楠木軒

投資託底穩增長要找準項目算好賬

由 湯生 發佈於 財經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莫開偉

據媒體披露,2022年新年伊始,多地湧現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開工場面。據初步統計,截至1月10日,這些重大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3萬億元。同時,各地方政府推動“基建投資”發力穩增長的重點漸次清晰,水利、交通、能源和互聯網新基建等被多次提及。

客觀地看,各地政府積極佈局基建項目投資,是積極響應黨中央穩增長的政策要求。1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擴大有效投資。對此,亟需通過重大項目儘早上馬開工來力促基建投資企穩回升。同時要看到,在當前特殊經濟環境下,需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發力,擴大有效投資無疑成了我國逆週期調節和跨週期調節的重要政策舉措。

但是,基建投資項目一定要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尤其要與現實需求相一致,把投資效益與效率放在優先戰略位置。顯然,各地政府需保持冷靜理性的投資態度,消除盲目攀比和盲目求速的投資心理,尤其應避免低層次重複建設造成的投資浪費,更要防止出現投資項目過剩形成的“殭屍工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各級政府領導一定要懂得,託底投資並非“大水漫灌”,需要精準發力,注重效率,只有堅持科學的投資態度,才能推動產業投資項目的最優配置,讓投資託底穩增長效能實現最大化,真正發揮出“託底”的作用。而要做到投資託底穩增長精準有力,應謹慎處理好四大關係:

首先,處理好傳統投資項目與新產業項目之間的比例關係,為經濟結構有效調整與穩定提供保障。要把有限的資金配置到最需要、最能發揮經濟效能的產業項目上,尤其要注重投資重點,嚴格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和專項規劃重點項目實施。圍繞糧食能源安全、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交通物流和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城市保障性住房等重點領域建設。最為重要的是聚焦“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等重大項目和補短板領域的有效投資。

其次,處理好中短期投資項目與長遠投資項目之間的比例關係,為經濟穩增長提供持續不斷的動能。當前應把能改善民生、提振經濟效能的重大急需產業項目放在優先考慮的戰略地位,把對提振經濟起到輔助作用、對經濟全局影響不大的產業項目放在次要地位,進一步體現投資託底穩增長的結構層次性。

再次,處理好一般產業投資項目與公益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之間的關係,為提高民眾生活幸福指數奠定基礎。需要各級政府統籌考慮投資項目,在投資項目上要確保公益性投資項目佔據一定比例,並確定公益性投資項目主要由政府財政投資,使各地產業投資項目與公益性項目齊頭並進,為社會經濟發展與和諧營造有利條件。目前看來,應防止出現重產業項目忽視公益性項目的不良投資傾向,堅持產業項目投資與公益項目投資“兩手抓”。目前公益項目應主要搞好交通、市政、老舊小區改造、市政和產業園、棚户區改造項目以及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項目的投資,讓人民羣眾對投資託底穩增長滿意。

最後,處理好財政自有資金與銀行信貸之間的投資比例關係,避免投資託底穩增長出現過度負債或出現債務惡性膨脹現象。各地政府首先要算好賬,做好投資規劃,量力而行,通過財政自有資金、向社會發行專項投資債等途徑先籌集絕大部分資金,力爭專項債絕不超過中央政府規定的發債規模,防範出現財政風險。然後根據投資資金的缺口適當向銀行借債,借債比例最多不應超過30%,一定要避免出現信貸違約風險。同時也應制定出詳細的還款規劃,用投資項目的適當收益來提供還款來源,讓銀行對投資託底穩增長持積極配合和支持態度,穩妥解決好投資穩增長的資金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