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買的是未來,這麼簡單的話,相信沒人會反對,但實際上我們在平時投資過程中,有很多錯誤的觀念和操作都是違背了這最簡單的道理的。
比如説,過度關注自己的持倉成本,用自己的持倉成本去決定自己的操作,美其名曰止盈止損。理性的想想這樣的操作就不符合買股票買的是未來的原理。我們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小散,未來的漲跌和我們的成本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如果有影響,也是你的成本線正好落在大部分人的成本上了。就像有人説,為什麼我一買就跌一賣就漲,是不是主力盯着我的100股股票了?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你的操作和大部分小散趨同,在這背後你的想法也和大部分小散趨同,而不是主力盯着你的100股股票。
再譬如很多人學會了用財務指標去選股,不管是用PE、PB、PEG、股息率還是ROE,所有的這些財務指標都是來自過去的數據,如果沒有大的外界的影響,當然會大概率的延續,這就是很多人用各種財務指標來選股的依據,但我們相信數據,利用數據,但不能迷信數據。比如説使用TTM的PE,PE=10,是假定未來每年的利潤和最近四個季度的利潤一樣,那麼10年的利潤合計就收回投資了。關鍵是未來10年的利潤真的能一樣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60年Jim Slater發明了PEG指標,把PE除以收益的增長率。但關鍵是這個增長率也是估算的,無非就是用過去的收益增長率去外推未來的增長率,或者由分析師來估算未來的增長率,不管用過去的數據去外推,還是用其他各種估算方法,都只是對未來的一種推測,誤差在所難免。即使我一直推崇的ROE,也不能靜態的去看。如果你只看ROE,很容易把很多週期股也選進去了,比如説很容易在牛市的末端選出了券商股,因為財報是滯後的。當券商的ROE最高的時候,往往到了牛市的末期了。再譬如很多銀行股的ROE並不算特別低,特別是和它們的PE相比,但趨勢非常不好,是每況愈下的趨勢,而優秀的銀行如招行則打破了這種趨勢。市場給出招行相對比較高的PE是有它的道理的。
雖然我們無法準確的預測未來,我們也只能用過去的數據去推測未來,但至少我們在用這些指標的時候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未來不是完全由過去的數據決定的。
昨天市場如期低開高走,沒猜到的是10點後在翻紅後一路大跌了1個小時,更沒想到的是眼看在大家絕望時又開始慢慢拉昇,到收盤雖然沒有翻紅但也差不多了。晚上美股受經濟數據影響盤中大跌,前期強勢不斷創出新高的納指最終大跌了2.29%,估計今天開盤又要受點影響。下週一32只新三板一起上市,我估計平均有翻番的漲幅,這次3個賬户一手黨中了41籤也算是有個小驚喜。下週一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持有輝豐轉債的可以回售了,回售價103元也算是小賺了一把。輝豐轉債目前停牌,雖然正股目前漲勢不錯,但我沒有任何幻想,落袋為安,即使將來複牌後再大漲都不是我的菜。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