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8.1%,規模達到114萬億元;我國人均GDP達到80976元,比上年增長8.0%,按匯率折算為12551美元,以較大份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均收入,在全世界近20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61位。按2019年可比價格,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2535美元即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階段,我國經濟的兩隻腳已經穩穩地踏入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線之內。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人均GDP1萬美元的日本,我們定下的目標是,努力奮鬥20年,到20世紀末人均收入超過800美元。那個時候,我們在一個發達經濟體面前內心是很謙卑的。即使是站在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發展中經濟體面前,處在中等低收入發展階段的我們也有點直不起腰來。誰能想到,今天我們不僅超過了幾個近鄰,還超過了當時想都不敢想的巴西、阿根廷以及俄羅斯。再仔細一看,2021年全球發達經濟體中幾個較低段位的經濟體,比如哥斯達黎加(62)、墨西哥(72)、哥倫比亞(96)也被我們甩在了身後。再過個3-5年,我們把經合組織中另外幾個經濟體,比如希臘、捷克和保加利亞甩在身後,也不是沒有可能。前些年,當別人説我們經濟規模大而不強,不能談人均的時候,我們就有點泄氣。今天我們的腰桿子又挺直了一節。
人均收入的提高能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增加力矩呢?過去我們説經濟總量的增加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等的進步就會加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港口、橋樑隧道等基礎設施的變化速度,會讓人耳目一新。隨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對高質量教育、職業生涯提升、健康醫療、創新創業、旅遊環境、研發創新等的支付意願也跟着提高。人們的錢包裏每增加一份收入,由於絕對量的增加,用於相關發展支出的百分比就會提高,這也是我們這些年康養小區、廣場舞、長假出行以及科學城建設層出不窮的原因。
隨着國家進入高收入階段,我們會發現在一些大城市裏面,人們等公共汽車的時候慢慢排起隊來;一些公共場所的廁所、火車上的洗手間乾淨起來;不少鄉村和小鎮里人們分揀垃圾的方式,有時候比城裏人還細膩,對環境更友好。人口流動和就業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來自農村的年輕人在省會和中心城市畢業以後,拿上畢業證留在了城市。户口落實後,家裏的人高高興興地搬入了數代人夢想的城市之家。有的鄉村整建制地搬遷和重建,也使得對文化和歷史遺產敏感的人們頻頻呼喚保護故鄉文化之源。有些研究者發現,我國的人口遷徙已經從過去單純地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變成“城市-鄉村”之間的雙向良性流動。原來老一輩人喜歡的一些名牌包包和服飾,比如阿瑪尼、古馳和瓦薩奇,在參與北京冬奧會的中國年輕人眼中,已經被安踏、鴻星爾克和李寧等國產品牌替代。文化和信念的自信慢慢地改變着中國經濟社會的基礎構造,在深層次上快速地湧動着。
觀念的調整也在改變着人們一日行為處事的方式。過去,我們一説人均收入的提高,網友就吐槽自己“被平均”了。但我們會發現,這些説法隨着高收入階段消費傾向在深層結構上的變化而變得越來越具有調侃的意味。中國邁過了一個非常難以逾越的經濟發展門檻。回過頭去,走過這一段經歷的人,都會非常自豪和寬慰。珍惜這一時代的來之不易,認識人均收入的提高還只是剛走出中等收入階段、進入發達經濟門檻線內的起始點上。隨着人們支付意願的變化,處事方式的丕變還會形成更多意想不到的新生產和工作崗位,與其“躺平”,不如趁這種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黃金職業生涯變遷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在經濟從高收入階段向更高階段騰飛的時期,與整個社會一起,走向人生目標和職業生涯改變的新階段。(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