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一年有餘的《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何時落地?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從業內獲悉,6月份將正式施行的可能性很大。
業內人士表示,該徵求意見稿主要是為防止這類產品引發流動性風險,也是為引導銀行進一步按照資管新規正確轉型。多位銀行資管及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徵求意見稿落地將導致現金管理產品規模縮水,收益率下降。而銀行除了面臨存量整改壓力,帶來的陣痛還在於,這類理財產品的賺錢效應將大打折扣,從而影響銀行中間業務收入。
規模、收益“雙降”成定局
徵求意見稿一旦落地,現金管理產品規模和收益率都將明顯下降。
一家區域性銀行資管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規模和收益率會“雙降”,而且降幅不小。據他透露,這類產品的增速從去年夏天開始就已經放緩。
現金管理產品的優勢在於每日可贖回,流動性強,同時風險低、收益穩定,類似貨幣基金,但收益率又高於貨幣基金。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共發行52款現金管理型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39%,明顯高於貨幣基金。
現金管理產品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內,銀行理財淨值轉型的重要方向,既可替代過去的保本理財,又是符合新規的淨值型理財,容易為零售客户接受。自2019年以來,現金管理產品規模急劇上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存量規模達7.34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的比例為29.34%。
徵求意見稿從投資範圍、投資集中度要求、流動性、槓桿管控、估值核算和認購贖回等方面,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作出了規範和約束,與貨幣市場基金等同類監管標準保持一致。這意味着,現金管理產品收益率優勢基本被“找平”,而且收益率波動性也會增強。“銀行零售客户對於理財產品的期限和收益率是非常敏感的。”上述人士説,該行曾做過測試,將現金管理產品收益率下調10個BP,結果募集率下降了30%。
銀行賺錢效應打折扣
一旦徵求意見稿落地,則意味着數萬億元規模的現金管理產品將根據監管要求“回爐重造”。
一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説,現在市面上的淨值型現金管理產品,為了增厚收益率,往往會投資大量不符合攤餘成本法估值的資本補充工具等資產,同時拉長久期進行錯配。今後,這些問題統統都要整改。
國盛證券固收團隊認為,在資產投向上,今後銀行理財的長期限債券配置需求將減少,短期限債券受益;低評級信用債將遭到拋售,會增加高評級信用債的配置。
對銀行而言,未來很難再通過這類理財產品賺錢,從而影響中間業務收入。一家城商行資管部門人士透露,現金管理產品組合收益率很容易做到4%出頭,在資產配置上並不費勁。“之前我們銀行的產品配置二級資本債,再加一部分3A級信用債,就將組合收益率做到4%,信用風險也不高。”他説。
目前市場上的現金管理類產品費率在30BP左右,這部分費率收入還會隨着產品規模而擴大,基本上每年可以保持穩定增長,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貢獻頗豐。“我們某家分行的現金管理產品規模大約130多億元,光這一塊每年可以穩拿四五千萬元收入。”上述人士透露。
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之所以要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是因為這類產品與貨幣市場基金相似,也是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允許投資者每日認購贖回,容易因大規模集中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風險外溢性強。
但也有銀行人士認為,貨幣基金大部分都是機構客户,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客户主要是零售客羣,基本比較穩定,流動性壓力比貨幣基金小很多。
銀行業目前最為關心的便是新規的過渡期問題,這關係到機構是否有充足的緩衝期來進行整改。
徵求意見稿稱,將充分考慮機構承受能力,審慎設置過渡期,並規定符合要求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過渡期後仍能夠繼續發行存續,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消除不確定性,防範銀行在過渡期結束前集中拋售資產,出現“斷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