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葆森億元護盤背後的“紅線之困” | 深讀

胡葆森億元護盤背後的“紅線之困” | 深讀

作者 | 劉瑩

出品 | 焦點財經

近日,建業地產(0832.HK)實控人胡葆森,多次出手落實其“億元增持計劃”。

5月21日,胡葆森透過全資持有的恩輝投資,耗資176.8萬港元增持了約80萬股建業地產股份,將所持建業地產股權比例由69.11%提升到了69.13%。

而在一天前(20日),胡葆森剛剛耗資647萬港元,增持了約300萬股建業地產股票,將所持後者股權比例由69%增至69.1%。

控股股東的連續增持行為,刺激了建業地產在資本市場的股價表現。5月21日收盤,建業地產收報1.85港元/股,相比上個交易日上漲1.82%。20日收盤,建業地產收報2.190港元/股,漲3.79%,是當日股價漲幅最大的房企之一。

不過,若將時間線拉長至近一週來看,建業地產則成為了股價跌幅較大的房企之一,周內股價跌幅達17.37%。

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一切要從5月12日,建業地產宣稱分拆中原建業赴港上市説起。

除權致股價跌回四年前

彼時,建業地產公告稱,董事會批准建議分拆旗下代建公司中原建業赴港上市。截至去年末,中原建業的淨利約6.81億元,在管項目206個,涉及面積2550萬平方米。

若順利上市,中原建業將成為繼綠城管理後,港股第二家內地地產代建業務上市公司。胡葆森也將迎來除建業地產、築友智造科技(0726.HK)、建業新生活(9983.HK)之外的第四家上市平台。

然而,在分拆上市消息發佈的次日(13日),也即按照除權標準買賣建業地產股票的首個交易日,建業地產的股價出現大幅震盪,一度跌逾60%。截至該日收盤,建業地產報2.02港元/股,跌幅達49.67%。5月14日,建業地產的股價進一步下探至1.9港元/股,跌幅6.03%。

值得一提的是,建業地產股價上一次觸及1.9元的低位還是在2017年6月底,除權導致建業地產的股價直線跌回四年前。

為了“護盤”建業地產,胡葆森在5月18日增持了約300萬股建業地產股票,並表示,將在未來6個月內擇機通過公開市場或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繼續增持建業地產股票,增持總金額在8000萬港元至1億港元之間。這也被外界稱為是胡葆森的“億元增持計劃”。

頻繁的增持為資本市場注入了信心。5月18日至19日兩天,建業地產股價連續反彈,累計漲幅超11%。

業內指,中原建業分拆上市後,建業地產及中原建業將作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存在,市值也會根據分拆後的公司基本面進行重估。按照過往案例來看,除權後的首個交易日,確實會出現原母公司股價波動較大的狀態,建業地產也不例外。

不過,相比建業地產龐大的房地產開發業務,中原建業並不起眼。截至2020年底,建業地產的營收為433.04億元,第一大業務板塊物業銷售的貢獻為416.07億元,佔比96.08%。而中原代建僅為其貢獻了約11.52億元營收,佔比2.66%。

正因如此,不少市場人士表示,中原建業的分拆除權對建業地產市場重估造成的實質影響,理論上應該有限。建業地產的股價之所以在除權日前後大幅波動,顯示出了投資者對中原對建業地產發展態勢的悲觀。

上述觀點與海通國際在研報中的判斷頗為一致。海通國際估計,建業地產每股資產淨值約為20港元,按照資產淨值折讓75%估算,建業地產的股票目標價理論上應為5.23港元。而截至發稿(24日),建業地產的股價僅約2.26港元/股。

業績突圍不易

雖然目前代建領域只有綠城管理一家上市企業,但這並不意味着,房企對這一賽道的佈局缺乏熱情。據焦點財經梳理,目前,包含恆大、萬科、中海、保利等大型房企,以及當代置業、廣宇發展等中小型房企在內的30餘家房企,都已先後進入了代建領域,搶食市場蛋糕。

在克而瑞看來,代建模式之所以日益受到房企重視,主要原因在於,行業調整帶來的土地成本高企以及融資環境收緊,致使房企資金壓力上升。因此,房企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增強抗風險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以建業地產為例。截至2020年底,其重資產銷售額為683億元,同比減少4.8%。若加上約343.03 億元的輕資產業務銷售額,建業地產的累計銷售業績達到1026億元,在河南省的市佔率為10.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在盈利指標方面,2020年,建業地產的毛利率僅19.9%,同比降低6.1個百分點。在“大本營”鄭州,建業地產旗下項目的結轉毛利率由2019年的30.5%大幅降至2020年的17%,下滑明顯。

該期末,建業地產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5.5%,淨負債率為56.8%,非受限現金短債比為1.48。其中,剔預後的資產負債率踩中“三道紅線”融資新規,位列“黃檔”,未來有息負債增速不得超過10%。

在國內房企中,鮮有資產負債率超過90%的企業,建業地產就是其中一家。2019年至2020年,建業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1.25%、91.10%,連續兩年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水平。2016年,建業地產迎來近年來資產負債率的最低點,但也達到了84.21%,超過了80%的行業紅線。

隨着規模的擴張,建業地產的負債總額逐漸由2015年的324.4億元攀升至2020年的1493.19億元。為了減輕債務的壓力,建業地產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頻繁“借新償舊”,且借貸成本高企。

受此影響,建業地產的融資成本由2019年的3.95億元激增至去年底的12.72億元,增幅高達221.8%,吞噬了其當年70.59%的歸屬股東淨利潤。

2021年以來,建業地產的銷售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今年前四個月,建業地產的合同銷售額同比微增4.5%至219.15億元;合同銷售面積同比增長8.7%至319.42萬平方米。但其銷售均價卻同比減少3.9%至6861元/平米。

這意味着,建業地產或正“降價跑量”衝業績。但即便如此,其也僅完成了1200億元年度銷售目標的約18.26%。

對於分拆代建業務上市,建業地產表態稱,此舉有利於公司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明確輕重資產的業務重心,完善資源合理分配,增強決策流程,以對市場變化;提升企業形象和透明度,提升融資的靈活性。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分拆代建業務上市,是建業在融資空間受限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變通的融資策略。這種股權融資既可以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又不會增加負債率。

事實上,中原建業自身也存在着待解的發展難題。過去幾年,中原建業肩負着建業地產走出河南的夢想,但直到去年底,其僅簽約了13個省外項目,分佈於海南、新疆、山西等6個省份,相較整體246個項目而言佔比較低。

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2020年,中原建業的營收分別為6.76億元、10.29億元與11.52億元,增速為119.7%、52.21%及11.95%,表現出增長放緩態勢。

代建市場的容量受房地產大市場容量所限,有着明顯的天花板,業內人士稱。如果未來中小房企逐漸出局、更多的地產龍頭加入代建賽道,諸如中原建業一般的區域型企業,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96 字。

轉載請註明: 胡葆森億元護盤背後的“紅線之困” | 深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