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殤:房地產崩盤30年,讓人擔心的不是房價,而是低慾望行為
熟悉日本經濟發展史的人可能都瞭解,80年代的日本人,自信滿滿,經濟富足,人均GDP世界第一。那時的日本,對外的淨資產已經達到了1298億美元,就連當時的美國對外都是負債的狀態。
就是這樣的日本,在當時那個狀態下,媒體都會自豪的説:“東京的地價足夠買下整個美國”。
那個時候的日本生活,筆者想會是很多人民羨慕的對象,因為畢竟在那個年代,北京的人均月收入還不到2000元,而日本人的平均月收入換算成人民幣竟然可以高達1萬多。所以當時的日本生活已經不是可以用富足來形容了。
當人們生活富足之後,首先想到的好像都是買房,因為房子是民生之本,任何人都是要有家,有住的地方的。可是也就是在1991年,房地產崩盤,這一崩盤,就是長達30年,而這麼多年中,讓人擔心的卻不是日本的房價,而是越見明顯的低慾望行為。
其實想想,好像很多人在有錢之後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要買房,這種現象應該不僅僅出現在日本,即便是現在的中國,有錢人也都有置辦房產的習慣,會在多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城市購買多套房子。因為這種投資看起來是最安全可靠的,也是最保值的。
所以,那時候的日本東京即便房價和地價昂貴,也出現了一房難求的情況。所以日本就出台了搖號制度。當時東京的的搖號中籤率是1/3700。到後來甚至上漲到1/6200。那個時候,一房難求,所以很多人都選擇貸款買房,而不是全款。
可是即便很多專家學者都預測日本的房價會回到以前的巔峯時候,但是這些專家學者應該並沒有預測到,這次由於房地產帶來的經濟崩盤,會逐漸讓很多人慢慢產生了低慾望行為。
説到低慾望社會,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慾望大家都懂,可是低慾望社會到底代表着什麼呢?
低慾望的概念是在2009年第一次被提出來,然後就開始逐漸有學者針對這個概念發表自己的言論。其中像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出版《低慾望社會》,就對低慾望行為帶來的一些經濟,社會狀況進行了分析。
他的書針對日本當下的社會經濟現狀和特點,將其他發展成熟的國家尚未遇到的社會問題,概要性地歸結為一個詞,“低慾望社會”——人口減少、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和慾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在老年階段的人,他們的主要表現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樣進行各種消費,特別是高端奢侈消費,但是在那個80年代裏的日本人,他們的消費慾望其實要比現在的人要更恐怖一些,那些奢侈品,高端消費對於他們來説十分常見。
而現在的他們,別説買房,就是高端消費都不會進行,更多的是把錢存在銀行裏,平時也不會有什麼大額消費。
現在的年輕族羣,他們的主要表現則是不再進行提前的各種消費。他們經歷過父母那一代的經濟崩盤,目睹了他們從暴富到現在的變化,他們也就對未來沒有什麼更好的期待。
所以,對於年輕族羣來説,他們對很多東西都沒有興趣,甚至覺得結婚生子就是最大的陷阱,讓自己的人生陷入被動,無法掌控。
在這種情況下,反婚反育也因此倒成了主流。這種情況下的日本,他們不再充滿着激情與活力,討厭加班。並且在2019年日本對於新生兒出生統計數據顯示,對於1.27億人口的日本來説,90萬不到的新生兒數量,不得不説是一個諷刺。
其實這不得不説也是慾望的一種,當人有了慾望,便想要去得到,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就要創造,那如果有一天,多數的人都對現在的生活無任何波瀾,怎麼樣都好的話,那這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呢?
當你覺得10平米的房子住着也很舒適,你是不是就不會再為那100平的寬敞明亮去努力呢?當你覺得每天粗茶淡飯管飽就好,你是不是就不會為了美味珍饈去奮鬥呢?讓你覺得你的衣服蔽體即可,你是不是就不會不會為了綾羅綢緞而加油了呢?
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十分讓人擔憂的。而現在的日本,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從房地產崩盤的這30年,讓人擔憂的不是房價,而是這種低慾望行為。
其實,慾望也是人類,企業,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因為畢竟當你有慾望,就代表着你想要得到,而這種得到會促使自己去努力奮鬥,所以有的時候總説,不是想要的東西太遙遠,其實還是慾望不夠。
就現在的日本而言,很多人可能就是缺少這種慾望,那麼這種情況,將會給這個國家帶來新的考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