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紅極一時的硅谷公司,燒光了錢,關門了。
金融科技公司 Fast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Domm Holland 在聲明中寫道:“在打造無障礙的購物和銷售體驗這件事上,我們實現了優秀的成績,但是今天我們做出了關閉公司的艱難決定。”
Fast 專門做“一鍵下單” (one-click checkout) 在線結賬服務,屬於企業級金融科技公司,創立於2019年,融資之路非常順利,獲得了金融科技巨頭 Stripe 和前老虎環球基金投資大佬 Lee Fixel 的賞識,於2021年初完成了一輪1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據傳高達5億美元。
亞馬遜的一鍵結賬功能專利於2017年過期之後,“一鍵下單”成為了最時髦的金融科技創業方向之一。而拿到了鉅額融資的 Fast 也毫無意外地成為了硅谷最受求職者關注的公司:它的員工總數在 B 輪融資完成後翻了數倍,在3月底已經達到了450人的水平。
這些在過去一年裏新加入的員工當中,大多非常看好一鍵下單的發展。畢竟這個領域裏的公司不多,Bolt、PayPal、Stripe 等,一隻手都數的過來,特別是 Bolt 也融資數億估值超過110億,所以 Fast 的員工們也一度非常期待自己公司也能有朝一日躋身獨角獸的行列……
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員工被創始人 Domm Holland 灑脱高調的風格吸引:這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連續創業者,天天在 Twitter 上秀自己跳傘、遊艇、賽車和滑雪。對於公司全職員工,他也毫不吝嗇,許諾給他們相當優厚的待遇。所以員工也認為有老闆以身作則,在 Fast 工作的 work-life balance 應該是相當的不錯……
由於 Fast 公司在創投市場上的優秀表現,Holland 本人成為圈內的明星創業者,出席各種活動演講,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給公司做廣告,進一步提高了公司的口碑,也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誰曾想到,僅僅過去了一年,Fast 就完全陷入了泥潭,再也站不起來了。
實際上,對於這麼多年以來和 Holland 打過交道的人士來説,Fast 的失敗完全沒有出乎他們的意料。
在他們看來,真名 Dominic Holland 的他,壓根不是能登大雅之堂的明星創業者,而是個不折不扣的 "con artist"(俚語:擅長欺騙和敲詐的“騙子藝術家”):
少有人知的是,這位被 Stripe 和風投大佬捧上天的創業者,早年在老家澳大利亞靠域名欺詐賺到第一桶金。
隨後,他創立了一家澳洲本土的共享經濟公司,還簽下了政府訂單,卻由於忽視業務中包含的風險,導致拖欠了供應商數百萬澳元的款項——他不僅不還錢,還上電視接受採訪,公然敲政府的竹槓,以出售用户和客户(包括政府)的數據作為要挾……
在漩渦中心的他,突然決定拋下一切,飛赴美國,到硅谷洗白自己,成為一名新的創業者。他找了尼日利亞的程序員開發出了 demo,卻在拿到融資後直接把這批外包扔下車,在給投資人路演的時候完全不提他們的存在。
這些故事,Fast 的投資人都聽過,然而沒有一位表示過異議。甚至在被別人問起的時候,還有投資人替他洗地,説“路演的時候如果要把每一位參與的程序員都介紹一遍的話,也太費時間了”。
公司融資有了起色,他卻拍板把大筆資金花在市場營銷上,贊助了一系列賽車、冰球等體育賽事。然而,這些超額的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營銷燒錢無法為 Fast 這個本質面向企業的公司帶來任何業績起色——短短一年,公司燒掉了一億美元,營收卻只有60萬美元左右。
即使這樣,在公司裏,同事們還是經常找不到他人在哪裏,因為他不是在跳傘,就是去跳傘的路上——一位前員工吐槽,跳傘也是對這家公司管理方式一個很好的比喻。
Domm Holland 到底是怎麼發家的?又是怎麼一步步從騙子到明星創業者又到了今天的地步?
聞名澳洲的 “欺詐藝術家”2010年,澳大利亞航空公司 (Qantas Airways) 被捲入一場莫名其妙的域名敲詐事件。
一位域名投機商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的拍賣會,100萬美元起拍,最終以135萬美元的成交價格拍出了 Qant.as 這個正好和澳航商標名稱相同的域名。
有多少人蔘與了這場拍賣會,沒人清楚。不過賣家自己倒是發佈了聲明,而且在裏面直接對澳航隔空喊話……他説:“ Qant.as 這個域名有可能被競爭對手買走,對於澳航造成的損失可能達到數百萬美元。澳航沒有參與這次競拍,這是貴公司市場營銷部門的重大失職。”
這位賣家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Domm Holland——那會兒,他在公開場合用的還是自己的真名 Dominic。
有人人可能想説了:這種惡意的域名搶注行為,按理應該可以從商標法的角度對其起訴吧?
然而 Holland 卻認為自己並沒有觸犯有關法律:
他宣稱,澳航對於商標可以聲張的域名權利僅限域名後綴之前的部分。比方説,如果涉事的域名是 Qantas.org,那麼確實可能被判定侵犯澳航商標權。然而問題在於他註冊的這個域名後綴之前的部分 "Qant" 並不構成商標同名,並且 .as 域名歸於美屬薩摩亞,對澳航不構成實際上的商業利益侵犯,所以澳航也拿他沒招。
根據商標法和域名交易方面的專家,Holland 所説的全是“狗屁”。一位域名交易人士表示,Holland 沒有被澳航起訴應該感到自己很幸運。
不管怎麼樣,Holland 用域名敲詐澳航的行為是坐實了的:在拍賣發生之前,他還故意把這個域名解析到澳航當時的最大競爭對手 Virgin Blue。
這些事發生在10年前。而目前,Qant.as 這個域名仍然是不可用的狀態,但其所有者已經變成了澳航。沒有人知道 Holland 當年是不是真的把這個域名賣了135萬美元。不過我們知道的是,自那以後,Holland 搖身一變成了澳洲當地的一位知名科技創業者。
他創立了 Tow(Tow.com.au),一家專門做在線拖車調度的 O2O 公司。Tow 的網站和手機應用可以幫助需要拖車服務的普通車主對接拖車公司,Holland 也形象地把自己的新公司稱為“拖車界的 Uber”。
在澳大利亞推行反飆車法案的那段時間,警方的抓捕行動產生了很大的拖車需求量,而 Tow 也順利拿到了昆士蘭州警察部門的獨家合同。Holland 光榮地在自己的 LinkedIn 上宣稱,Tow 累計完成了超過5000萬澳元的拖車服務訂單。
在政府合同的加持下,Tow 曾經如日中天。可是好景不長,這家公司在2017年突然捲入了一場和政府之間的法務糾纏。
原因很簡單:Tow 太過於依賴政府訂單,絕大多數訂單都和警察拖車有關,真正來自普通用户的 O2O 訂單隻佔很少的部分。而警察要求拖走的很多車都年久失修,並且因為在國外拖車贖回費用十分昂貴,很多拖走的車完全就沒人管,或者車主壓根也沒想輸回去——結果就是,大量的拖車訂單由於沒人贖回,導致 Tow 無法填補拖車公司的賬單。
Holland 認為訂單是從警察那裏接的,所以這筆錢也應該由政府掏;可昆士蘭政府並不這麼想,他們指出當時和 Tow 達成合作時候合同裏面都寫了,向車主追繳拖車費用的責任是由 Tow 承擔的。
當這位“明星創業者”被逼到了角落,他的街頭小流氓人格開始浮現了。
Holland 直接起訴了昆士蘭州政府,要求高達1500萬澳元的民事賠償。這樁案子很快就被法院駁回了,理由是合同已經寫清楚了財務責任是 Tow 公司的,政府並沒有責任。
氣急敗壞的 Holland,還找到了澳大利亞國營廣播電視台 ABC 做了一次採訪,在電視直播上宣稱,公司已經沒錢了,如果政府不把拖欠拖車公司的賬款補上的話,那麼公司只能賣掉,並且將不得不出售大量用户的敏感數據。
這些數據包括超過2萬名普通用户,甚至還包括了超過1000名警察的個人姓名、生日、電話、住址、駕照編號、銀行卡號、收入賬號和密碼等金融賬户信息等。
“一張駕照的信息在黑市上價值至少80澳元,”Holland 在電視直播中表示,“我們有數以萬計這樣的資料。在那些對這類信息感興趣的人士看來,這可是無價的寶藏啊。我敢説一定會有人想要買走的。”
政府方面和評論人士直呼 Holland 簡直是公然敲政府的竹槓。這一事件甚至驚動了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羅斯林·阿特金森表示:“似乎此案的相關人士(指 Holland)完全沒有遵守合同契約和法律的意願,並且控制了屬於州政府的大量的敏感數據,甚至還想要將其作為資產出售。這樣的事情絕對不能被允許發生。”
最終,澳大利亞高法在 Holland 上電視的一週內就緊急下達了裁決,要求 Holland 不得出售這些數據,必須儘快將其交還給政府,並將自己的拷貝摧毀。
當時關注報道此事件的 ABC 記者 Kristina Silva 表示:“在這一事件中,他(Holland)的性格淋漓盡致。當被逼到角落的時候,他是完全可以無視道德底線的,他可以採取任何手段。”
Holland 遵守了法院的判決,上交了有關數據。
2019年,昆士蘭州政府終於和 Tow 達成了和解,幫後者填了大約100萬美元的坑。
布里斯班的哈維拖車公司 (Harvey's Towing) 總經理 Joe Andriske 表示,截至目前,Tow 拖欠自己的賬單費用高達60萬澳元。追債公司 Jirsch Sutherland 的報告顯示,像哈維這樣的公司在全澳還有至少幾十百家,Holland 總共拖欠的費用高達570萬澳元.
這些拖車公司,Holland 已經再也懶得管了。公司的債務還沒有完全償還乾淨,而他買了一張機票,奔赴硅谷。
搖身一變再出發,換個地方繼續坑硅谷所在的這片土地一直對於失敗者非常友好。幾百年前,來到舊金山灣區附近的淘金者羣體,大多是在原本生活的地方生意失敗的人。
而在今天,硅谷作為全球科技創業創新的重鎮,也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這種對失敗的包容。在這裏,沒有失敗,只有還未成功。創業者即使搞砸了第一家公司,也仍然能夠被賦予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機會。
Holland 遠走硅谷的感覺,和某位躲避債務而逃到美國的中國科技創業者有異曲同工之妙。Holland 決定以一個全新的面貌示人——過去的名字 Dominic Holland 和太多創業失敗的經歷有瓜葛。他決定在公開場合讓別人稱呼自己 Domm。
從新認識的硅谷創業者朋友那裏,他得知了一鍵下單創業公司 Bolt 拿到 B 輪融資的消息,他很敏感地察覺到了這裏的商機:一鍵下單的專利最初由亞馬遜持有,在2017年剛剛過期,然而在兩年後,相關領域仍然是一片藍海,大公司裏 PayPal、Stripe 在做類似的產品或體驗,創業公司裏則只有 Bolt 一家算得上對手。
於是,Domm 決定做一家一鍵下單的創業公司——他挑選了一個非常直截了當的名字:Fast。
雖然 Domm 一直對外宣稱是一位自學的程序員,實際上他在2019/2020那兩年的編程水平連一個最小可行產品都做不出來,沒辦法才只好走了外包這條路。他在網上找到了尼日利亞一家外包公司,聘用了十來個程序員來給他開發 Fast 的demo 產品,用於在投資人路演的時候展示。
據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NPR) 報道,當時 Domm 給這批尼日利亞外包程序員的工資只有大約800美元每月,遠低於一般硅谷公司給出的1000美元。但是這個人厲害在他特別擅長忽悠,把市場的條件和公司的前景吹上了天,把這些尼日利亞外包程序員吹的五迷三道的。
這批人心甘情願拿着較低的工資為他工作,甚至還穿着 Domm 寄給他們的公司 logo T恤在當地出席各種創業和技術開發的會議和社交活動,幫他找更多的程序員——都是因為相信 Fast 這公司未來能夠有很好的發展,自己能夠從中分到更多的利益。
誰曾想到,Domm 壓根就沒想把蛋糕分給他們哪怕一塊。
Demo 產品開發用了大約三個月,之後 Domm 就拿着這些外包的心血去找投資人了。結果,這批尼日利亞外包程序員,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登不進去 Fast 公司的 Slack 頻道了,給 Domm 發郵件、打電話,也再也沒有得到過任何回應。
他們本來以為自己是 Fast 的創始員工,結果就這樣“毫無通知被踢出了這家公司。”(Domm 也曾經把一位當地外包負責人 Wisdom Nwokocha 稱為團隊成員,這條推文到今天還沒刪。)
一位曾經參與 Fast 早期開發的尼日利亞外包程序員表示,對他們最大的侮辱,就是後來得知 Domm 在投資人路演上完全沒有提及他們的存在。這位創始人在投資人的面前自稱是“自學編程”,demo 都是自己搗鼓出來的。
“他把所有尼日利亞人都開掉了,他完全清除了我們存在過的痕跡,即使給 VC 看的第一版產品是我們開發出來的,”一位外包對 NPR 表示,“我們很多人都感到很受傷,就好像我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外包聯繫不上 Domm,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哥們不是在跳傘,就是在去跳傘的路上,經常沒信號……
Domm 實在是太熱愛高空跳傘這種看起來很瀟灑的極限類運動了。除了跳傘之外,他還經常去滑雪。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會把 Fast 的公司 logo 給露出一下,作為對公司的宣傳,同時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彰顯自己作為一個有錢有閒的成功創業者的身份。
2020年初,Fast 成功拿到了來自金融科技方面巨頭之一 Stripe 的2000萬美元的 A 輪融資。一年後,Stripe 和前老虎環球基金合夥人 Lee Fixel 創立的新基金 Addition 又一起給 Fast 的 B 輪投了1億美元。
這次融資後,Domm 徹底膨脹了。他開始更加瘋狂地燒錢。在2021年全年,Fast 公司的員工總數翻了數倍,達到了將近400人左右(截止到公司昨天宣佈關門,員工已經達到450人)。不僅如此,在 Domm 的指揮下,Fast 還加大了市場營銷方面的投入,贊助了冰球、賽車等各種各樣的體育賽事。
如此瘋狂的招聘和營銷策略,Fast 的業績到底怎麼樣?
Domm 吹噓有上百家客户採用了 Fast 的一鍵下單結賬技術;包括 The Honest Company、佛州坦帕灣閃電冰球隊等都是 Fast 的客户;甚至,他還在英國成立了一個新團隊,因為 Fast 已經將業務拓展到了這裏,並且在當地已經實現了“數億的 GMV”……
然而實際上, Fast 在過去一年真實的客户收入,只有區區60萬美元。
同時,Fast 已經基本花掉了上一輪融資來的所有錢,大約60%用於支付瘋狂擴張的團隊工資,40%用於營銷投放。
説到這裏,你應該明白 Fast 這樣一家 to B 的公司為什麼要用明顯偏 to C 的方式來做營銷了:
這種營銷策略既不是 to B,也不是 to C——而是 to VC,是故意在社交網絡上炒作製造氣氛,哄抬 Fast 的知名度和作為投資標的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從而吸引來更多的投資者掏腰包來支持他。
在招聘市場上,Fast 公司的一些行為最近也顯得非常迷惑。
有求職者表示自己在面試中指出了 Fast 的一些安全問題,以及這家公司的數據處理行為非常可疑,包括未經客户許可過度使用它們的數據等,可能已經違反了相關法律。結果,這位求職者被拒了。
還有求職者表示,上個月剛剛參加了 Fast 的面試,一路滿分,卻臨到發 offer 的時候被告知職位凍結了。
而在公司內部,在3月的時候就已經有員工感覺到不對勁了:招聘停了、Offsite 審批不了等等……看着 Domm 還在外面成天滑雪跳傘賽車,他們以為情況只是暫時的。
然而他們在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公司的情況已經非常糟糕。
3月25日,Fast 召開了一次公司全體會。因為 CEO 經常不在而被迫扮演保姆角色的 COO Allison Barr Allen 表示,公司賬面上的錢只夠堅持幾周,所以已經叫停了所有非必要的花銷。所有正在進行的面試都已經終止,已經完成的面試不發 offer,已經發了 offer 的不辦理入職……甚至連員工的季度績效考核,都推遲了。
Barr Allen 表示:“現在繼續增加花錢,對我們來説是完全不可能的選擇。這樣做在投資人面前非常難看。”
更離譜的是,公司可能要黃的消息,這些員工還是從媒體上先看到的。
上週,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首先爆出 Fast 正在尋求拍賣公司資產的消息,直接讓公司員工震驚了——他們在內部渠道完全沒有聽説這樣的消息。
員工在 Slack 上開了一個新的頻道討論相關的事宜。這家總共450人的公司,已經有440人加入到這個頻道里了。然而,所有的問題都得不到 Barr Allison 或者 Domm 本人的回答。甚至 Domm 人過去幾天都沒出現在公司裏……
然後就到了美國時間昨天,The Information 爆出 Fast 即將關門的消息,再次領先了 Fast 公司的官方宣佈。
這邊,員工們已經感覺被公司完全拋棄了。據瞭解,分期付款創業公司 Affirm 已經決定收走一部分 Fast 的團隊。剩下還沒有着落的員工,甚至直接在 Airtable 上開了一個表格,把所有人的信息都列了出來。
而在那邊,Domm 還在吹噓這一次創業有多麼的成功,對於市場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他在公司聲明中表示,“有時候,領先者並不一定能夠衝到山頂。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裏,他們仍然為後來者鋪就了道路。”
“Fast 讓一鍵下單和無密碼結賬成為了主流。我們偉大的團隊徹底改變了網上購物的體驗。”Domm 表示。
吹捧自己的團隊倒是沒什麼問題,只是“讓一鍵下單成為主流”這個偉大的成就,怎麼看也不應該屬於一家年收入僅60萬美元的公司吧。
在 Fast 之後,Domm 的下一站是什麼?目前沒人知道。不過我們知道的是,他那些誇張至極的炒作視頻,至今仍然還掛在Twitter上面。
事發後,他也發佈了自己的創業感悟:
“創業公司有很多失敗的原因,Fast 很明顯也無法免受影響。但是導致這個結果的當初那些決定,我自己負有責任。”
Domm 真的是個會負責任的人嗎?Fast 的現任和前任員工恐怕不這麼想,被他踢下車的外包程序員恐怕不這麼想,至今還被他拖欠着幾十萬澳元的拖車公司,恐怕也不會這麼想……
*題圖來源:Dominic Holland |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