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你是選擇“保持”,還是“刷新”?

這篇文章,是我2018年讀了老東家微軟CEO納德拉新書《刷新》寫的書評。

今天,借微軟關閉線下門店這個事,重新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很高興,收到老東家微軟公司的邀請,給微軟現任CEO 薩提亞·納德拉的新書,也是他的第一本書《刷新》寫一篇書評。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這本書的話,我想説:所有正在轉型的企業家、CEO、職業經理人,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因為薩提亞帶領微軟的轉型,實在是整個科技界,甚至商業史上罕見的案例。

在2014年,薩提亞接過微軟的帥印之前,微軟的股價已經長期在20-30美元左右徘徊,總市值相對於1999年的最高點,縮水了39%。

但是,在薩蒂亞接手的僅僅4年後,微軟一路穩步迴歸,不斷獲得認可,股價甚至奇蹟般地衝到了90美元,總市值增值140%!

薩提亞是怎麼做到的?

1.艱難的轉型

1999年12月22日,我加入了我夢寐以求的、當時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微軟。

微軟有個期權激勵計劃。

簡單來説,就是按某一天的股價確定一個行權價,然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你可以選擇用這個價格,來兑換微軟的股票。

未來股價漲了,高於行權價,恭喜你,你直接把差價兑換走。

如果有一天股價跌了呢?那你也不用賠,不要期權就可以。

微軟按照1999年12月27日的價格給了我一筆期權,這個價格,成為當時微軟股價空前絕後最高點,微軟在這一天的市值,也達到人類歷史上公司市值的最高點。

然後,整個美國科技界,遭遇了大地震。

受互聯網泡沫破滅影響,科技公司股票紛紛下跌,微軟也不例外。

微軟股價從119美元,跌到了80美元;又從80美元跌到了66美元。

這時,微軟決定拆股,1股變2股,於是一股價格就變為了33美元。但還是繼續下跌,後來股價穩定在20-30美元左右。

接着,微軟決定轉型:從一家“軟件”公司,轉型成為“服務”公司。

大象想要跳舞,談何容易。

從2000年,一直到2003年,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股價也沒有任何反應,但是微軟的盈利能力,卻非常了得,公司賬上的現金已經高達600億美元。

很多人覺得錢多不是好事嗎?但對上市公司來説,現金太多不是好事。

股民會覺得你有大把現金趴在賬上,你卻不知道投資什麼,説明你這家公司失去了增長的動力。

這樣的問題,蘋果公司崛起後也同樣碰到,賬上曾經趴過1000億美金,也被認為碰到了增長的瓶頸問題。

當時微軟的CEO 史蒂夫.鮑爾默決定給股民“發紅包”。

微軟當時有100億股左右股票,每股派了3元股息。300億美元的大手筆,就這樣全部發出去了。

微軟的賬上,只剩300億現金。

發完紅包後,繼續轉型。

但到2006年,轉型還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但賬面上的現金,又到了600億美元。

而這時候,新興公司冉冉升起了,谷歌的股價崛起了,在PC時代被微軟壓制得很厲害的蘋果公司也重新崛起了,iPod產品把它重新拉回了輝煌的地位,而在2007年,蘋果發佈了即將讓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產品iPhone ……

怎麼辦?

繼續轉型。

直到2012年,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

2012年,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增長非常好,微軟重新確定了轉型方向,將自己定位為一家“設備加服務”公司。

在此之前,微軟雖然也做硬件,但沒有把硬件作為重點戰略方向。

從那之後,你看到Surface電腦、Windows Phone等硬件不斷髮力。

但是到2013年,雖然微軟在PC市場的佔有率依然在全球90%以上,但在新的道路上,依舊沒有巨大的起色。

雖然這十幾年,微軟的現金流其實保持得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覺得,微軟已經不再有炫目閃閃的明星光芒,它不再性感了。

而性感的公司是哪些呢?

是谷歌、是蘋果、是Face book ……

微軟遇到了它的“轉型困境”。

13年。你想想,這就13年過去了。轉型,從來都不是今天宣佈,下週見效。

2.史蒂夫的退場

2013年3月,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到北京辦公室來開會。

富有激情的史蒂夫在台上做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微軟的未來何去何從,講得非常好,台下的人心潮雀躍,覺得微軟這下不得了,微軟有未來了。

演講後,史蒂夫説大家提問吧。

當時一個新加坡的同事走到會議室中間的話筒前,冒出一句:請問史蒂夫,你打算什麼時候離開微軟?

我當時就怔住了。還能這麼問問題啊?

你今天在公司試一試,你要是敢這麼問你的CEO,估計CEO一拍桌子,你哪個部門的,明天你不要來了!

但史蒂夫沒有生氣,前幾分鐘還慷概激昂的他突然變得很靦腆,説我這輩子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愛好,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工作,我打算在微軟繼續工作下去,至少十年。

2013年8月,史蒂夫講完這段話的5個月後,他給全體微軟員工和所有股民發了一封郵件:我決定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離開微軟。

2000年到2013年期間,史蒂夫的努力功不可沒。

在財務數據上,這期間微軟的年利潤從約250億美元上升至約70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6.4%,這一成績超過了許多知名的CEO。

員工從我當時加入的3萬人左右,到他離開時有10萬名員工的規模,他把微軟從一個巨頭,打造成了一個更大的巨頭。

但是,在轉型方面,史蒂夫的工作一直不被外界看好。

很多人都覺得,微軟沒有能夠成功轉型,就是因為史蒂夫。

史蒂夫這封宣佈即將離職的郵件發出去的第二天,微軟股價大漲8%,市值增加了將近200億美元。

這什麼概念?

微軟當時買諾基亞才花了72億美元,他的離職郵件,讓微軟市值漲幅,差不多可以買3個諾基亞。

這表明了股民對當時的微軟和執行官的不滿。

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感到非常揪心。

史蒂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他充滿激情,對員工特別好,對公司也特別執着、有奉獻精神。至今我都非常尊敬史蒂夫。

但是,他的世界正式宣佈結束了。

3.薩提亞的登台

2014年2月,微軟宣佈了新任CEO的最終人選:薩提亞·納德拉,也就是這本書的主角。

薩提亞是什麼身份呢?

他原是微軟內部負責雲計算的執行副總裁,微軟最早期的員工之一,在內部勤勤懇懇成長了20多年,是一名對微軟非常熟悉的老兵。

薩提亞上任的發言中,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將在一個星期內,發佈一款新產品”。

一個星期?什麼產品?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

結果一個星期後,微軟真的發佈了一款產品:Office for iPad。

這意味着什麼呢?

你知道,微軟有兩款非常重要的核心產品:一是Windows,二是Office,這兩款產品有巨大的市場佔有率,是微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過去微軟的Office,只能在微軟的PC和蘋果的PC上使用。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Office可以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使用,卻不能在iPhone和iPad上用。

這事很好理解,兼容Office是Windows Phone的一個競爭大亮點。

微軟的Windows Phone正要跟強敵蘋果的iPhone大戰300回合呢,但現在你告訴我,我的親兄弟Office要去支持對手的iPad了,你不是在開玩笑嗎?

薩提亞宣佈這個事情,説明這個產品早就開發好了,因為這麼複雜的產品不可能在一個星期內開發完,只是沒人敢公佈而已。

因為公佈的話,相當於宣佈微軟放棄了Windows系統的唯一核心地位。

過去微軟內部的格局是,Windows是老大,Office是老二,其他產品都是小弟,必須基於Windows。

有了Office for iPad,意味着什麼?

以我自己為例。

我自己平時出差很多,但是用的軟件不多。我主要是用Word寫專欄文章、用Excel來排課表,用Power Point來講課,用Outlook來回郵件,我主要用的就是Office。

可現在,如果iPad上能用Office,那麼你想一想,給iPad配個鍵盤,我就可以不帶PC出門了。

這意味着,每賣一套Office for iPad,就可能有一套Windows賣不出去了。

這個變化,就像我前面説的,意味着微軟從戰略上放棄了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

產品發佈後,你試想一下,微軟的股價會漲還是跌?

第二天,微軟股價暴漲到了近14年來的最高點,將近40美元左右。

這説明什麼呢?

説明所有股民,早就盼望着微軟放棄你曾經以為最重要的產品——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了,不要把過去的成功當成自己的絆腳石。

接着,我們看到被薩提亞“刷新”的事情越來越多。

薩提亞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戰略“雲端至上、移動為王”。圍繞這個戰略也做了很多事情。

在移動端,Office可以支持安卓、支持IOS系統。

甚至新版iPhone發佈會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微軟去站台了!

微軟上去宣講Office在蘋果手機上是多麼好用。

當時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發了一條微博,説微軟真正發生改變了,這件事情代表微軟真正轉型了,轉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就是要放下過去,放眼未來,放下自己過去的成功,去找到未來新的方向。

讓人驚訝的還不止這一幕。

有一次,在一個大會上做演講時,薩提亞居然當着所有觀眾的面從口袋裏掏出了一部iPhone!

現場一片譁然。

因為大家曾經聽説過這個故事,微軟的前任CEO史蒂夫,看到一個員工拿着iPhone,非常惱火地掄起一把椅子就砸過去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未經驗證的傳言,但也説明大家都默認微軟的人怎麼能用iPhone呢?更別説是微軟的CEO了。

薩提亞説,我手上這不是iPhone,我更喜歡把他稱之為iPhone Pro。

打開手機一看,裏面裝的很多都是微軟的應用,我們用微軟的軟件,武裝了iPhone。

現場的譁然,變成了陣陣掌聲。

這些變化帶來的實際結果怎樣呢?

到今天為止,微軟收入中的70%來自於雲計算,並且股票也得到了股民的巨大認可。

微軟的股價如今漲到了90美元,超過我當時進入微軟時的59美元,重新把微軟的市值推上了6000億美元,超過那個最輝煌時代的戰績。

微軟的轉型在現在看來非常成功,轉型的核心邏輯,就是認清自己的核心能力,並且勇於放棄。

但是要放棄既得利益,對職業經理人個人來説,是冒着巨大風險的。

在薩提亞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走,如果不做改變,微軟每年還是有大量現金可以入賬;而放棄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等舉措,一不小心就會革了自己的命。

這跟賭博有點像,左右兩個按鈕:左邊按鈕你沒有風險可以得到1000萬,右邊按鈕你有50%的概率得到1個億,50%分文未得,你會怎麼選?

聽上去右邊的按鈕有風險,但收益更大。

但是大部分職業經理人是不願意冒這個險的。

當年被喬布斯煽動性的“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着我們改變世界”跳槽到蘋果公司的約翰·斯卡利,1987年曾因年薪220萬美元被稱為硅谷最高年薪經理人。

後來在帶着蘋果做轉型時,由於利潤、銷售、股票的下降,1993年在備受爭議中離開了蘋果公司。

當然也有轉型成功的例子,像IBM的郭士納,讓大象跳起了舞。

選左邊,沒有風險;選右邊,要不然成為郭士納,名垂青史,要不然成為斯卡利,永不翻身。

你怎麼選?

薩提亞選擇,拍下了右邊的按鈕,那個按鈕上印着兩個字“刷新”。

今天微軟的轉型成功,就是因為背後有一個願意冒創新失敗風險而且充滿智慧的男人。

除了“雲端至上、移動為王”,薩提亞又提出了代表科技的三個方向:混合現實,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

我相信,這三個方向還會帶領微軟走向一個新的未來,再次“刷新”微軟在大家心目中的認知,重新變成一個很酷的公司。

那你呢?

面對新的時代,你是選擇左邊的“保持”按鈕,還是右邊的“刷新”按鈕?

《加多寶為了個廣告語,官司打到最高法......》

目前已經成立18 個,組員3600 。每天不僅有我們給大家準備的乾貨知識,還有同學們自己的分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18 字。

轉載請註明: 劉潤:你是選擇“保持”,還是“刷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