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開始營業的三衞金葉農貿市場
撰寫/農貿觀察員恩典
首發/公眾號:一鴻市場研究
最近盒馬mini又曝出新消息:門店開業三個月,日銷售額可達20萬元,線上佔比超五成,坪效是普通小菜店的6倍以上,已準備出滬進京,開啓全國複製。
同樣在全國各個社區,加快搶佔好位置的品牌生鮮小店,還有:小潤髮RT-mini、永輝mini等等,試圖以“小而美”的形式在生鮮賽道上跑在頭部。
▲各路大佬開啓生鮮線下門店競逐
疫情過後兩大趨勢更加明顯,一頭是隨着經濟的疲軟,資本都擠進剛需性極強的生鮮行業。另一頭,農貿市場周邊的小菜店隨着“地攤經濟”的放開,遍地開花。
對於農貿市場來説,這些市場競爭格局都不算是什麼好信號。
農貿市場被小菜店衝擊
如果你有留意商業店鋪的話,會發現疫情過後,街邊小菜店愈發多了起來。
由於投入成本低、行業門檻低、進貨渠道較容易獲得,一些來自外地的打工者全家老小其上,瞄準了“賣菜”這個行當,經營起了小菜店,小到四五平米,大到幾十平米,佈滿了大街小巷。
不斷從街頭巷尾冒出的小菜店,以及前面提到的品牌生鮮mini店,都對農貿市場產生了較大沖擊。
筆者曾看過一個500平左右的社區型農貿市場,水果、蔬菜、肉類、豆製品、水產、冷鮮禽、滷味等等,開業時各種行類都有。但不到半年時間,足足有1/3攤位只剩下了頭頂的招牌,商户卻一去不復返,由於顧客越來越少,這些商户寧願另謀出路也不願意出攤,這些空攤在昏暗的氛圍中,讓原本就稀寥的生意更是顯得冷清。
原來,周邊小區居民在市場開業之初光顧了幾次之後,發現這裏的菜賣得貴,而且菜品也沒什麼特色,綜合買菜體驗不如旁邊的幾家小菜店。
就是這麼幾家小菜店,讓這個社區農貿市場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菜場旁邊的幾個店鋪在農貿市場開張前,把菜店開到了市場門口。一個專賣本地蔬菜,隔壁賣水產,附近還有個鮮肉攤,挨個走一圈就可以購齊一日三餐,甚至這些店都用了清一色的招牌,上面寫着店名和“批發零售配送”字樣,還有手機號碼(顧客只要打一個電話,就可以配送到家),看來業務和服務都跟上了。
單拿這個小菜店來説,面積在15平米左右,老闆有上游供應鏈資源,並採用全家老小聯動的方式進行經營,老闆父親負責在基地種植,老闆負責採購、老闆母親負責稱重收銀,老闆娘負責店內陳列打理和配送,店裏還可以看管他們的小孩。
全家出動,守護小店,對待顧客需求可謂不遺餘力,特別是願意在價格上讓利。菜品上,多是到本地農場基地現採現摘,拿的一手貨。特別是當季食材,一應俱全。
有了良好的上游供應鏈,主打口感較好的本地菜,價格又比菜場便宜,這樣的小菜店俘獲了周邊經常買菜的小區居民,習慣在小店裏挑挑揀揀,沉浸式自選購物。
隔壁的水產小店,老闆也有專業上游供應鏈資源,還兼做水產微商,家鄉海產品可以全國發貨。
豬肉小店的老闆,已經做這一行十多年了,都是半夜到距離本市30公里左右的屠宰場現殺的豬肉。因為農貿市場裏沒有現殺豬肉,所以一早來這裏買肉的顧客絡繹不絕。
這幾家店憑藉優質的供應鏈優勢,來個“你無我有,你有我優”,把農貿市場的生意都搶走了,這家農貿市場還如何維繫下去?
那麼,我們就要反思,這家開張不久的農貿市場的問題出在哪?還有沒有反制的機會?
農貿市場問題出在哪?
受小菜場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小體量的社區農貿市場。
正如筆者上面描述的農貿市場,體量比較小,總共就10餘個攤位,採用的是環型動線設計,市場不能一覽無餘,但基本上繞一圈就走完了,如果有買漏的菜還得重新折回來,選擇餘地非常小。
小體量農貿市場的劣勢還在於,沒有辦法形成商户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和價格競爭環境,市場內部缺乏競爭活力。
社區微型農貿市場,由於同一個品類難以劃分為多個攤位和商户,沒有形成足夠品類的延伸、沒有更佳的服務選擇,顧客購買體驗必然會受挫。例如上述農貿市場就沒有辦法買到現殺鮮豬肉,而這卻是老百姓的需求所在。
總體來説,大型農貿市場,由於商户多、品類多,優良的選購體驗和專業的餐館的批零業務,可以較好對抗周邊的小菜店。
社區小型農貿市場和小菜店很容易“狹路相逢”,形成強勢競爭關係。如果周邊形成盒馬mini、小潤髮mini、永輝mini這樣的品牌小菜店的版圖,那麼社區小微型農貿市場的生存空間將是非常狹小的。
那麼,社區型小微農貿市場該如何來應對小菜店和社區型生鮮mini店的競爭呢?
社區小微農貿市場如何提高競爭力?
1、在攤位設計上,要“小而美”。
首先,小型農貿市場的攤位切分,一定不是按照大型綜合農貿市場的攤位標準來走的。為了可以引進更多樣化的商户,也為了降低商户攤位的租金成本,對攤位要做更細緻的切分。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社區農貿市場,環形動線一圈就走完了十多個攤位。如果能在蔬菜、水產、肉攤等不同行類做更細化的攤位切分,形成更多的攤位和商户經營格局,將讓市場的活力提高一個層次。
2、在商户選招上,要更注重“背景”
筆者曾經提過“商户賦能”的概念。假如商户有上游供應鏈背景,特別是自產自銷背景,那麼他們不僅更有經營動力,而且產品也會更受顧客歡迎。特別是對於社區農貿市場,因為體量較小,周邊小菜場競爭影響大,所以,對入駐商户的選擇上,一定要嚴加把關,優選特種商户。
正如上述農貿市場,因為商户沒有辦法提供更齊全的本地菜、現殺豬肉和有競爭優勢的水產,結果周邊小菜店來個“你無我有”,價格還便宜,使得上述農貿市場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
為此,“賦能商户”在競爭更慘烈的社區小型農貿市場顯得更加重要。
也許,上述農貿市場通過重新招商,以更低的租金來招募更“有背景”的商户入駐,還有重新招徠顧客的希望。
關於重新招商、選商,還有一個可以考慮的點。如果上文陳述的幾個小菜店,有意願以低於他們現在門面房的租金進駐到市場來長期穩定地經營,那麼就更合適不過。
這些菜店的老闆,已經有了該區塊的穩定客源,如果能入駐市場,那就是帶着流量進來的,可以給市場的生意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也會帶動市場其他攤位的菜品銷售量。
當然,如果向周邊競爭對手“拋去橄欖枝”,遭到拒絕。也可以試着到其他片區,尋找潛在的優質小菜店(主要是做本地菜)商户,以優惠的租金邀請他們入駐市場,補足市場裏相對不足的優質品類。
3、拓展其他業態,形成差異化競爭。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裏,講到過在激烈的競爭中,拓展餐飲業態的重要性。總體來説,多業態發展,可以降低農貿市場競爭風險,而小吃業態是最合適的。
正如上述市場裏出現1/3空攤的情況,這些空攤除了引進優質的小菜店商户外,還可以引進主打早點、小吃“半成品”的優質業態,例如:包好的混沌、各種現做的餃子(如雞蛋餃)、春捲等常見小吃,顧客只要買回家放冰箱次日清晨煮熟,就可以解決一頓早餐。
另外,雜貨業態也適合社區型農貿市場,洗簌用品、梳子、鏡子、臉盆、鍋刷等小商品多而全,適合在農貿市場“擺攤”。只要品種齊全、價格便宜,給老百姓帶去了便利和實惠,服務周到,也可以有效吸引人流量進場。
總結
隨着各大商超義無反顧地打響社區生鮮店“爭奪戰”,以及更多的有一定的供應鏈資源的經營者,帶起全家老小做起社區小菜店,開啓批發零售加配送一條龍服務。所以,留給社區小微農貿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
但小微農貿市場由於體量小,靈活性也較高,只要學會隨機應變的本領,應對不斷變換的周邊市場環境,形成獨具一格的差異化競爭,最終,還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穩穩站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