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方法,幫助產品經理做好業務分析
業務需求來源於業務,業務梳理的主要思路是去理清業務中的要素,以及業務方在業務過程中的問題和所關注的核心點、需求。文章分享了5種梳理業務的方法,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加深你對業務的認識。
在產品經理教學市場中,充斥着大量的課程、書籍,向我們灌輸用户需求分析,用户研究等等概念,但少有人提及“業務”,即使提及了,也講述得非常籠統,在進行“業務分析”關鍵詞的搜索時,甚至很難看到有人對“業務”進行了定義。
相比於國外,B端的業務分析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形成了健壯的知識共同體,有認證機構、配套的教學體系等等。而C端業務,由於面向羣體的混沌性、隨機性,國內國外都未呈現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在本文中,筆者嘗試通過對“業務”進行定義,並對業務進行建模,得到描述業務的主要維度,並定義“業務需求”是什麼。接着我會聊聊為什麼重視業務以及業務建模很重要。
最後講講關於闡述業務的可視化方式,也就是業務分析完後需要輸出的內容是什麼。但具體的瞭解業務的方式由於篇幅有限就暫且不展開了。
我們在研究一樣東西的時候,首先需要對這件事情做一個定義。業務這個詞對於產品經理來説並不陌生,但讓你回答一下“業務”是什麼的時候,這個事情似乎又沒那麼容易。
寫這篇文章前,我就因為這個問題卡住了不少時間,司空見慣的東西卻是最難以解釋的。
後來我從他的英文單詞中,明白了它的定義 — Business。
*Business* is the activity of making one’s living or making money by producing or buying and selling products (such as goods and services).業務(商業)是通過生產和買賣產品(如商品和服務)來謀生和賺錢的活動。業務一詞最早來源於日本的翻譯。
那我們可以明白,業務的本質其實就是商業,那我們在研究業務過程,本質上是在理解商業過程,及這個過程中供需關係與其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傳遞。
從我過去所讀過的一些經濟學、進化論社科類書籍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類的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自於個體自下而上的信息、物質互換,在這過程中,比較優勢凸顯出來,個體的分工也越就更加明確。
在這個分佈式的信息、物質傳遞過程中,一個複雜適應系統演化出來(複雜適應系統是我最近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不知不覺就會扯到它,以後找機會寫寫),在「理性樂觀派」中,將這個系統稱之為“集體大腦”,他是個體分工合作的集合。
業務,就是分工合作的小集合。社會中不同的業務共同構成我們的集體大腦。
「理性樂觀派」中有一段話:經濟進步的一項衡量標準:超過一半的人口脱離了自給自足,去探索以集體大腦為基礎的生活所充滿的無窮可能性。
啥意思呢?集體大腦是人類分工合作的結果,是社會中所有崗位的集合,我們工作就是參與了集體大腦的構建,從而有了更安全、更乾淨、更便捷的生存空間。但我們工作之餘,也有精神需求,有學習、閲讀、追求個性等等需求,他們則是集體大腦為基礎的更多可能。
所以,我個人將產品分為兩類,一種是為了構造集體大腦的,及業務型的產品,需要研究業務本身,研究促成社會發展的分工合作;另一種是有足夠生活基礎後,是對美好生活的探索,需要研究個體需求,這類產品俗稱C端產品。
業務是分工合作,通俗的説,就是一羣人在一起合作,以完成業務,達到各方的期許。通過業務,供需雙方各取所需,各方消耗邊際成本,獲得邊際收益,B端產品則是服務於這一過程的信息系統或服務。
那麼完整地描述一個業務,需要有哪幾個維度?這關乎到每一個產品經理在面對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業務時,是否能準確分辨研究對象。
通過用户?場景?需求?似乎這種方式太過於簡單粗暴,不太嚴謹。通過流程圖?還是不夠全面,業務中涉及到的信息沒法很好的體現。
最後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七步掌握業務分析」
10年出版的書,評價僅有五十來人,頁數也不算很多,但內容牛批。
這本書中,將業務分為四個部分:人、信息、流程、規則。從一個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外部實體、數據、過程及業務規則。
以打車這個分工場景為例:參與的人員有司機和乘客,司機需要的信息是是否有乘客是否需要打車,他在哪裏,他要去哪裏,乘客需要的信息是哪裏有車可以打,哪輛車可以提供服務等等。整個流程便是,乘客發佈乘車需求這一信息,司機接受後,前往乘客所在地,獲知乘客目的地,提供價格,乘客獲取價格,選擇坐與不坐,最後到目的地,乘客花費了金錢,滿足了迅速到達目的地的需求,司機花費了時間成本、燃油費等,獲得了酬勞。這一過程,還需要一定的規則,比如行車價格規則、安全規範等等,假若規則不明確,供需雙方就可能無法達成平衡,以至於業務無法開展。
用一張圖來表示這其中涉及到的人員和信息及規則,可以是這樣:
加上流程描述,那就是這樣,在書中,被稱為核心需求組件。
第一張圖,在書中稱之為高階數據流圖,而我更傾向於業務全景圖,因為他描述的是一個業務大致全貌,有助於我們在一開始確認研究的範圍。
在這四個維度的基礎上,我又加上了兩個維度:業務目的、業務風險。因為業務的完成總是有所目的的,打車的目的是車主賺到錢,乘客安全快速地到達目的地,是業務參與人“想要”的驅動力。
而一個業務參與人也同樣是有“不想要”的驅動力,那就是業務風險,完不成業務可能會發生的後果。比方説
再舉幾個例子:
產品開發業務,在這個業務當中有多個角色,簡單地來看的話,主要是產品經理和程序員,程序員需要產品需求、BUG、數據需求等等,產品經理需要產品成果、開發,流程上可能會有企業的立項流程、產品開發流程等等。大家都基於公司的規章制度來行事,最終是想通過這個業務,這個分工合作來達到企業、員工、客户各方的利益,完不成業務的風險則是錯失客户、市值下跌、員工可能被炒魷魚…
PM與RD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的話,就會耽誤開發週期,間接影響業務的完成質量,而這些在排除人員個人問題之外,主要就是由流程不明確、規則不明確、角色分工不明確導致的。
案件發生後,警察要抓賊,也就是情報偵查業務,這個業務中,賊與警察是兩個主要角色,賊與警察存在着信息的不對稱。賊知道是自己犯的事,而警察不知道,業務的目的就是彌合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使賊被抓住,維護被害人的權益,維持社會的穩定。那麼啊sir就會通過各種手段來彌合這種信息差,通過監控、人臉識別等方式,而啊sir的信息則需要故意不讓賊知道,啊sir需要基於一些規則辦事,比方説調用監控的權限規則、依據法律辦案。倘若破壞了規則,則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公關問題,信息泄露問題等等。
前文我們定義了業務是什麼,也就是理清我們的研究對象,但是至於他們想解決什麼問題還沒有解決。
業務需求的含義指的是他們在分工合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所以主導這個業務的、能夠從這個業務中獲利的人希望能夠解決掉他們。或者是這個人看到了業務能夠提升的空間,也就是業務機會,希望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來實現業務的提升。
業務需求來源於業務,那麼就是四要素中出現了某些問題,導致成本損耗、營收達不到目標要求、風險失控。不同的業務需求,決定了我們接下來要解決的用户需求是不同的,
為什麼我認為在做產品之前,應當先理解業務,再考慮方案?可能有些人會説因為沒考慮清楚業務,做出來的產品肯定是不符合需求的。但個人認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困惑了我許久時間。
做產品經常會被要求要有框架性思維,我也一直試圖再學習練習在面對一個陌生事物,不管是生活中的還是工作上的,都能夠帶入這套思維去思考,後來發現,不管我怎麼做,我最後都還是會回到起點,沒有辦法在一時間構想整個框架。後來,我發現這個框架太龐大了,從最初的需求到後期的運營,啪一下全構想出來是不可能的,因為工作記憶只能容納7個數字,人類的大腦特性決定了這件事情是不可能。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一次性記憶數百個數字,那是因為他將一連串的數字拆分成3-4個數字的組合,並且通過已有知識將這些無邏輯的數字構想成邏輯,組合起來就能記憶上百個數字。比如説記憶100252037989,就可以拆分為1002(是我的出生日期倒過來,Justkidding),5203(我愛你撒),7989,學習更多的數字抽象化方式有助於記憶。
那產品思維的方式也是這樣的,需要將多個複雜步驟拆分成幾個模塊,並且通過已有的知識將這些模塊拆解、構成自己的邏輯,就可以有效記憶和理解。同樣,學習和練習更多的需求理解方法論,也有助於理解。
那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業務的四要素和業務目的、業務風險,通過對業務的瞭解。
由於篇幅問題,本文就直接講解業務梳理後輸出的內容,也可以説是業務要素的呈現方式。
業務梳理的主要思路是去理清業務中的要素,以及業務方在業務過程中的問題和所關注的核心點、需求。
我們定義了業務是什麼,那我們如何梳理業務,讓業務信息儘可能全面和清晰呢?
這裏介紹幾種方法,幫助我們能夠梳理清楚並清晰展示業務的過程邏輯。
他們分別是:
這幾個方法的層級關係是這樣的:業務範圍圖描述最粗粒度的業務,只描述關鍵信息與所涉及的人員。而核心需求組件進一步,描述業務的人(外部主體)、信息(數據)、流程、規則,但也是粗粒度的整體描述。再通過流程圖、用例圖展開描述所涉及到的人與流程之間的關係,業務規則表展開描述規則,數據模型則描述人與信息之間的關係。
在前文中也介紹過,業務範圍圖描述業務中所涉及的所有角色,以及每個角色在業務過程中所供給和需要的重點信息。業務範圍圖,有助於在項目初期理清業務範圍、業務干係人,和其中比較重要的信息,無需技術背景,也可以讓各方干係人理解溝通。
外部的方塊表示外部實體,角色、機構、依賴的系統等。箭頭表示信息進出的方向,中心的圓圈表示研究的領域,及業務。
核心需求組件提煉業務的核心要素。依次來描述:
信息(數據):可以指的是一個實體,比如説一個訂單,也可以是實體的屬性,訂單價格。對於數據的分析待會會再提及。這裏的只需要將這些數據進行羅列,個人建議羅列實體,屬性在實體,理清業務中的信息對象。
外部主體(角色):指的是與業務領域內有交互的人、組織或系統。體現的是業務過程中,哪些角色進行了分工合作,有時候分工對象還有硬件設備或外部軟件,它們也是其中的外部主體。
流程:流程是所有產品經理最熟悉的東西了,指的是業務所完成的活動工作。流程就會涉及外部主體與信息的傳遞。這裏只需要概述有哪幾個業務流程。比方説項目管理業務,包括立項流程,月總結流程,結項流程。
規則:業務規則是分工合作過程中的條件,是業務演化的結果,它使得業務在一些情況下,能夠有決策依據,使業務保持一致,順利開展。現在很流行的策略型產品經理,我認為本質上就是在寫業務規則,即推理規則、計算規則。
業務流程是大家熟知的方法,不管是C端B端都會繪製業務流程,後期運營也通常是通過它來找問題。
業務流程圖展示的是一個業務分工合作、信息互傳的過程,描述的是沒有我們的設計方案之前是如何完成業務的,流程通常用動詞進行描述,表述角色的任務、動作。關於業務流程圖的資料已經較多,就不做展開。
描述角色動作(任務)與信息傳遞的方式還有用例圖。用例圖即可以是描述系統功能、產品需求的方式,也是我們做業務分析時,可以使用到的工具。
用例圖有四個元素:參與者、用例、邊界、箭頭(關係)。參與者表示與軟件(項目)接口的人、組織、系統;邊界在軟件需求中指的是系統的操作邊界,而對於我們進行業務分析而言,它就意味着業務的邊界範圍;用例是角色在業務範圍內的動作;箭頭在複雜的用例圖中有多種畫法,我們可以儘量保持簡潔以便溝通。
用例的使用,可以讓我們清晰看到在業務範圍內,不同角色有哪些職責、任務,也可以理解為不同角色的用户需求,但用例圖隱藏了用例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有時候還需要更詳盡的用例説明來輔助表達。
除了流程圖和用例之外,也可以用用户-場景-需求的方式去梳理用户需求。
在「軟件需求:第3版」中,業務規則分為這麼幾類:事實、約束、觸發條件、推理規則、計算規則。它們都有相應的需求表述的方式。值得一説的是權限也是業務規則的一種説明。
比如:項目管理業務中,公司規定了PM每個月必須上報項目進度。這是一條業務規則,但後期,設計一款項目管理工具時,它就成為一個需求,每個月未上報,會進行郵件通知或者績效考核扣分之類的後置條件。
業務規則的類型較多,表達方式也比較多,如權限設計有RBAC模型,策略算法可能用的決策樹、決策表等等。本文介紹一種簡單、通用的方法來記錄這些規則,來自於「軟件需求:第3版」,業務規則表。每條業務規則用一句話去描述,
來源:軟件需求第三版
數據模型處理的是人和信息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業務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虛構出一些詞彙,來定義某一類東西,以便於業務各方能夠快速溝通,同步信息。就像金錢是我們生活中虛構出來的概念,以便於在市場中,能夠進行快捷有效的交易,又比方説“訂單”,它的作用在於讓購買者和出售者用同一載體溝通購買的結果。又比如説“課程”,它是為了讓教師和學生方便溝通的統一介質,他們都是某種人為定義的非物理性質(也可能被制定成某種物理材料)的概念。
數據模型的梳理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業務過程中,有多少種人為抽象出來的概念,以便於信息的傳遞和溝通。在業務調研過程中,就需要發現和記錄這些虛構出來的概念。那如何記錄與分析呢,就需要用到我們的實體關係圖。
同樣,實體關係圖也是來自於信息系統設計,它既是一種設計數據層、設計數據庫的方法,也可以是我們分析業務數據對象的方法。
我們用實體關係圖來對業務信息進行抽象和分析,將大大方便我們後期對產品的設計。由於本次不講產品設計,所以就暫且不展開。
實體關係圖非常的簡潔,包含三個元素:實體、屬性、關係。實體指的是我們抽象出來的概念,比如之前説的「課程」,又比如説「學生」,學生其實也是一種概念,他們都描述一類事物。
但是描述一類事物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區分這類事物的不同個體。比如説上課這個業務,我知道你是學生沒有用,我還得知道你這個學生叫什麼,是哪一班的,是男是女才行。
所以每種實體還會有屬性,比如説「課程」有上課時間、課程類型等屬性;「學生」會有姓名,性別,學號,年級班級等等。如果是在產品設計階段,這些信息就會被存儲在一張「課程」、「學生」數據表當中,大概像下圖那樣。
一個實體有多個屬性之餘,還和其他實體之間存在着“關係”,因為它們通常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因為業務而產生的。「課程」這種實體會與「教師」這種實體的關係為1:1的授課關係,「課程」和「學生」存在1:N的被授課關係。
通過這幾種方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業務過程中的所有元素。
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對於業務的定義,有助於我們認清楚分析對象是什麼。同時也提出了關於“為什麼產品工作要先進行業務分析”的觀點。最後介紹了5種業務呈現方法,幫助我們對業務全貌形成理解。
作者:Lobster.;個人公眾號-:生猛龍蝦
本文由 @ Lobster.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