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數字天府 智投未來”2020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雲路演在成都舉行。活動上十餘位來自國內一線投資機構的知名投資人、專家學者與四川省的創新創業者一道,圍繞數字經濟創新、創投等熱點話題展開互動交流。
信中利資本執行董事汪栩作為項目點評嘉賓出席該活動,並在會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他表示,隨着新興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紅利的減少,中國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機會正從To C端向To B領域轉移,未來後者將成為PE/VC投資的新陣地。如此背景下,機構的投資邏輯也要及時調整,需從曾經的“從海外複製”變為“在中國創新”。
未來趨勢:機會在To B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4.8%。顯然,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其中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更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資本的助力。近年來,隨着互聯網業態的變化與技術的升級迭代,資本的投資偏好也在悄悄發生着變化。汪栩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因新興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流量的集中以及紅利的消逝,中國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機會正從To C端向To B領域轉移,未來後者將成為PE/VC投資的新陣地。
“日後,我們看到To C領域的創業創新機會可能會越來越少,而圍繞產業互聯網,通過雲計算、大數據、AI等對各個垂直行業的產業鏈和內部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的機會則會越來越多”,他説道。
與此同時,我國正由科技大國逐漸邁向科技強國,在宏觀形勢與政策的雙驅動下,資本也比從前更加關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汪栩即指出,如集成電路、5G通訊、雲計算、AI等賽道都是近兩年資本關注的重中之重。
投資邏輯:“從海外複製”向“在中國創新”
當然,新興技術、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對VC而言也是眼光與耐心的雙考驗。一方面,與傳統行業和To C端投資不同,前述領域對機構的投研盡調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也需資本對新興產業技術有着極高的敏鋭度和捕捉力;另一方面,新興技術的落地開花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週期,這也要求VC在早期發掘項目後耐心陪其成長。
汪栩表示,硬科技一直是信中利投資佈局的重頭戲,但針對不同細分領域,公司應採取的策略、偏好不盡相同,“比如在AI、5G技術、雲計算、新一代半導體等領域,我們會傾向於投早期的初創企業,因為這些行業正在快速的成長,賽道里的企業也面臨着接踵而至的窗口期。但在智能製造領域,受宏觀形勢的影響,我們就會更願意選擇抗風險能力更強的行業頭部公司”。
此外,他強調,由於數字經濟領域業態的變化,VC投資已從To C端到To B領域傾斜,因此創投邏輯也要從曾經的“從海外複製”變為“在中國創新”。具體而言,在早期互聯網紅利的浪潮中,以BAT為代表的公司在創立早期均可在海外找到相似的對標企業。如此,VC的投資邏輯也曾大量從海外複製。然而,在轉向To B後,由於中國企業的採購模式、文化生態等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過去的一些方法或不再適用,投資機構需看清本土生態摸索出一套適用的新策略。
地方母基金大有可為
除了投資邏輯的改變,近年來,VC背後的資本也在發生着變化。
事實上,在數字經濟和政策的驅動之下,各地方政府母基金也正漸漸興起併成為“輸血”初創企業的重要力量之一。汪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近兩年,信中利也越來越多的和地方政府母基金合作,比如在深圳、蘇州、武漢等地。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出資比例,在其公司管理的單隻基金的出資比例達20%~40%。
與此同時,他還認為,母基金平台扮演的角色應當遠大於出資人——具體而言:地方母基金平台可發揮協同作用,在充分了解優質創業公司情況與需求後,協同當地招商、財税等部門出台有利於創業創新落地開花的配套支持政策,從而鼓勵本地初創企業發展以及吸引優秀項目入駐。
此外,汪栩表示,GP也可充當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樑,通過投資機構的穿針引線助力本土高興科技企業發展。事實上,這也是機構投後管理能力的體現。
談及對四川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汪栩指出,成都有國內一流的科技高校,以及在通訊電子和遊戲等產業頗具先發優勢,且具備創新的土壤。因此,他建議當地可抓住原有優勢產業,打造產業相關生態,凸顯自身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特與專”而非過度追求全面、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