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NSR|是什麼在驅動衞星的靈活性:需求還是機會?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財經

柔性衞星在過去的幾年中,其靈活性的速度和規模呈指數增長。GEO容量價格的下降、競爭的加劇、對縮短運行時間的需求……這些均導致了市場對軟件定義衞星的更大需求。隨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必將在未來的供需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儘管該市場出於必要性而不斷增長,但其對靈活性的持續需求正在催生諸如人工智能的發展。但是,哪一個才真正驅動着市場需求:需求還是機會?

NSR第10版《全球衞星製造和發射市場》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市場將訂購超過12500顆衞星。分析出該預測結論主要是依據近期市場對大多數應用程序的軟件定義衞星的需求增長,以及在本世紀中後期對自動衞星的引入。

GEO通信市場在促進該技術用於許多不同應用程序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價格一直是GEO運營商的首要關注點。隨着越來越多的選擇(如VHTS和小GEO衞星)出現在頻譜的不同方面,價格對於運營商做出正確的採購決策變得越來越重要。下面的假設示例進一步説明了這一點:

假設一個VHTS衞星的成本約為4億美元(在下表中以“P”表示價格),並提供500Gbps,那麼這種情況下的每公斤價格相當低,為5萬美元,每Gbps價格約為80萬美元。如果運營商無法出售20%的容量,則每Gbps價格會增加到$1M/Gbps。另一方面,一顆小GEO衞星(在下表中以“Pr”表示價格),成本約為4000萬美元,並提供30Gbps,每公斤成本為13萬美元,每Gbps為1.3美元。如果運營商可以使用軟件定義有效載荷出售其所有衞星容量,則價格可以與CAPEX大大降低的VHTS衞星相提並論。同樣,通過使用軟件定義衞星,VHTS衞星可以獲得更高的價值。因此,軟件定義功能成為制定衞星採購決策時的關鍵因素。

需求驅動模型

在這種多樣且不確定的環境中,標準的軟件定義衞星正在成為炙手可熱的解決方案。空中客車、洛克希德·馬丁、泰勒斯·阿萊尼亞和波音公司等衞星製造商都提供了標準的軟件定義產品。這些產品可降低總體制造的成本和時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這種趨勢還被考慮用於其他應用,包括對地觀測、導航以及NGEO星座。

儘管軟件定義方法的好處之一是在塊級或全衞星級標準化產品,以降低生產成本,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挑戰,因為製造商需要一定數量的訂單受益於標準化帶來的規模經濟,除此之外,也存在與軟件定義網絡相關的網絡威脅。

機會驅動模型

由軟件定義的網絡、不斷增長的空間碎片、與更多LEO衞星發射相撞的風險以及“新空間”競賽引發的網絡威脅的擔憂,正在為柔性衞星創造機會。

從GEO通訊到對地觀測、導航和空間態勢感知,人工智能通過為每種應用提供更好的在軌衞星運行管理以及在地面製造過程中創造更大收益,均提供了巨大幫助。這些技術將打開新的大門,並進一步發展諸如在軌機器人操縱、太空採礦等應用,隨着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斷擴大,所有這些技術在未來都將至關重要。

Bottom Line 

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GEO衞星(尤其是GEO通信應用)的商業模式持續具有挑戰性,運營商一直在尋求降低成本和提高靈活性的方法,此時標準化的軟件定義衞星應運而生。由於標準化的相對較低成本,可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它們為運營商提供了可以在軌道上重新配置的衞星。因此,在這些情況下,可以將軟件定義衞星視為需求驅動技術。但是,隨着許多LEO星座以及對太空探索的興趣與日俱增,除了軟件定義衞星帶來的網絡威脅之外,諸如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機會也將擴大現有軟件定義衞星模型,並填補其空白。需求驅動和機會驅動是市場上的兩個主要驅動因素,它們將共同推動衞星供求模型的發展。

據NSR消息編譯

原作者Shagun Sachdeva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