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豬肉板塊不斷髮力,力證養豬是門好生意。
在屢創新高的A股中, “二師兄”豬肉股不時掀起漲停潮。豬肉概念股17日盤中再度走高,金新農、龍大肉食、唐人神等股價再創新高,天邦股份漲逾6%,亦再創新高。
在資本熱炒背後,圍繞豬肉生產鏈的各個環節引發了不少關注。不過,豬肉行業是否在牛市之下一飛沖天,成為最靚的“仔”還有待深究。
二師兄迎來高光時刻
近期,有不少肉食愛好者發出“什麼時候才能痛快吃紅燒肉啊”的感慨,感慨背後其實是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
農業農村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以來,豬肉價格連續3個月下降,進入6月份,豬價已回升至36元/公斤附近,較5月低點累計上漲超過30%。7月份第2周(7月6日—7月12日),全國集貿市場豬肉平均售價每公斤53.15元,已連續6週上漲,漲幅15.6%。
高位豬價,對於豬企股價和財報助推作用明顯。股價方面,6月以來(截至7月7日下午收盤),豬產業指數上漲15%,其中天邦股份、正邦科技、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等主要養豬企業的股價分別上漲了50%、26%、23%、14%和11%。
財報層面,上市豬企上半年基本上都交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天邦股份預計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4.8億元-15.8億元,同比增長502.90%-530.12%,而其去年上半年虧損3.67億元。
金新農上半年預計淨利潤將達到1.65億元-1.95億元,同比增長854.48%-1028.02%。牧原股份預計2020年上半年盈利105億元至110億元,2019年同期為虧損1.56億元。新希望預計2020年上半年盈利31.5億元至32億元,同比增長約101.68%至104.88%之間。
(根據各大豬企財報整理)
多家券商表示,三季度豬價繼續上行。在不少行業都因疫情影響,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下,豬肉行業卻是少有的逆勢增長,這是為什麼?
肉價上漲背後邏輯
整體來看,這次豬肉漲價,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部大環境來説,非洲豬瘟及疫情影響下豬肉進口形勢嚴峻是兩個主因。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全球生豬產量從2018年度12.7億頭大幅下滑至10.4億頭,預計2020年的產量將進一步下跌,產量約為9.1億頭。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數據統計)
且非洲豬瘟恰恰碰上了豬週期。所謂豬週期是指由供給需求不平衡導致的豬肉價格週期性變化,生產對價格的反應時滯理論時長是1年左右,加上母豬到育肥豬出欄約需要12個月,因此一個完整的豬週期時長在4年左右。
每輪豬週期通常以豬瘟引起的生豬存欄數量大規模減少為開場,並經歷兩年左右的豬肉價格上升週期,隨後下跌。
兩方相遇的結果是,國內繁殖母豬及生豬的出欄量大幅下滑,而中國肉食以豬肉為主,豬肉需求旺盛,拉動價格上漲。
國內生豬產能遭遇下滑,造成缺口比較大。為解決供給缺口,中國會通過進口低成本的豬肉來解決需求。據海關總署7月14日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1-6月我國進口的豬肉規模高達212萬噸,同比大增140%。
但自6月份在美國、德國、巴西、英國等國豬肉加工廠出現聚集性感染現象後,為確保國內食物進口安全,從源頭阻隔病毒入侵,國家就暫停了德國、美國、巴西、英國等23家境外肉類生產企業產品的進口。
儘管有消息稱,國內已與俄國簽下了100萬噸豬肉訂單。華儲網發公告稱,將於7月15日出庫投放競價交易2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累計投放量將達45萬噸。
只是今年的豬肉缺口太大,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中國豬肉缺口達1000萬噸,這意味着僅僅靠着儲備肉和進口肉,遠無法填補生豬存欄不足的巨大缺口。
生豬產能和進口豬下降,雙重疊加因素影響國內豬肉市場的價格走向,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豬肉上漲與國內消費拉動,及下游屠宰企業開工率地等內部因素也有緊密聯繫。一方面,隨着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國企業已基本復工、復產,團餐消費的復甦拉動生豬需求大幅回升。
另一方面,天氣、南方地區豬源斷檔等原因,使得豬源供應仍然緊缺,下游市場屠宰企業開工率屢創新低。第三方數據顯示,7月10日屠宰企業開工率降至12.04%,較月初的13.56%再降1.52個百分點,供應受限,豬肉價格上漲是必然。
豬肉價格上漲,説明市場需求仍然很大,與之相對應,供給方就需要依需提供。
豬業想象空間仍然很大
不少證券公司仍看好豬肉股,認為其後續仍有上漲空間。很大原因在於,隨着國內豬企規模的不斷擴大及技術的進一步革新,行業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其一、豬企大力發展繁殖母豬存欄和生豬。
前面也説過,非洲豬瘟嚴重影響了國內繁殖母豬及生豬的出欄量,因此,為擺脱過於依賴外來力量的現狀,國內豬企必須要走自給自足之路。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我國能繁殖母豬存欄實現了近27個月(自2018年4月)來首次增長,同比增加3.6%。
繁殖母豬存欄量的增加帶動生豬產能。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生豬存欄最近5個月環比增幅分別為2.8%、3.6%、4.5%、3.9%和4.4%,增長勢頭穩定向好。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整理)
其二、養豬行業將向頭部企業集中。
別小看養豬行業,它可是被稱為“最賺錢”的行業。若是自繁自養,以7月3號這一週數據來計算,養殖一頭生豬利潤可達2400元左右,在利潤驅動下,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不斷有新玩家入局。
4月份到7月9日,啓信寶的數據顯示,有41596家新註冊的養豬企業。這一數據較去年同期數據同比大增175%:去年4月份到7月9日的新增養豬企業數為15143家。
(二季度以來成立的註冊資本前十的養豬企業,數據來源:啓信寶)
今年3月份,萬科房產成立食品事業部,開始佈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餐飲,聲稱要打造“從農場到餐桌”的整條產業鏈,為萬科現有客户提供安全健康的日常餐食,而碧桂園早在2018年就涉足了養豬行業。
但養豬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新建一個育肥廠,再進行生產,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加之養豬還需要受制於資金、土地、技術壁壘、環保等各種因素,一些中小散户加速出清市場幾乎是可以確定的過程。
(來自網絡)
與中小散户相比,規模化豬場年產量較大,在原料採購、種豬培育等方面具有規模化以及專業化優勢,平均成本較低。
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披露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2018》來看, 2011 年規模豬場的平均成本為 13.14 元/kg,散養户平均養殖成本為13.99 元/kg,兩者差距僅為 0.85 元/kg, 2017 年差距擴大至 2.33 元/kg,頭均利差距也由 2011 年的 80 元擴大至 295 元(平均一頭育肥豬體重 100kg~110kg 出欄)。在豬價的大幅波動下,散養户更容易被淘汰。
散户出局,這也意味着市場將集中在頭部企業,產業趨向於規模化發展,向歐美模式靠攏。
眾所周知,歐美大多數養豬都是規模化養豬,優勢就是養殖技術高、成本低。國內一些大型養豬場,配置雖然不錯,但養殖方法和技術相對來説比較落後,很難做到整個養豬場都沒有病菌污染,且歐美的規模化養殖已持續很多年,他們能把幾萬頭甚至幾十萬頭豬一起養殖。
好的一面是,國內豬企正在通過擴張養殖規模,向規模化發展。天邦股份將拿出23.85億元在江蘇、山東等地建設投資26個養豬項目,預計全項目達產後帶來的生豬年出欄約310.5萬頭生頭,母豬產能12.42萬頭。新希望也宣佈,公司擬投資33.41億元用於建設12個生豬養殖項目,預計增加生豬年出欄量285萬頭。正邦科技也披露了這一消息,未來將投資32.19億元用於發展生豬養殖業務。
其三、養豬技術的不斷革新。
在大多數公眾的眼中,養豬作為一種較為基礎的產業,很難與科技創業與行業創新此類高大上的話題沾上邊。但行業傳統,並不代表技術落後。
實際上,現在的養豬行業早已成為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早已運用到養豬中。比如京東的豬臉識別智能化養豬,能實現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與健康情況。
(來自網絡)
智能化養豬對於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產能有很大幫助。如京東利用人工智能養出來的豬,可以將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左右,降低飼料使用量8%-10%,平均縮短出欄時間5-8天。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也在不斷推動高科技養豬。今年年初,隨着“新基建”的提出,各個產業擁抱新基建的呼聲越來越高,“養豬新基建”也應運而生。具體來説,“養豬新基建”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生豬產業中的應用,實現生豬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從外部到內部環境,從政策到企業,都可以看出國內豬肉市場空間很大,但我們也很清楚,該市場具有周期性、不穩定性等特點,目前漲停現象依然透着熱炒的意味,對於投資者來説,仍需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