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伊藤忠此番入場,一方面拯救處於危機中的日本全家,另一方面要着手處理日本全家與台灣頂新的品牌授權糾紛,保證中國大陸全家的穩定發展。畢竟,中國便利店市場上的挑戰者已經越來越多了,馬上羅森和7-11就要超過她了。
這個“全家”不是你每天光顧的那個“全家”,但與她有關,未來也將對你每天光顧的“全家”產生重大影響。
日本全家便利店將被日本最大的綜合貿易商伊藤忠商事收購,預計收購金額在5000億至6000億日元,收購之後,伊藤忠商事將對日本全家便利店實現全資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伊藤忠商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對日本全家便利店逐步注資,為何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完成全資控股?
另外,一年前,日本全家與台灣頂新集團就中國大陸全家的經營權問題展開了訴訟,雖然最終以日本全家敗訴而告終,但隨着日本全家對中國大陸全家的品牌授權即將到達20年期限,中國大陸的全家便利店未來該何去何從?在便利店競爭趨於白熱化的中國市場,伊藤忠入主全家後將如何下這一盤棋?
伊藤忠攜全家入華,助康師傅擊敗統一
全家FamilyMart於1972年在日本創立,是亞洲最大的連鎖便利店之一。伊藤忠商事成立於1858年,是日本前五大貿易商之一,也是在華事業規模最大的日本商社。其商業模式主要為B2B,在紡織、食品、機械、金屬、化工和信息等領域都有業務部署。
全家、伊藤忠的中國故事,離不開台灣頂新。
1991年9月,台灣食品企業頂新集團在天津成立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以康師傅品牌打響頂新在大陸的發家之路。
1992年上市當年,康師傅紅燒牛肉麪大賣2700萬元,三年內躍升至24.5億元,這讓頂新成為台灣知名公司。但鋪貨渠道是快消品的命門,頂新的競爭對手統一集團早在1982年便拿下7-11便利店在台灣的獨家經營權,到2000年時已經在台灣開店3000多家。憑藉遍佈大街小巷的便利店,統一集團的產品銷量把頂新甩出幾條街。
頂新慌了。
正好,1998年,伊藤忠商事取得日本全家30%股份,之後準備將便利店開到中國大陸。雙方一拍即合。頂新和伊藤忠、台灣全家、日本全家、中信投資等合資創辦企業,在大陸經營全家便利店。
2004年上海第一家全家便利店
當時外資在大陸開便利店,一大門檻是政府批文。但伊藤忠曾幫伊藤洋華堂入華,在對公事務上頗有經驗。伊藤忠的中國投資公司總經理佐佐木聰吉甚至説:年底就能拿到商務部、上海市政府的批文,迅速在上海先開500家店。
就這樣,全家便利店迅速在上海開花。到2019年,全家便利店在大陸已擁有2800多家門店,位列國內外資便利店第一位。
與熟悉中國大陸市場的頂新合作讓全家便利店得以在中國迅速站穩腳跟並飛速發展,同時,頂新集團也賺的盆滿缽滿,旗下僅康師傅控股額收入已是統一企業的三倍有餘。
但是合資的形式也為後來的品牌授權紛爭埋下了伏筆。
衝突:利益分配不均
2000年左右,日本全家與頂新集團簽署了為期20年的品牌授權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開設全家便利店。
2002年,日本全家在上海成立FamilyMart。兩年後,運營中國大陸全家便利店的合資公司——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獲商務部批准成立。全家便利店正式進入上海市場。
其中,頂新集團持有大陸全家59.65%股權,台灣全家持有大陸全家18.3%股權,作為品牌方的日本全家僅與伊藤忠商事、台灣全家合資成立的FMCH持有大陸全家不到23%的股權。
隨着全家在中國大陸的發展,關於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2017年,日本全家與頂新集團的衝突首次爆發,主要是費用問題分歧。頂新集團應向日本全家支付品牌使用費等一系列費用,同時也要按股權比例分配股東共有利潤。品牌使用費等屬於不論是否盈利都要支付,而利潤分配則是獲得盈利後發生。雙方就上述經濟利益分配產生分歧,日本全家一度妥協,但也就此埋下“怨憤”。
兩年後,日本全家終於還是沒忍住,與頂新集團對簿公堂。日本全家稱頂新試圖將品牌使用費從1%降至0.3%或更低,並已7個月未繳納授權費,因此希望終止合作雙方合作。
最後這場訴訟以日本全家的失敗而告終。
然而糾紛並沒有結束。日本全家20年的品牌授權期限即將到期,屆時,頂新能否繼續獲得授權,需要打個問號。
all in全家,伊藤忠“天生要強”
伊藤忠選擇在這個時間all in日本全家,耐人尋味。
從2019年開始,需求接近飽和的日本便利店行業陷入停滯。據日本特許經營協會今年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日本7家大型連鎖便利店截至2019年底的店鋪數量為55620家,同比減少123家。這是自2005年以來,日本便利店數量出現首次下滑。
席捲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加劇了日本便利店行業頹勢。受疫情影響,今年3月至5月,日本全家便利店門店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10%左右。
這一切都體現在股價上。目前日本全家股價已較歷史最高點2018年11月跌去近一半。
伊藤忠此時入手全家剩餘股份,一方面收購價格處於低位,另一方面,協助進一步打開日本全家及中國大陸全家的增長空間,或許也是其考慮。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對日本全家來説,在這個關鍵時間點上被收購後,可以快速利用伊藤忠的全球貿易網絡更迅速、更多樣地取得貨源,進貨效率將有可能有明顯提升。而且依託伊藤忠在全世界的貿易合作基礎,日本全家也有望進入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另外憑藉伊藤忠旗下其他科技企業的技術,全家在傳統零售範疇以外的經營活動也有望進一步拓展,比如提供外賣等其他更為豐富的服務。
作為在華佈局最多的日本商社,伊藤忠的中國投資遍佈各行業。
早在2015年,中信股份引入伊藤忠和泰國正大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2018-2019年,伊藤忠兩次向造車新勢力奇點汽車累計投資6000多萬美元,成其第二大股東。
據伊藤忠官網顯示,其在中國開展事業的主要子公司及關聯公司包括:伊藤忠集團有限公司、伊藤忠纖維貿易有限公司、上海星藤機械有限公司、北京伊藤忠華糖綜合加工有限公司、尤妮佳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等。
伊藤忠自身的業務版圖也包括食品板塊業務,其名下的糧油食品公司由“糧食部門”“生鮮食品部門”“食品流通部門”3個部門所構成,涵蓋糧油食品原料供應、製造加工、中間流通和零售全鏈條。
豐富的業務門類加持下,在日本及中國大陸,伊藤忠完全可以充當全家便利店的供應商。
當然,伊藤忠對中國大陸市場全家便利店的改進,需要得到頂新的支持。
後起之秀登台,全家“疾速備戰”
事實上,伊藤忠全資擁有日本全家,勢必進一步增加其在中國大陸全家的股份,與頂新集團的品牌授權糾紛或可得到圓滿的解決。而這之後,全家需要集中精力應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挑戰了。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名單,從門店數量來看,中國大陸的外資便利店中,全家排名第一,為2801家,排名第二的羅森為2629家,7-11為2147家。全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而且,國內便利店普遍不盈利,目前也只有全家、羅森實現了盈利,其中,全家在2008年實現店鋪盈利,2012年實現總部盈利;羅森則是在2019年才實現盈利,而7-11至今仍未實現持續穩定的盈利。
為什麼便利店行業如此艱難?資金是便利店最大的“命脈”,除了股東資金斷裂倒閉外,便利店品牌經營層面也承擔着較大資金壓力。根據畢馬威聯合CCFA發佈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中國便利店運營成本高企,2018年便利店年平均費用60%支出為職工薪酬,34%為房租,近95%的成本為硬性支出,兩項合計年平均支出為238萬元。
中國便利店運營成本高企
數量和盈利上的表現是全家便利店的優勢,但其劣勢也很明顯。
CCFA數據顯示,2019年,全家便利店實現銷售額100.3億元,同比增長5.7%,門店數量2801,同比增長8.9%。這一數據相比羅森和7-11則略顯不足。
2019年,羅森實現銷售收入59.6億元,同比增長39%,門店數量2629,同比增長33.2%。7-11實現銷售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26.4%,門店數量2147,同比增長18.9%。
很明顯,羅森和7-11正在奮力追擊,而全家則進入緩慢增長狀態。照此趨勢,全家的門店數量將很快被兩者超越,銷售收入的超越也指日可待。
未來兩年將是中國便利店市場的黃金期。華泰證券研報指出,國內便利店行業處於發展紅利期。根據發達市場經驗,便利店業態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步入快速擴張期,而國內人均GDP在2018年達到9780美元,部分發達城市便利店業態已迅速鋪開。在經濟、政策、資本的驅動下,國內便利店行業保持快速增長。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便利店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真正的黃金期應該在2021~2022年。
那麼,伊藤忠買下日本全家、頂新集團順利續約之後,全家是不是可以極速前進了呢?
不,還有中國本土便利店的挑戰。
近幾年,國內便利店行業湧入百億資本,新興便利店的出現吸引了阿里、騰訊、高瓴資本、紅杉資本、君聯資本、IDG資本等巨頭入場。
燒錢到最後雖然大多數便利店落得一地雞毛,但也有黑馬衝將出來。這匹黑馬就是便利蜂。
誕生三年多,便利蜂已在全國的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並一舉改寫“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這句話。
今年5月,便利蜂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並稱北京地區超500家門店在2019年已實現盈利,預計將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門店營運層面的季度盈利。
外資便利店幾十年沒做到的事,便利蜂三年就做到了。為什麼?
“數據化運營”是便利蜂實現快速擴張並盈利的不二法門。在此基礎上,便利蜂的未來被一眾巨頭看好。截至今年5月,便利蜂已累計募集資金達1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全球頂級PE、國家主權基金、國際一流大學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聯網公司。
便利蜂的存在即是對以全家為代表的外資便利店的警醒:以外資便利店為標準的時代終將過去,未來中國便利店市場領先優勢和行業標準將掌握在本土企業手中。
此外,還有一家規模遠超外資便利店之和的本土便利店——發跡於東莞的美宜佳。
今年5月,美宜佳宣佈其門店數量突破2萬家,2019年其銷售收入達到226.2億元,一年淨利潤6億左右,是本土便利店行業的標杆企業。
這些都將是全家便利店未來突破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瓶頸將要面對的勁敵。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本土便利店品牌在資本、技術等助力之下提高單店運營水平及供應鏈能力,再依靠其發源於本土市場的靈活性,未來大概率將會切分外資便利店的目標市場,乃至存量蛋糕。
屆時,一場後起之秀對於行業標杆的挑戰賽將隨機開打。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