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12月17日發佈公告,稱同意支付1.8億美元罰款,與SEC達成和解。SEC已於今天向紐約南區美國地方法院(“法院”)提交了擬議的和解方案,和解方案尚待法院批准。瑞幸咖啡董事長、CEO郭謹一表示,“與SEC達成的和解反映了我們的合作和補救工作,並使公司能繼續執行其業務戰略。”。
郭謹一還説, “這是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致力於建立強大的內部財務控制系統,並遵守合規和公司治理的最佳實踐。”瑞幸咖啡在和解中既沒有承認,也未否認監管機構的指控。
2020年2月,匿名機構向做空機構渾水遞交資料,其調研機構為了證明瑞幸咖啡造假,派出92個全職和1418個兼職調查員,在全國900多家門店蹲點,收集25843張購物小票,大量內部微信聊天記錄,關聯人與企業的工商信息,並錄製11260個小時的門店錄像,得出瑞幸造假的判斷。
2020年5月,瑞幸咖啡稱,自公司於2020年4月2日發佈有關造假事件的公告以來,公司董事會特別委員會監督主導的獨立調查發現了關於財務造假的更多證據。瑞幸咖啡董事會在評估該等信息後,已終止錢治亞和劉劍的CEO和COO的職位。
關於瑞幸咖啡和解的新聞,相信已經瞬間刷屏網絡,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為啥瑞幸咖啡能夠和解?SEC不是美國的監管機構嗎?這是什麼玩法?
首先,我們要明白和解實際上是美國證券監管中的一個常態現象,SEC的全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是直屬美國聯邦的獨立準司法機構,負責美國的證券監督和管理工作,是美國證券行業的最高機構,一般情況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企業存在的違規行為進行指控,但是由於美國司法程序非常繁雜,屬於非常複雜的起訴程序,如果企業要走完整個司法起訴程序的話往往要耗時多年,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受到指控的企業都會選擇破財免災,通過繳納罰金的形式來免於自己被起訴。這種現象一般就被稱之為和解,之前類似的知名案例也很多。
比如説2018年9月3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與馬斯克達成和解協議,後者仍將繼續執掌特斯拉,但辭去董事會主席一職,並被處以鉅額罰款。當時馬斯克在Twitter上宣佈,他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資金,可以對特斯拉進行私有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最初的指控稱,馬斯克這樣做是發佈了“虛假和誤導性”的聲明。
再比如説,今年6月,Telegram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其區塊鏈項目17億美元的ICO問題一直爭執不休,但最終雙方就如何解決這起歷時8個月的官司達成了一致。
可以看到,和解是美國證券監管層和上市公司達成某種妥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國式監管的常見玩法。
其次,對於和解的企業來説,一般企業都既不會承認自己有錯,也不會承認自己沒錯,就是説這件事耗時太久,索性就直接結束算了,這就是和解的意義,可以説,和解是一種不講究結果,只考慮當下的一種證券市場監管思路,也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玩法。
第三,這種和解對於中國到底有什麼啓示呢?從監管的角度來説,我們的監管往往是結果導向,為的就是證明你有錯或者沒錯,屬於零和博弈,但是和解的做法其實是給市場一種合理性,就是通過高額的罰款,來推動企業更合規地發展,讓你後面的東西都合規,這就是監管所要追求的,在目前中國全面推動註冊制改革和完善退市制度的今天,和解無疑也是一種可以學習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