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超過丁磊 他養豬養成中國鉅富
外匯天眼APP訊 : 昨天(6 月 30 日),# 豬流感 # 衝上了微博熱搜,“ 中國研究者發現新型豬流感病毒 ” 的消息在海內外掀起軒然。
一方面,研究人員發現:G4 豬流感病毒是從 2009 年大流行病的 H1N1 流感毒株演變而來,具有高度傳染性。
根據血液抗體檢測結果,10.4% 的生豬養殖場工人已受到感染,網友對 G4 將來是否會大規模爆發產生了恐慌。
另一方面,經歷過 2019 年豬肉價格一路走高,網友更擔心好不容易降下來的肉價會再次扶搖直上,“ 消費不起 ”。
要知道,雖然中國是一個年消耗 6~7 億頭生豬的存量市場,但這個萬億產業前十的上市豬企 2019 年生豬合計產量僅佔全國總產量的 8.27%。
能繁母豬從配種到仔豬出欄 10 個月期間內,豬瘟、政策等因素影響下大批養殖散户 “ 價高進入,價賤退出 ” 的現象會加劇市場供需失衡,進而讓市場豬肉價格呈現週期性變化,俗稱 “ 豬週期 ”。
“ 豬肉價格上漲 ” 成 2019 年的民生熱門話題之一 圖 / 視覺中國
不過,A 股新 “ 豬王 ” 牧原股份股價卻在 6 月 30 日開盤便逆勢上揚,大漲 5.13%,總市值衝到 3073.22 億元。
牧原董事長秦英林曾説過,“ 每一次豬週期波動都是行業的一次升級,週期低谷和疫情會讓弱勢企業和農户徹底退出,但對優勢企業來説是盈利和發展的機會 ”。
2019 年 “ 超級豬週期 ” 最大得利者
2018 年,牧原淨利潤僅 5.2 億元,其董事長秦英林以 245 億元身家排在福布斯榜單 60 名開外;而 2019 年,得益於超級豬週期肉價持續走高,牧原集團實現淨利潤 61.14 億元,同比增長 1075.37%,秦英林也憑藉 1174 億元身家躋身福布斯排行榜第 9 位,超過丁磊。
原本按照們預測,上一輪 “ 豬週期 ” 從 2015 年 3 月開始到 2018 年 5 月已結束,但隨着 2018 年 8 月首起非洲豬瘟疫情在中國暴發以來,不到半年時間便蔓延至全國 30 多個省區市。
2018 年 10 月底豬瘟疫情最嚴峻時期,農業農村部開始從上到下力推 “ 兩場 ” 保護抵禦豬瘟疫情;2019 年下半年,國家又採取大範圍的 “ 跨省禁運 ” 政策,生豬市場供需嚴重倒掛,全國白條豬批發價在 2019 年 10 月衝上 52.23 元 / 公斤高點。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 非洲豬瘟疫情導致養豬行業劃分為兩大陣營,有資金的和缺資金的。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就能在非洲豬瘟的衝擊下吃下競爭對手的份額;而沒有資金實力的,在非洲豬瘟衝擊下幾乎沒有機會翻盤。"
雪球 @松花裏對此分析,非洲豬瘟加速淘汰了落後產能,卻為牧原提供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窗口:
首先,牧原自繁自養模式保證了存欄母豬安全性,不用像合作養殖場面臨母豬篩查,為出欄提供足夠的仔豬;
其次,牧原一直在無視豬週期擴建,目前拿地足夠支持 8000 萬頭出欄規模;
最後,企業養殖效率上牧原 > 温氏、新希望、正邦等豬企 > 小型養殖場 > 散養户。"
《疫情兩個月後全球企業家財富變化數據報告》亦顯示,牧原董事長秦英林在此期間財富增長 16%,身家達到 1550 億元,牧原市值也從一年前不足千億激增至 2500 億元。
這家靠 22 頭生豬起步的小養殖場,歷經 28 年發展壯大,如今已將生豬產業發展到全國 22 省 78 市 158 縣,員工超過 8 萬人。在 2020 年剛發佈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中,秦英林以 2416 億財富躍居前五,成為當之無愧的 A 股新 “ 豬王 ”。
牧原崛起的秘密
事實上,縱觀牧原歷年財報和公開報道,可以將牧原崛起提煉出三個核心點:養殖模式、成本控制、資本能力。
1、養殖模式
生豬養殖育苗階段企業之間差異不大,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育仔和育肥階段,主要有 “ 公司 農户 ” 和 “ 自繁自養 ” 兩種模式。
通俗點説兩種模式類似 “ 加盟 ” 和 “ 直營 ” 的區別。
温氏、正邦、新希望等 A 股豬企大多采用 “ 農户 公司 ” 的輕養殖模式,即:公司為農户提供仔豬、飼料、疫苗、藥品委託農户去養殖,等豬仔長到出欄標準公司再按照一定託管費用把豬買回來。
這種模式能以更少投資撬動更多產能,與農户形成風險共擔機制,易於企業快速擴張;不過,農户養殖條件差異大、管理難度大,農户還會在肉價行情好時私自出售或退出協議。
以温氏集團為例,2019 年 7 月,公司從農户手裏收豬報價在 200 元 / 頭,而當時市場報價已接近 4000 元 / 頭。
牧原股份則一直堅持 “ 自繁自養 ” 的重資產模式,即:自行設計、建設豬舍及養殖設備,統一採購飼料、疫苗,僱傭農工集中進行種豬的全部生產過程,最終統一銷售給終端消費者。
《平安證券》在研報中分析:這種模式從育種到銷售全環節可控,以重資產消除農户端制約,能在標準化管理下提升養殖效率,降低了疫病風險、引種成本,大幅提高系統整體決策效率,能對頻繁波動的週期快速響應。
不過,在擴張過程中找地、蓋廠房、購設備、管理員工都需要資金投入,一旦行情下行企業將損失慘重。
所以,温氏等豬企的 “ 加盟 ” 模式利於擴張、風險共擔,而牧原的 “ 直營 ” 模式便於管理、效率高。
但是,牧原相比其他豬企股權結構更為集中,這能大幅提高系統整體決策效率,最大程度的抓住歷史性機遇進行擴張。
以 2017~2018 年豬價下行時為例,牧原股份生豬銷量複合增速為 88%,而温氏股份該指標僅為 14.1%,從而錯失了逆週期快速擴張的機會。
2、成本控制
首先,養殖企業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牧原紮根河南,這裏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在氣温對豬仔生存率影響、地域對飼料採購成本、運輸料損影響方面,牧原比南方豬企先佔據了 “ 地利 ” 優勢。
而且,近幾年國家又加強了對養豬區域的管理,對於河南、河北、黑龍江等省市大力支持,而南方水網城市的養豬進行了區域性的限制。
其次,牧原一直在優化養殖投入。
報道,早年秦英林針對保育豬、育肥豬、懷孕母豬、哺乳母豬等所處不同狀態生豬就設計出 6 類 32 種飼料配方,還陸續改良豬圈,改善豬舍衞生,改造沉澱池處理為生豬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截至 2019 年末,牧原研發人數為 786 人,佔員工總數的比重為 1.6%,全年的研發投入金額為 1.12 億元。
2020 年 6 月 5 日,投資者向牧原股份提問每個養殖人員可管理多少頭母豬時,牧原方面給出的回答是:1 名飼養員可同時飼養 2700~3600 頭生豬。
這遠遠超過温氏以家庭農場為基本養殖單元的數百頭養殖效率。
模式 地域雙重優勢下,牧原更具規模效應:不僅能在豬舍建設、人工成本上相比温氏節省大筆資金,還能通過控制飼料成本進一步提升毛利。
也因此,牧原保持着行業最低完全成本:國內生豬散養户 13~15 元,其它 A 股豬企也要 12 元,但牧原僅僅 11.62 元。
快於同行的產能擴張速度以及豬價上行週期較強盈利能力,讓牧原在一眾豬企中脱穎而出,但這背後非常考驗牧原的資本能力。
3、資本能力
一般而言,養殖企業融資很容易 “ 市場失靈 ”,一方面源於市場固有侷限性;另一方面企業發展受制於豬週期、政府宏觀調控。
然而,雪球 @索羅君總結了牧原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一面:
自 2012 年 ~2019 年淨利潤總和 128.62 億,而同時期購建固定資產、在建工程一共投入 337.97 億,上市融資、增發 121.48 億,銀行綜合授信額度達 145.92 億,常年使用 70~80 億,説明一直是重資產擴張模式。
牧原股份 2018 年對證監會問詢函回覆文件,當時牧原仍有 64.58 億元銀行授信額度可使用
2020 年 6 月 8 日,牧原股份發佈公告,準備發行一筆不超過 30 億元的公司債券,募集資金擬用於生豬養殖建設、償還公司債務、優化公司債務結構、補充流動資金。
同一天,牧原公告擬出資 5.8 億元設立房山牧原、棗陽牧原、綿竹牧原、武鳴牧原、南昌牧原、睢寧牧原、宿豫牧原等 17 家子公司擴大生產規模。
騰訊《稜鏡》報道中,秦英林在一次夜話訪談中曾表示:
豬養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為什麼我們能上市?為什麼我們的成長過程那麼快?上市後我反思許久才意識到,真正支撐我們發展的就是當年堅持還銀行貸款。"
據《南陽日報》報道稱,2006 年農業銀行上市股改,擬剝離部分資產並打包處置。
牧原當時在農行存量貸款為 2540 萬元,可以設法完善手續後免去。秦英林堅持制定還貸規劃,到 2007 年底全部還清。此舉贏得了金融部門的信任和日後的 “ 破格 ” 支持。
2010 年,在沒有任何抵押物的情況下,中信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主動上門提供信用貸款 6 億元;2015 年 12 月,牧原股份完成了第一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 10 億元。這些資本為公司上市後快速發展和良好業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且,公司流動負債自 2012 年開始一直在提升,降低了需要融資的金額,説明牧原在不斷加強自身的資本運作能力,資本開支始終處於高位,公司盈利大多放到新養殖場的擴建上。
雪球 @索洛君總結道:
牧原銷售模式為貨錢兩清,幾乎沒有任何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沒有被壓付款及壞賬風險。隨着規模擴大,對上游的話語權在加強,使得現金流創造能力在加強。"
被低估的養豬門檻
雖然牧原股份過去一年賺得盆滿缽滿,但俗話説 “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養豬這門生意並非人人都能賺到錢。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楚端指出:
過去 10 年裏,每年平均有 500 萬中小散户退出,非洲豬瘟使他們退出的進程進一步加快,產業的集中度明顯提升。未來,中國集團化、規模化養豬的步伐會越來越快。"
首先,在豬瘟、飼料、規模、價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養殖企業除了前期需要大量資金購買種豬、購建豬舍、購買設備,隨後的科研、飼料加工、生豬繁育、商品豬飼養等生產鏈的打通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生豬養殖週期長達 10 個月,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較多的流動資金用於週轉,大型養豬企業在管理能力、疫病管控、生產效率、資金槓桿等優勢日益凸顯,為行業建立了更高的門檻。
一段網絡視頻中,王健林就曾對貴州丹寨政府官員表示, 蓋個十萬頭豬的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我沒想到,豬場怎麼這麼貴。"
其次,環保禁養政策趨嚴,僅 2016 年因環保整治而減少的生豬存欄就達到了 3600 萬頭,到了 2017 年又有 2000 萬頭豬被環保淘汰,散户加速離場,大型豬企集約式養殖方式成為趨勢。
以 2018、2019 兩年為例:2018 年位列前 10 的養豬頭部企業共出欄 5900 萬頭豬,佔全國的 8.6%;而僅 2019 年前 9 個月,前 10 名企業的佔比就升至 10. 8%,超過了 2018 年全年。
況且,牧原還頻頻用股權激勵來留住人才。
2019 年 11 月 8 日其披露的一份股權激勵方案顯示,公司計劃向包括董監高、核心技術人員在內的 915 名員工,授予 5000 多萬股的股權激勵。這些股份總價值高達 49 億元,有三名管理層一舉晉級 “ 億萬富豪 ”,其他 912 名員工則成為百萬富翁。
早在 2015 年底,牧原股份就曾發起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當時認購價為每股 30.42 元,並輔以先後實施每 10 股轉增 10 股和每 10 股轉增 8 股的分配方案,員工持股成本降至每股 8.45 元。
2017 年,牧原集團發起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除董監高外,432 名員工認購近 10 億元股票如今市值已達 93.68 億元,初步估算賬面收益達 837.74%,平均每人持股市值達 2168.63 萬元。
2020 年 9 月,牧原股份還將迎來一次限售股解禁,規模雖然不及 4 月這次,但仍將有 7666.36 萬股定增限售股上市,解禁市值達 97.67 億元。
即便萬科這樣的大型房企跨界入局,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財經》記者,萬科集團跨界養豬未來面臨的風險很大:
在不計算廠房和養殖設備的情況下,萬科集團要完成年出欄 25 萬頭生豬的小目標,前期大約需要投入 70 億元。
除此之外,萬科需要在養豬管理能力、養豬疫病管控、養豬生產效率等方面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積累養殖管理經驗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將面臨豬價漲跌、豬瘟疫情等因素的困擾。"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也表示不看好, 房地產和互聯網企業財大氣粗,但跨界養豬的投資規模比較大,這會加快中國養豬產業轉型升級,但與此同時,也會造成養豬行業的產能過剩,使得養豬產業進入低谷期。"
所以,房企想在養殖行業玩 “ 互聯網槓桿 ” 顯示是不現實的——表面上養豬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實際上早已演化成一場關乎人力、耐力、財力的持久拉鋸戰。
企業貿然入局,很容易在豬週期衝擊下套牢在高位,最終進退維谷。
牧原股份能夠憑藉其行業最低的完全成本為公司預留足夠的安全邊界,讓企業在賺錢、融資、擴張三端形成良性互補,而新入局者大概率會在虧損到一定程度偃旗息鼓。
就像秦英林在一場行業論壇上説的那樣: 一聽説養豬利潤高,很多老總找我説要養豬,怎麼勸都勸不住。過了兩三年不説話了,咬着牙把豬場賣掉,賠錢都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