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中經濟觀察】主要指標回升 市場預期向好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財經

  從-6.8%到3.2%!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季度增速由負轉正,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巨大沖擊。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這是我國開展季度GDP核算工作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不過,隨着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持續深入,中國經濟加速恢復,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實現季度GDP增長由負轉正,多個主要經濟指標明顯回升,部分指標也實現了由負轉正。

  例如,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4.4%,一季度下降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下降3.9%,比一季度收窄15.1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281603億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月份至5月份收窄3.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收窄13.0個百分點。

  如果從月度看,主要指標的回升更加明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前兩個月同比跌至全年最低的-13.5%,進入3月份以後降幅收窄,並在4月份率先實現同比由負轉正,並連續3個月保持正增長,且增幅持續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跌幅也從前兩個月的最低點開始逐步收窄,6月份當月同比下降1.8%,接近由負轉正。此外,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由前兩個月的最低點開始回升,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在上半年實現了正增長。

  無論是季度指標還是月度指標,都清晰地勾勒出了上半年中國經濟“V”形反彈的歷程。這背後,與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政策措施精準有效密不可分。

  2月下旬以來,隨着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隨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得到了有效釋放。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不僅實現了“V”形反彈,而且經濟運行中也出現了許多可喜的結構性變化。

  例如,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5%和0.4%。其中6月份分別增長10.0%和9.7%。在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5%、6.6%。從消費看,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一季度為下降0.8%,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3481億元,增長14.3%。在投資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6.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8%和7.2%。

  尤為重要的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指標也更有“温度”了。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當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5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

  從收入數據看,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2.4%,比一季度加快1.6個百分點。而且,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名義增長2.5%,比一季度加快1.3個百分點,表明隨着復工復產持續推進,勞動力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由降轉升,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而且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殊為不易,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同時也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綜合施策的效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蔓延、世界經濟重啓舉步維艱、全球合作遭遇強勁逆流、單邊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實現這樣的反彈十分不易。特別是二季度3.2%的同比增速,更是超出了國內外不少專家的預期。而中國經濟能夠率先實現復甦,必然也將給其他國家和地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動經濟復甦注入強大信心與動力。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2020年的“下半場”。上半年經濟穩步復甦為下半年持續恢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將為經濟回升繼續提供有力支撐。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0.9%,連續4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連續4個月回升。這表明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需求恢復受到一定製約,但市場預期仍然總體向好。

  下一階段,我們仍然要把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貫通起來,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求變應變,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