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將至,小夥伴們又迎來了“日曆效應”。
近期,“五一”假期前賣出逆回購、買入貨基等各種操作指南紛紛出爐,一致提示投資者假期別讓資金“閒着”。部分基民也開始猶豫,該不該把近期表現不温不火的權益類基金賣出,做些別的操作。
那麼,歷史上“五一”節前後的權益市場表現到底如何呢?基民是不是真應該暫時贖回權益類基金?
歷史上“五一”節前後的市場表現
據統計,近十年“五一”節前後滬指表現並不怎麼好看。其中,節前一週(節前5個交易日)下跌的概率高達70%,僅有2015年、2018年與2020年是上漲的;“五一”節後一週,滬指的上漲概率也不大,10年間有4年是上漲,另外6年是下跌的。
從歷史數據來看,“五一”節前資金往往觀望情緒較重,節後也大多屬於震盪行情,可期待值並不太高。
同樣看偏股混合基金指數的近三年表現,2020年“五一”節前一週(5個交易日)漲幅為2.73%,2019年該數值為-3.34%,2018年為3.45%。從部分年份表現來看,偏股型基金節後漲幅也有漲有跌,漲跌規律並不明顯,但較滬指而言,部分年份彈性更大,回撤也更小。
節前到底賣不賣基金?
既然“五一”節前後的整體股市期待值並不算太高,那麼基民是不是應該先賣出手中的基金呢?
從網絡留言來看,基民的心態差異明顯:
業內人士建議,短期頻繁操作很可能加大投資成本,反覆交申贖費。同時,對於基金大佬來説都很難的擇時問題,在基民這裏也不會變得更容易。
南方基金近期根據中信證券的既有數據,統計了2004年至2021年4月23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每週的漲跌情況。
紅色方塊代表當週上漲,藍色方塊代表當週下跌
統計發現,如果以周為單位計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近乎55%的時間是上漲的,45%的時間是下跌的。這也意味着,“盲猜”基金的短期漲跌,有點類似於扔硬幣猜正反。大多數人非但不能從短期波動中賺到錢,相反,頻繁擇時還會大概率演變成追漲殺跌。
一些明星基金經理最近也發佈了類似的觀點。富國基金朱少醒在季報中説:“我們並不具備精確預測市場短期趨勢的可靠能力,而把精力集中在耐心收集具有遠大前景的優秀公司,等待公司自身創造價值的實現和市場情緒在未來某個時點的週期性迴歸。”
易方達張坤也表示,判斷週期性的頂部和底部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相對可行的是,不斷審視組合中的公司長期創造自由現金流的能力有沒有受損。
有業內人士直言,即便是歷史上“五一”節後上漲概率一般,也僅供回溯參考。從長期投資而言,今年股市仍有一定的結構性機會,投資基金還是要關注長跑收益,不應侷限於短期的細微得失。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