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人身險轉型取得四方面積極進展

  壽險公司轉型需求幾乎從未像如今這麼迫切。10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峯會上表示,人身保險業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風險化解難度增大,行業利差損風險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大了保險業傳統模式銷售壓力。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蘇恆軒則表示,壽險公司的傳統驅動紅利正在消退,結構性矛盾升級,再加上新業態衝擊,倒逼壽險公司按下轉型的加速鍵。

  傳統驅動紅利消退

  “自2013年拉開轉型大幕以來,人身保險業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服務民生能力加強、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以及風險防範成效顯著四方面。”黃洪指出。

  黃洪表示,近年來我國人身保險業務增長較快,規模保費收入從2012年的1.18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84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8.4%;資產規模不斷壯大,從2012年的6.1萬億元攀升到2019年的16.9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5.7%。

  “雖然成效顯著,但當前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黃洪指出,比如不少公司仍然依賴傳統商業模式,重規模、輕質量;重資產、輕負債;重業務、輕服務;靠“人海戰術”“跑馬圈地”掠奪市場,發展方式較為粗放。

  黃洪認為,我國人身保險業面臨諸多挑戰。從需求側看,經濟下行會造成居民收入減少,在金融產品的選擇上,會傾向於配置期限較短的儲蓄類資產,減少購買期限較長的保險產品。從供給側看,新冠肺炎疫情令保險業傳統模式銷售壓力增大,保險業務高度依賴“面對面銷售”的經營模式難以持續,化解行業風險的難度不斷加大。

  中國人壽集團副總裁、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蘇恆軒表示,壽險公司傳統驅動紅利正在消退,結構性矛盾升級,再加上新業態衝擊,倒逼壽險公司按下轉型的加速鍵。目前壽險行業正處於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階段,如何度過新動能轉換期至關重要。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壽險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分析人士稱,壽險行業轉型幾乎都貼上了“價值轉型”的標籤,即從以前追求保險規模轉變為追求價值穩定增長,在這個轉型過程中還伴隨着保費渠道、產品結構以及保費繳納期限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

  向科技化轉型,不僅是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需求,也是行業發展的內生要求。艾瑞諮詢報告指出,科技驅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傳統保險公司積極投入保險科技建設,大型險企近幾年紛紛將“保險+科技”提到戰略高度。比如,中國太保壽險公司正在推進“轉型2.0”,其中“三個聚焦”點就落在了價值、隊伍和賦能上,強調通過對隊伍培訓、科技、服務賦能撬動發展動能的轉換。

  此外,基於壽險產品銷售的複雜性、服務的長期性,以及壽險營銷中情感交流、風險教育等因素,在壽險營銷鏈條中,代理人仍將長期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表示,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眾多,過去出現了一些不規範行為。依靠數量優勢雖然令中國壽險業快速成長,但“從量到質”發展轉型是行業內生要求,銷售方式將從過去的關係主導型(向親戚、朋友推銷)逐步轉向依靠專業和服務。

  轉型中的新機遇

  壽險公司轉型也面臨着新機遇。蘇恆軒在峯會上表示,在“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下,新需求、新市場、新基建、新技術四大新要素的出現,給壽險公司帶來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首先是新需求成為提升保障水平的新動力。蘇恆軒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實現了全覆蓋、保基本,但多層次、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壽險行業必須深入地思考“如何抓住參與和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機遇,以實現社會企業以及客户價值的有機統一”。

  其次,“雙循環”意味着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城市羣、都市圈紛紛湧現,打破了過去行政主導人口資源的模式,也帶動了壽險產品在設計、銷售服務模式等方面的轉變。

  新基建也成為了保險資金投資的“新風口”。蘇恆軒認為,新基建與保險資金週期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特點高度匹配。壽險資金通過佈局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既能形成穩定的長期回報,也有利於緩解資產負債匹配缺口的壓力。

  蘇恆軒還指出,新技術加速轉化為發展新動能。當前,數字化、互聯網化、智能化已在壽險業得到廣泛應用,數字化技術平台憑藉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週期等特點正在全面改變產品銷售、服務、投資全價值鏈,並對壽險公司的決策、精算、財務、組織架構等各個管理環節帶來深遠影響。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4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人身險轉型取得四方面積極進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