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債:公募玩法有何不同?

既沒有業績支撐,也沒有正股股價的助攻,瘋狂飆升的可轉債最後會如何收場?

本刊記者  易強/文

A股的沉悶,越發反襯可轉債市場的活躍甚至瘋狂。

根據Wind資訊,過去一週(10月19-26日),中證轉債(000832.CSI)日均成交量為5459.42萬手,是10月首個交易日(10月9日,1181.95萬手)的4.62倍;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及科創50則分別只有0.94倍、0.97倍、1.18倍和0.74倍。

在中證轉債297只成分債券中,過去一週漲幅超過10%的有42只,超過30%的有14只,超過50%的有8只,佔比分別為14.14%、4.76%和2.69%,其中正元轉債(123043.SZ)的漲幅甚至達到181.92%。

而在A股方面,即便以成交最為活躍的創業板指為例,在100只成分股中,同期漲幅超過10%的僅有3只,佔比3%,其中漲幅最高的特鋭德也不過12.70%。

不過,由於漲幅可觀的可轉債大多權重較小,例如,漲幅達到181.92%的正元轉債所佔權重僅為0.041%;而權重較大的同類債券表現不佳,例如,權重高達10.43%的浦發轉債(110059.SH)同期漲幅僅為0.07%,權重排在第二位(佔比8.58%)的中信轉債甚至下跌了0.84%,因此,中證轉債的同期表現與其成交量的活躍程度非常不匹配,以至未能遠遠甩開A股主要股指。

根據Wind資訊,過去一週(10月19-26日),中證轉債漲幅為-0.349%,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及科創50分別為-2.55%、-2.52%、-3.92%和-5.73%。

換句話説,作為一個二級市場投資板塊,可轉債未在短期內實現整體上漲,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意味着該板塊仍有潛力。

過去三年跑贏上證

若將時間拉長,則截至10月26日,中證轉債2020年以來漲幅僅有4.95%,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及科創50則分別為6.59%、26.46%、45.58%和35.61%。

而在2019年,中證轉債全年漲幅為25.14%,跑贏上證指數,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及創業板指全年漲幅分別為22.30%、44.07%和43.79%。

若論過去三年(截至10月26日)的市場表現,則中證轉債的漲幅為21.19%,雖不及創業板指的36.82%,卻強於深證成指的15.34%,更遠甚於上證指數的-4.29%。

理論上,可轉債的“轉股”特性使其價格主要取決於轉股價值,而決定轉股價值的因素主要在於轉股價及正股價,其中又以後者為主。因此,當A股市場走牛(正股價格發生變動),可轉債市場必然回暖(相關轉債的價格亦必然聯動)。

於是,投資者可以看到,當A股在7月份走出一波行情——上證指數及深證成指分別上漲10.90%和13.72%,中證轉債也實現了7.47%的漲幅。

在流動性比較充裕,同時又存在某種程度“資產荒”——例如A股陷入調整泥潭的背景下,可轉債市場因“T+0”且不設漲跌幅限制的交易規則,更容易受到熱錢的追逐,最終使其價格偏離——甚至大幅偏離——正股。

這正是過去一週發生的事,尤其在10月19日至23日,“瘋狂的奇蹟”不斷上演。

例如,10月19日至21日,藍盾轉債(123015.SZ)多次觸發“熔斷”,3個交易日內價格從172.46元上漲至408元,漲幅達到136.58%,其轉股溢價率也由71.87%升至177.59%。

10月22日,正元轉債更是以61倍的換手率創下176.41%的漲幅,其轉股溢價率由4.64%飆升至170.58%,以至於當日晚間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連同正股正元智慧於次日開市起停牌核查。

10月22日至23日,智能轉債(128070.SZ)上漲94.69%,轉股溢價率由31.77%上升至161.46%。

根據Wind資訊,上述3只可轉債2020年以來(截至10月26日)的漲幅分別為157.42%、181.92%和74.90%,同期3只正股即藍盾股份、正元智慧及智能自控的漲幅分別為29.79%、39.01%和-8.83%。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這種“瘋狂的奇蹟”,在2020年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再往前,例如8月7-11日,3個交易日內,橫河轉債(123013.SZ)上漲154.06%,轉股溢價率由99.32%上升至420.63%。3月4日-9日,在4個交易日內,再升轉債(113510.SH)由146.11元漲至401.26元,漲幅達到174.63%,其後又立即開始瘋狂的下跌之旅,至3月24日,即其摘牌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以120.19元收盤。

根據Wind資訊,截至10月26日,在兩大交易所上市的305只可轉債中,轉股溢價率超過100%的有11只,超過50%的有40只,超過20%的有148只,純債溢價率超過100%的有39只,超過50%的有99只,超過20%的有229只。

流動性是導致A股一度走牛的主要因素,它也是導致可轉債市場日益活躍的主要推手。以可轉債日均成交量為例,2019年下半年,這個數字是351.55萬手,2020年上半年已增至1736.50萬手,下半年(截至10月26日)已增至2207.01萬手,同比放大了5.28倍。

連續四季加倉,混基興趣趨濃

再以公募基金——流動性的重要提供者為例。

截至9月底,市場上的債券基金有1678只,淨值合計26383.43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20.89%和6.04%。

在對可轉債的投資方面,截至上半年末,共有1859只公募基金持有可轉債,持倉市值合計1247.25億元,比2019年9月底增長了68.70%,已連續增長了四個季度。2019年上半年末至2020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倉市值依次為680.49億元、739.34億元、936.56億元、1095.91億元。

自2019年上半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末,在各季末公募債券投資組合中,可轉債的比重也整體呈上升趨勢,佔比依次為1.01%、1.09%、1.27%、1.25%和1.40%。

值得一提的是,除卻債券型基金,不少混合型基金亦持有可轉債,例如,在中歐新藍籌(166002.OF)的投資組合中,可轉債(可交換債)佔比達到10.84%,興全有機增長(340008.OF)達12.34%,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515050.SH)的持倉市值也有7619.88萬元,佔比0.13%。

而且,從數據上看,混合型基金對可轉債的興趣越來越大。

2019年年底,混合型基金持倉市值為190.60億元,2020年上半年末已增至282.59億元,增幅達到48.26%。在同期公募持倉總市值中,混合型基金的佔比也從20.35%提高至22.66%。從另一個維度看,2019年年底,在持倉市值超過1億元的167只基金中,含混合型基金35只,佔比20.96%,到了2020年上半年末,這一比重提高到23.74%。

在持倉品種方面,出於流動性管理等因素考慮,公募更青睞規模較大的可轉債。例如,截至上年年末,公募持倉市值排在前5位的可轉債依次是浦發轉債(110059.SH)、光大轉債(113011.SH)、蘇銀轉債(110053.SH)、中信轉債(113021.SH)及順豐轉債(128080.SZ,已於8月12日退市);在中證轉債的成分債券中,這5只債券的權重排名依次是第一、第三、第四、第二和第七位。

至於近期表現瘋狂的可轉債,例如前面提到的正元轉債、通光轉債(123034.SZ)、智能轉債、藍盾轉債等,因其規模有限,公募持倉很少,甚至沒有。根據Wind資訊,截至上半年末,公募未持倉正元轉債,智能轉債、通光轉債及藍盾轉債的持倉市值也分別只有2000萬元、17.93萬元及5.06萬元。

不過,儘管公募基金未必是可轉債二級市場上最活躍的交易者,但通過對存量市場的消耗,它有可能為野心勃勃的其他類型投資者或遊資提供“炒作”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公募持倉佔存量比重較高而轉股溢價率較低的品種。

打壓還是呵護?

無論如何,近期可轉債市場不斷上演的“瘋狂的奇蹟”,已經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證監會10月23日發佈的一份文件指出:“近期出現的個別可轉債被過分炒作、大漲大跌的現象,充分暴露出制度規則與產品屬性不匹配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證監會發布了《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內容主要包括總則、發行條件與程序、交易轉讓、信息披露、轉股、贖回與回售、可轉債持有人權益保護、監督管理與法律責任、附則等,共八章37 條。

其中,“針對部分可轉債被爆炒的現象,本次規章起草對可轉債的交易做了以下幾方面完善”:其一是要求證券交易場所根據可轉債的風險和特點制定交易規則,防範和抑制過度投機;其二是要求證券交易場所制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其三是防範強贖風險;其四是加強風險監測。

不過,從10月26日及27日可轉債市場的表現來看,監管層的上述舉措,與其説被投資者視為對市場的有意打壓,還不如説是對市場的呵護與完善。數據顯示,在這兩個交易日中,中證轉債實現了0.57%的漲幅,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的漲幅分別為-0.72%和1.08%。

另據Wind資訊,截至10月26日,2020年以來表現最好的10只債券基金中,可轉債主題基金佔到6席。

可轉債:公募玩法有何不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39 字。

轉載請註明: 可轉債:公募玩法有何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