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鵬華資產40億產品違約真相:曾投向海航債券,是否真能兑現?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財經

近期,鵬華資產的嚴重違約讓大批消費者資金難贖回,而該公司與代銷機構工商銀行的“互踢皮球”讓人們瞭解了迷信大機構的代價。

這意味着,投資理財產品幾乎閉着眼睛賺錢的時代已經不再,需要我們擦亮眼睛,防止被套。

本文來自《財聯社》微信公眾號,原文作者為沈述紅、黎旅嘉,由億歐編輯轉載,供業內人士參考。


基金子公司產品兑付的風波正讓一些高淨值投資人士徹夜難眠,這次被掀開蓋頭的是鵬華基金旗下子公司——鵬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鵬華資產”)。

財聯社記者獲悉,由鵬華資產作為管理人、工商銀行代銷的“鵬華聚鑫1號-25號資管計劃產品”在連續兩次分配延期後,已全線違約,25只固收產品總規模或超40億元,資金缺口或超20億元。

雖然一定比例的資產已經完成變現,但仍有個別資產存在嵌套結構。不僅如此,在兑付過程中,鵬華資產與代銷機構工商銀行還“互踢皮球”,對投資者在私募產品上應知而未知的信息諱莫如深,以至於產品持有人連基金經理、資產淨值,以及年度報告、季度報告和臨時報告等信息也無法獲取,也讓這起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作為固收產品的鵬華聚鑫系列,為何出現如此大的虧損?底層資產到底是哪些標的?面對投資者質疑,鵬華資產與工行均表示“不便透露”,但數位投資者在與他們多番溝通的過程中得知冰山一角:該系列產品曾買入海航債券。而在今年4月中旬,11.5億元海航債券的"強行延期" ,也讓海航系債務風險浮出水面。

10月16日,鵬華髮公告稱,目前聚鑫系列產品相關兑付工作正順利推進並基本完成,投資者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工行也已緊急拿出了一份兑付方案,承諾今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轉為工行理財,2%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後到期兑付。工行方面對部分“鵬華聚鑫”系列投資者表示,如按照目前的產品清算進度要求清算,投資者僅能獲得相當於本金60%的返還。

“而我所瞭解到的該產品的最新的淨值為0.84,這與60%的本金返還比例仍存在較大差距。”一位投資人稱。

對此,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投資者對於大機構的迷信早就應該破除。這樣級別的產品違約確實不應該,要看看漏洞到底出在哪裏。雖然理財產品出現違約較為極端,但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屢創新低乃至出現浮虧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難發現,既保本、流動性又好、收益還高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式。未來,一方面,投資者在購買過程中,應認真閲讀説明書;另一方面,銀行銷售人員在對產品進行銷售時,要充分闡明風險。此外,銀行對產品的風險評級也有待進一步細化。

兩次分配延期後的兑付危機

根據投資者提供的信息,鵬華聚鑫系列屬於固定收益類產品,銀行提示風險等級為PR3,即風險適中,100萬起投,期限為6個月,為滾動發售,業績比較基準為4.1%(年化)。25只產品自七月以來便陸續到期。

據悉,鵬華聚鑫計劃成立於三年前,是由鵬華基金子公司鵬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提供, 鵬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法定代表人為金智勇,註冊資本為15000萬元人民幣,所屬集團為國信證券,大股東為鵬華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20年9月底,鵬華資產管理規模約368億元人民幣,產品累計發行數量1188只,存續產品數量242只

由此看來,鵬華聚鑫系列實際上就是銀行“短貸長投”的類資金池型產品。在底層資產兑付危機和資管新規的雙重壓力下,該類產品短期難以完全兑付的概率通常會顯著增加。不過,鑑於7月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已延至2021年底,在上述產品違約事件裏,底層資產兑付問題顯然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8月14日,管理人鵬華資產發佈了產品提前終止公告,公告稱:“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綜合考慮聚鑫系列產品的整體管理,本資管計劃擬提前結束。本公司作為資產管理人會充分考慮底層資產的流動性匹配問題,妥善予以處理,最大程度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本計劃最晚於公告出具之日起30天內完成分配。”

然而,30天后,投資人並未如約收到本金和收益,而是等來另一份分配延期公告。

在9月14日的這份公告裏,鵬華資產稱,該資管計劃已經開始對持倉資產進行變現操作。一定比例的資產已經完成變現,但仍有個別資產存在嵌套結構,回款需要一定時間;個別資產原定交易策略為持有至到期,詢價賣出需要一定調解;個別資產的變現回款處於清算在途狀態。

基於以上原因,鵬華資管表示,該計劃儘可能在延期公告發布後40天內執行分配。

兩次分配延期後,投資人收到了產品無法完全兑付的消息。10月15日,鵬華資產官網發佈了《1號至25號資管計劃正式終止清算及權益分配公告》公告。

該公告稱,鵬華資產作為該計劃管理人,從產品結構、投資標的、估值原則等多方面反覆論證,但受限於該計劃的實際情況以及資管新規的嚴格要求,最終仍無法找到促使聚鑫資管計劃順利整改的路徑,因此宣告終止。清算期間,管理人將根據該資管計劃的變現情況向投資者進行現金分配,剩餘未變現權益,也將慎重處理,妥善解決。

10月16日,鵬華又發公告。稱目前聚鑫系列產品相關兑付工作正順利推進並基本完成,投資者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部分投資者透露,目前,工行已緊急拿出了一份兑付方案。

軟硬兼施的兑付方案

在上述工行的兑付方案裏,其承諾今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轉為工行理財,2%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後到期兑付

顯然,這是對“不得承諾保本保息”監管條例的公然違反。而接受此方案的投資者不僅無法享受到曾經客户經理口頭承諾的4.1%的收益,還必須忍受投資的半數資產以零收益的方式在未來一年存在於“某銀行理財產品”裏。

“目前已有很多投資人簽署了該協議,也有一部分人仍在爭取更合理的解決方案。”一位通過青島地區工行買到鵬華聚鑫產品的投資者表示。

另有極少數大額投資者則拿到了相對優質的兑付方案。“但收益也僅僅比一般的兑付方案高出一到兩個點,且能拿到這類方案的投資者屈指可數。”

工行方面對部分“鵬華聚鑫”系列投資者表示,如按照目前的產品清算進度要求清算,投資者僅能獲得相當於本金60%的返還金額

“而我所瞭解到的該產品的最新的淨值為0.84,這與60%的本金返還比例仍存在較大差距。”另一位投資人稱。

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針對這份兑付方案,工行態度非常之好,以懇求的姿態與客户溝通,可謂“卯足了氣力,只差跪求投資者同意了”。但另一方面,這份一式三份的協議卻不允許投資者帶走,更不允許拍照留存證據,或請律師和專業人士解答。

“先不説協議非常厚,大段大段艱澀專業的金融詞句,就讓一般投資人望而卻步了,更何況那些協議細節的魔鬼之處呢。加之期間還有客户經理不停‘插話’打斷思路,導致很多投資人往往沒弄清楚就簽署了協議。”這位知情人士直言。

曾經的“準爆款”

一位在2月購買鵬華聚鑫產品的投資者告訴記者,她在今年1月份便被工行的客户經理大力推薦了該款產品。客户經理告訴她,這隻產品是“準爆款”,有可能“搶不到”,需要提前預約。

此外,客户經理還暗示她,雖然合同裏不會寫明本金不虧損,但事實應該就是如此,且口頭承諾她收益能達到4.1%。

雖然監管多次重申禁止私募產品推介過程向投資者宣傳“保本保息”,並遵守投資者適當性原則,但保本保息的字眼在銀行客户經理與投資者實際溝通過程中仍然不鮮見。

在後續維權的過程中,她還了解到,鵬華聚鑫系列產品並非全部為工行的私人銀行客户,還存在很多從其它渠道募集來的投資者

一向信賴工行的她很快決定了這比投資。而危機也就此埋下。此時的她並未意識到,自己連產品的基金經理、投資方向等基本信息都未曾瞭解清楚。

產品信息溝通不足不僅僅體現在購買產品前,多位投資者告訴財聯社記者,他們在購買聚鑫系列產品後至今,也未獲得該產品的任何運作報告。

在獲悉產品無法兑付後,曾多次找代銷方、管理人索要該產品的路演報告、投後報告、季度、年度等定期報告,但均未果。工行告訴投資人“需向領導彙報”,而鵬華資產則對投資人表示,相關信息只能給予代銷方工商銀行,無法直接提供給投資人。如果投資人為代銷機構工商銀行客户,其身份信息被系統自動屏蔽。

根據該產品合同,“資產管理人需披露運作期報告,具體包括年度報告、季度報告和臨時報告,並將有關信息發佈在資產管理人官網上,以供投資人查閲。”這一點被明確要求。

關於基金季經理等信息方面,投資人與鵬華資產及工行多番溝通,也無法獲得具體信息。

在投資者的工商銀行APP上,鵬華聚鑫系列產品的基金檔案,如基金經理、基金概況、基金規模、信息披露情況均顯示“暫未查詢到數據””。基金公司一欄則顯示“系統錯誤,請聯繫工行”。

事實上,早在2018年,就有媒體報道,某寧波客户在不知情情況下,遭工行客户經理“飛單”購買了400萬同系列產品“鵬華聚鑫17號資產管理計劃”且無法取回本金。該報道稱,客户在工行,鵬華資產方面均難獲得產品底層資產相關信息,且雙方同樣持續推卸客户管理職責。而在媒體介入之後,工行寧波分行為客户提供了處理意見,“竟然”是通過交易置換的方式讓投資者兑出本金。

曾買入海航債券

該產品説明書近乎“粗略”地描繪了資管計劃的投資領域:主要投資於現金、正回購、逆回購、銀行存款、同業存單、債券(含可交換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以及具有業績比較基準的各類證券投資類資產管理計劃(如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及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期貨資產管理計劃等)。

作為固收產品的鵬華聚鑫系列,為何出現如此大的虧損?其底層資產到底是哪些標的?面對投資者質疑,鵬華資產與工行均表示“不便透露”。

不過,依然有數位投資者在與他們多番溝通的過程中突破了客户經理們的“防線”,得知了標的的冰山一角。工行客户經理向部分投資者確認,該系列產品曾買入海航債券,並表示基金經理之所以買入該債券,是因為其在暴雷前一度非常“優質”。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中旬,11.5億元海航債券的"強行延期" ,讓海航系債務風險浮出水面。該批債券為“13海航債”,在海航集團召開的會議裏,該債券展期議案獲持有人會議通過,同意議案的債券持有人共3名,合計持有債券面值總額為3.45億元,佔出席本次債券持有人所持有效表決權的98.26%;反對29名;棄權0票。

在債券延期兑付的背後,浮現的是海航集團的債務風險。由於近年來過度擴張,引發了海航集團流動性風險;槓桿率較高,盈利能力顯著下降,在疫情的衝擊下,集團核心航空企業經營壓力巨大,目前海航集團未到期的債券存量規模逾百億。

值得玩味的是,海航集團2020債券半年度報告,以及2019年度報告因新冠疫情影響均延遲披露。而截至2019年6月末,海航集團總資產為9806.21億元,總負債為7067.26億元,其中短期債務佔比43.84%,資產負債率上升至72.07%,淨資產收益率下降至-2.81%,毛利率下降至11.52%。此外,2018年、2019年上半年,航海集團淨利潤分別為-49.02億元、-35.20億元,盈利能力下降顯著。

至於該系列產品還有哪些底層資產?以及哪些標的出現兑付難題,尚不得而知。

理性看待銀行理財“不保本”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投資者對於大機構的迷信早就應該破除。這樣級別的產品違約確實不應該,要看看漏洞到底出在哪裏。雖然理財產品出現違約較為極端,但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屢創新低乃至出現浮虧也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5、6月,債市經歷調整,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淨值回撤,先是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一款低風險收益理財產品近一個月實現的收益達到-4.42%,從而拉開了銀行理財產品虧損連連的序幕。

一方面,從長期來看,在央行推進利率並軌的系列舉措下,尤其是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的推行讓貸款市場利率整體下行,為了和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需要降低負債成本來緩解息差壓力。

另一方面,債市大方向也並不樂觀。隨着國內經濟恢復,市場流動性平穩,疊加股市表現較好,避險資產最強的國債受資金青睞度在下降,國債期貨也在不斷走低。Wind數據顯示,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16日盤中探至97.255元創了11個半月新低。自今年4月份高點已經下跌接近半年,累計最大跌幅達6.02%,而且依然看不到止跌的跡象。這也是2018年開啓牛市以來回調時間最長,跌幅最大的一次。

上次債市走熊時,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2016年10月24日創出當時的歷史新高後開啓下跌,從小幅下跌到加速下挫,在經過42個交易日最大下跌了8.36%才迎來一小波的反彈。隨後都是下跌較大,反彈較小,重心不斷下移的循環走勢,直到2018年1月19日創出歷史新低91.43元才止跌逆轉熊市,開始震盪走高。期間累計走了1年多熊市行情,下跌最大幅度為10.37%。這也意味着,短期內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收益可能相應走低,既保本、流動性又好、收益還高的“閉眼”買理財時代或成為過去式

上述背景下,某銀行業研究員表示,銀行淨值化轉型的推進,疊加今年以來金融市場整體風險的上升,個別金融產品價格產生極端波動。一方面,銀行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改變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仍停留在過去“保本保息”的狀態;另一方面,銀行的產品風險評級需要進一步細化。

今年9月18日,人民銀行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稱,銀行、支付機構在進行營銷宣傳活動時,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等,不得對非保本投資型金融產品的未來效果、收益或者相關情況作出保證性承諾。有業內人士就表示,下一步,銀行機構應梳理內部工作人員在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是否做到“盡責”,即對投資者説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