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在To B叢林中磨出一把利刃
8月17日,騰訊發佈2022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其中,總營收1340億元,“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422億元,佔總營收的31.5%。
財報指出,To B業務成為騰訊收入的重要支柱,連續五季收入佔比超30%;因收入結構得以優化,降低成本,企業服務毛利率環比提升。
2021年第四季度,騰訊把To B業務目標定在了“健康可持續”上。這一目標提出至今,已過去大半年時間,期間,騰訊的To B做了這樣幾件事:
一是提高產品自研競爭力,“聚焦高質量的收入增長,優先專注自研產品同時減少虧損項目。”
本次財報也指出,PaaS方面,TDSQL數據庫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佔2022年第二季企業服務營收超過5%——這是騰訊首次在財報中,披露數據庫產品的收入增幅。
二是鼓勵產品被集成,而非一味死磕總集成和轉包的做法。
此前雷峯網也多次寫到,重營收規模、重發展增速的階段將逐漸過去,聚焦在高毛利、標準化的產品上,調整收入結構,會是雲廠商的必經之路。
三是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於今年7月,宣佈成立政企業務線,持續深耕政務、工業、能源、文旅、農業、地產、體育、運營商等領域。李強出任政企業務線總裁,全面負責行業團隊管理和區域業務拓展。
不久前,騰訊還宣佈自研業務全面上雲,上雲規模突破5000萬核,累計節省成本超30億,這也為騰訊在面對B端客户時,增添了更多底氣。
其實從財報整體而言,這張成績單難言理想。“淨利腰斬”這樣的字眼,某種程度上也説明了騰訊的處境,算不上是順風順水。
再看中國雲市場,也仍處在動盪變化之中,局內人無一不被內卷和焦慮裹挾。
但越是逆境之中,越是筋疲力竭,就越該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一把磨了十五年的利刃“自研產品”,是騰訊To B選中的刀刃之一。本次財報中,以數據庫為首的自研產品,所給出的成績,證明了這把刀刃日漸鋒利,可供騰訊在To B的叢林中披荊斬棘。
此前我們在《雲·五問》曾分析過,為何國內雲廠商一直不如國外同行賺錢:
通常來説,雲廠商的成本結構通常包含基礎硬件和軟件研發兩部分。與之對應,雲廠商提高利潤率的方法主要有:通過擴大用户服務數,做大基礎設施規模,靠規模效應攤薄硬件成本;控制定製化項目和集成項目的規模;多做毛利率高的標準化產品。
但要想做好數據庫等高毛利的產品,談何容易。有業內人士向雷峯網指出,數據庫是基礎軟件的三架馬車之一,關乎企業核心業務系統,可這一領域屬性重、壁壘高,需要花費極大的時間、資金、精力,廠商必須戒驕戒躁,沉下心來長期投入。
利刃磨成,非一日之功。“長期投入”應該有多長,沒有標準答案,而騰訊雲數據庫已經度過了十四年。
故事可以追溯至2007年,當時騰訊內部開始需要做增值業務、計費業務等泛金融場景的支撐,迫切需要符合數據強一致、穩定可靠、系統高可用性等特性的數據庫。
2009年,騰訊進入開放時代,誕生了開心農場等代表性產品,但全面開放策略同時也帶給騰訊巨大的技術挑戰。當時互聯網行業也逐步進入全民社交的高速發展時代,每秒億級併發的場景比比皆是。
騰訊雲CTO王慧星迴憶,當時的全面開放策略之下,騰訊與外部合作伙伴的接觸逐漸增多,一些遊戲廠商將自家遊戲業務接入到QZone、QQ秀等大流量平台時,經常會被上面的用户流量一下子沖垮。
“在面對海量互聯網用户高併發,面對一些對延時很敏感的業務形態時,大家意識到,騰訊是可以在這個地方去做不少事情的。”
這一階段,支撐騰訊計費支付業務的騰訊數據庫,在7*24小時高可用、數據強一致的基礎上,對高性能吞吐、分佈式水平擴展、分佈式KV存儲等進行了研發佈局,幫助擺脱業務系統流量對服務器數量的依賴,以及突破了性能瓶頸、數據可靠性保障、高可用等“不可能三角”的技術難題。
當時在騰訊內部,部分業務對數據庫不僅僅要求純交易型(OLTP)的能力,還需要比如複雜的關聯查詢、或者按天彙總等偏分析的場景支持。
簡單來説,OLTP側重於記錄事件的發生,但當記錄的內容累積到一定厚度,我們需要對此作出總結分析時,OLAP就該登場了。
從2011年開始,騰訊雲相關數據庫團隊,開始關注PostgreSQL數據庫的研究,並在2014年開始正式探索OLAP型數據庫研發與應用,佈局安全可控的分析型數據庫領域——這便是現在的TDSQL-A的雛形。
與此同時,隨着雲計算興起,數據庫走到上雲時代,數據庫產品服務的提供也逐漸離不開云為基礎。騰訊數據庫產品能力,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經歷了公有云上海量實際用户場景的打磨。
在2014-2020年期間,國產數據庫走向行業大規模應用,也是騰訊雲數據庫更直接走到台前的一段時期。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家採用互聯網分佈式技術架構的銀行,也是首家核心系統未採用Oracle等集中式商業數據庫的銀行。在其背後,TDSQL作為其分佈式數據庫底座承擔了非常核心的作用。
“那是TDSQL第一次作為交付型的產品,真正使用到銀行的核心繫統裏面。”騰訊雲相關人士向雷峯網回憶道。
從多年前的內部增值業務、計費業務等泛金融場景起步,騰訊雲數據庫先後經歷了賦能互聯網新興產業和民生政務兩大發展階段,近兩年,金融行業逐漸成為其主戰場。
在金融領域,淬鍊至極致但這場比賽才剛剛進入到拼刺刀見血的時候。
如果説數據庫是皇冠明珠,那金融數據庫,大抵就是明珠上最奪目的一點光芒。
核心系統數據庫存儲着銀行核心交易信息,包括用户財務數據、銀行交易記錄等重要信息,銀行在核心繫統數據庫替代方面尤為謹慎。
金融數據庫地位之險要,説明了銀行為何遲遲難去IOE,也説明了金融核心國產替代為何勢在必行。
過去數十年內,數據庫的牌桌上鮮有中國廠商的身影,但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出現,讓國產數據庫有了更多底牌。
當數據爆發式增長,甲骨文這類集中式的數據庫處理起來開始顯得力不從心。在這個背景下,分佈式數據庫應運而生。分佈式數據庫能夠根據需求彈性伸縮,能處理幾乎無限量的數據。
曾有知名數據庫廠商CTO對雷峯網表示:“相比於傳統單機版的經典數據庫,由於其積累的時間更長,國產數據庫的成熟度肯定還是會差一些。但是在雲數據庫領域,我國與國外的同類產品相比,技術上已經沒有任何差距,甚至在一些高併發的場景上,國產數據庫更具有優勢。”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主管部門密集出台文件,推動以銀行業為主的金融行業加快實現自主可控技術創新。面對“卡脖子”的現實困境,銀行核心系統的全鏈路信創國產化尤其緊迫。
銀行業也開始嘗試引入國產數據庫技術替代國外數據庫,但出於穩定性的高度謹慎,國產數據庫還是多被應用在互聯網核心以及相關外圍系統中,在業務種類多、流程複雜的傳統核心系統中應用,被視為檢驗國產數據庫的試金石,也是行業里程碑式的挑戰。
以崑山農商行核心系統替換為例,基於國產分佈式數據庫騰訊雲TDSQL打造的新一代核心系統成功投產上線後,高頻帳户類交易平均響應時間在300毫秒之內,查詢類交易平均交易響應時間在100毫秒之內,96秒能完成10萬筆社保代發,性能遠超原核心繫統,在全國同類型銀行中處於領先地位。
崑山農商行僅是騰訊雲數據庫服務的眾多銀行之一。據統計,騰訊雲分佈式數據庫TDSQL已服務近半國內TOP 20銀行,TOP10銀行中服務比例高達60%,包括中國銀行、平安銀行等。
在金融行業“攻城拔寨”的過程,自然滿是艱辛。
騰訊雲數據庫技術負責人潘安羣曾向雷峯網感慨,“每次的POC測試都是對抗性的,友商坐在對面,甲方坐在旁邊,都盯着看,完全是檢驗產品和技術實力的赤身肉搏戰。”
他們所面對的客户,從互聯網銀行到農商行、城商行、股份行,再到國有大行。在“面對疑慮、消除疑慮、獲取信任”的不斷循環中,騰訊雲數據庫得以穩紮穩打,穩步向前。
大量的摸底測試和POC測試,考驗重重,也讓團隊養成了“人有我無,就敏捷跟上;人有我優,就繼續保持和優化”的好習慣,整體團隊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這種“邊戰邊學”,讓騰訊雲數據庫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中,一直保持着在產品和技術研發上的創新迭代力。
據瞭解,騰訊雲數據庫目前已形成較為全面的產品矩陣,包括關係型數據庫、非關係型數據庫、國產分佈式數據庫、數據庫SaaS產品四大部分。
今年第二季度,雲原生數據庫TDSQL-C新版本正式對外,在雲原生架構、基礎硬件能力、自研內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性能測試結果顯示,在全緩存場景、大數據集等場景中,新版TDSQL-C對比傳統雲數據庫有近200%的性能提升。
首款軟硬件結合、高速低延遲的分佈式數據庫產品KeeWiDB,和實現300%性能提升的Redis高性能版本,也同樣在這一季度發佈。
長期以來,騰訊“產品強”的口碑都是眾所周知的,但那是To C互聯網時代的美譽。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騰訊能否在To B領域中延續這樣的美譽?或許,數據庫會將這樣的故事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