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財經深一度丨發力綠色金融,中國金融部門有哪些新動向?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財經

  今年以來,中國金融部門正在針對一個領域加快金融標準的制定和出台,這關係到中國此前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這是什麼領域?答案是綠色金融。

  認真觀察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部門的政策和表態不難發現: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強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我國綠色金融體系正在加快發展。

  動向一:促進更多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在我國經濟進行全面、系統性轉型的過程中,如何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綠色金融正在發力,希望發揮“加速器”的作用。

  自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上線交易後,不少銀行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業務也紛紛落地。7月中旬,浙江一家環保能源公司從興業銀行獲得了1000萬元貸款,正是利用公司的碳排放配額作為質押。而貸款順利達成的背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取得跨越式發展,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碳金融產品等層出不窮,不斷為綠色低碳項目拓寬融資渠道。而且,綠色金融資產質量整體良好。

  截至二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3.92萬億元,同比增長26.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79萬億元和2.58萬億元,合計佔綠色貸款的67.3%。

圖為8月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福州物聯網產業創新發展中心園區內拍攝的“光儲充檢”一體化智能快充站。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動向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選出真正的“綠色”項目

  支持經濟綠色轉型,單靠政府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需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在動員資金支持低碳轉型之前,必須要搞清楚,哪些是真正需要支持的綠色項目。這就需要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是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五大支柱之一,今年綠色金融相關領域標準正加速落地。

  “人民銀行正堅持按照‘國內統一、國際接軌’的原則建設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介紹,去年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已先行先試4項綠色金融標準,今年7月又有2項綠色金融行業標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正式發佈。

  “這兩項標準填補了相關領域綠色金融行業標準的空白,有助於引導和規範金融機構環境披露工作、創設和推廣環境權益融資產品。”雷曜透露,還有3項行業標準正處於報批和送審階段。

  動向三:以信息披露為基礎 強化綠色金融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明確支持項目的同時,需要加大對機構的引導。我國金融部門正分步推動建立強制披露制度,統一披露標準,推動金融機構和企業實現信息共享。

  記者瞭解到,《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已在六省(區)九地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先行試用。7月中下旬,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相繼公佈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進展,貴州、重慶兩地宣佈已實現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全覆蓋。

  雷曜透露,人民銀行組織研發了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實現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直連,能夠集成綠色貸款數據分析、綠色信貸全流程監管、綠色金融業績評價等多項功能,提升對綠色金融業務監管的有效性。

  以信息披露為基礎,我國金融部門正在強化綠色金融的約束和激勵機制。目前,綠色債券和綠色貸款已納入央行貸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範圍,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工作也在有序推動中,這些激勵舉措都將為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

圖為5月7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東方村,水田裏種植的睡蓮盛開。當地積極推進“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模式,吸引遊客前來體驗觀光。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動向四:積極參與綠色金融領域國際合作

  “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擁有較高國際話語權,綠色金融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領域。”雷曜説,我國正積極利用各類多邊、雙邊平台及合作機制推動綠色金融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產品、市場的認可和參與度。

  今年4月,人民銀行等三部門聯合發佈新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統一了綠色債券標準,不再將煤炭等化石能源項目納入支持範圍。

  別看只是刪除了化石能源項目,背後卻是更加規範、嚴格的綠色債券標準。煤炭等化石能源在本質上仍屬於高碳排放項目,國際主流綠色債券標準均未將其納入支持範圍,這個調整實現了與國際主流標準的一致。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綠色金融領域國際合作,不論是推進G20可持續金融工作,還是與歐盟共同推動綠色分類標準的國際趨同,或是推動金融機構開展海外綠色低碳投資……我國一直為促進全球綠色金融共識的形成發揮着重要作用。

5月7日中國建設銀行盧森堡分行8億歐元綠色債券上市敲鐘儀式在盧森堡和北京兩地連線同步舉行,圖為當日在盧森堡證券交易所舉行的敲鐘儀式。中國建設銀行供圖 新華社發

  動向五:提醒金融機構警惕“一哄而上、一鬨而散”

  巨量資金需求背後藴藏巨大的投資機會,綠色經濟轉型的投資風口不斷湧現,十分吸引國內外市場參與者的眼球。

  根據國內外主流機構的測算,碳達峯、碳中和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介於150萬億元至300萬億元之間,相當於年均投資3.75萬億元至7.5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有些地方出現“運動式”減碳,部分行業、企業工作着力點有所“跑偏”,目標設定過高、脱離實際,有的機構熱衷於打標籤、發牌子,碳中和“帽子”滿天飛。

  對此,金融部門多次提醒,認清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之勢的同時,金融機構要保持冷靜理性,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鬨而散”。因此,綠色金融既要發揮“加速器”作用,也要認真做好產能預警與風險監測,真正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均衡,進退有序,協力保障綠色發展行穩致遠。(記者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