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改革沒有完成時,要持續創新探索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財經

改革沒有完成時,要持續創新探索

——專家研討“改革思維和改革方法”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怎樣理解改革?”“當前我國改革存在哪些問題和痛點?”“今後應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10月12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在京舉辦了“改革思維和改革方法”論壇,多位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研討。

  改革到了“啃硬骨頭”的階段

“改革,就是改變現有的格局。”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劉國恩説,我國改革最本質的特徵就是開放。從1978年以來,改革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開放”二字。開放既是我國改革的本質要領,又是我國改革的自我定向。判斷改革思路正確與否,就是看其能否促進社會、經濟等各大領域進一步開放。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認為,改革是一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今天已經到了“啃硬骨頭”的階段,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不確定性大大增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要大膽開拓,又要化解矛盾、控制風險。要在堅定正確方向前提下,更多針對具體問題、更多把握人民羣眾實際需要來推進改革。

“不要把改革當成一個筐,什麼都往裏面裝。”範恆山説,改革是創新探索,在改革過程中取得積極成效和出現挫折失誤都屬於正常狀態,要保障改革向着正確方向前行,要不斷總結反思,進而完善優化。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表示,改革的過程會出錯,出錯沒關係,再從另一個方向試試,很多創新就是這麼出來的。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實施層面存在“打滑空轉”現象

“改革路徑應以漸進式為主,通過試點,主動、有意識地加強局部突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説,改革就一定要衝破原來一些已經形成的規則,在發展創新中規範、在規範中創新發展,這兩方面不可偏廢。現在改革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講得多、做得少,在實施層面存在“打滑空轉”現象。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高級專家、研究員曹紅輝表示,當前,我國改革的激勵不足,要進一步完善改革的動力機制和糾錯機制。

“沒有大膽創新的改革者,就很難實現改革的重要突破。”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繼續加大改革研究人才培養,建立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打造一支專門服務於中長期改革的人才隊伍。

  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認為,改革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堅持辯證法的實踐觀,抓好主要矛盾。“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高質量生活的需要,都需要加快科技創新。要依靠改革來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以改革來突破發展的難題。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看來,對實現國內大循環而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極其重要,要關注農民工羣體,同時規範分配秩序,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差距,實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二次分配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深化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更好發揮二次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

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表示,面對新挑戰、新機遇,要用改革思維和改革方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有效擴大內需,促進更高水平開放,讓企業真正釋放出潛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3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