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讀數一幟 (ID:dushuyizhi007),作者:王立峯 吳笛,編輯:王立峯,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2021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十四五”計劃的開局之年。面對新冠疫情的反覆和國內外局勢的多變,科創板公司在這一年經歷了嚴峻的考驗。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報告,2021年,科創板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8344.54億元,同比增長36.86%;實現歸母淨利潤948.41億元,同比增長75.89%;實現扣非後歸母淨利潤732.21億元,同比增長73.79%。
總體看來,有近9成公司營業收入增長,41家公司營收翻番;近7成公司歸母淨利潤增長,61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達18倍。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公司遭遇了嚴重的虧損。前十大虧損公司,累計虧損額167億元,實現營收僅251億元,投入研發費用167億元。發生虧損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領域,同時也有芯片和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等行業,且過半企業為科創板新上市公司,並且尚未實現盈利。虧損的主因也近乎雷同,以高額的研發支出,以及疲軟甚至尚未形成的銷售額最具代表性。
下表為科創板十大虧損公司基本財務指標:
數據來源:Wind(萬得),截至2022年4月30日以前科創板上市公司
第十名:翱捷科技,虧損額:5.89億元
翱捷科技(688220.SH)在2021年初頂着“國產基帶芯片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科創板,但上市首年業績表現並不理想,以5.894億元的歸母淨虧損排名第十。
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高額的研發投入和人力成本。根據財報,2021年,翱捷科技實現營收21.37億元,同比增長97.69%。與此同時,營業成本為15.57億元,同比增加89.21%。作為基帶芯片行業的後起之秀,翱捷科技需要在研發上不斷投入,全年研發費用達10.28億元。
實際上,以全制式蜂窩基帶通信芯片為核心業務的翱捷科技,在頭部廠商的擠壓之下並不具備市場優勢。目前,除翱捷科技外,全球有高通、聯發科、海思半導體及紫光展鋭掌握該項技術,而上述公司在成立時間和客户粘性上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此外,翱捷科技的2G-4G芯片產品主要應用於功能性設備上,而公司尚未掌握應用於智能手機的5G芯片技術。
產能風險同樣不容忽視。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行業出現供應鏈產能不足的情況,以晶圓供應短缺為最。目前,台積電、聯電等頭部晶圓代工廠是翱捷科技採購晶圓的主要來源。倘若產能吃緊狀況持續,將對公司的生產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阿里巴巴是翱捷科技的單一大股東,佔總股本比例17.15%。此外,高翎、深創投、TCL、小米也均是其股東。
來源:翱捷科技2021年報
第九名:優刻得,虧損額:6.33億元
相同的“上市即巔峯”的故事還發生在第三方雲計算服務供應商——優刻得(688158.SH)身上。2021年,優刻得的營業收入為29.01億元,同比增長18.17%,歸母淨虧損額為6.33億元,同比擴大84.75%。
在頭部廠商的不斷蠶食下,留給其他雲計算服務公司的市場份額已捉襟見肘。根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報告,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天翼雲和亞馬遜網絡服務的市場份額排名前五,而優刻得已被歸入其他。
優刻得為了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採取的降價手段,或早已為其鉅額虧損埋下隱患。財報顯示,2021年,雲分發產品已經成為優刻得的第一大營收來源,年內貢獻10.75億元,佔總收入的37%,但該業務板塊的毛利率為-10.35%,較上年僅增加2.51個百分點。除雲分發與存儲外,屬於優刻得的業務主要發力點——公有云的其他產品線的毛利率,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產品銷售擴大的同時,銷售費用也直接增加了50.75%,達2.81億元。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該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29.04%、8.55%和3.34%。
大股東接連減持、拋售套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預期盈利能力。2021年,優刻得最大機構股東也是第二大股東的重元優雲減持423萬股,第二大機構股東君聯博珩減持675萬股,合計共減持2.42%的股份。今年一季度,公司再次公告,重元優雲擬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合計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1359.29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君聯博珩擬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合計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2265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至於減持的原因,則均為自身資金需求。
第八名:迪哲醫藥,虧損額:6.70億元
2021年12月10日,專注於惡性腫瘤及免疫性疾病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迪哲醫藥-U(688192.SH)正式在科創板上市。年內,錄得歸母淨虧損額6.70億元,同比擴大14.18%。近三年,公司累計虧損超17億元,並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且核心產品均處於在研狀態,尚未形成銷售收入。
迪哲醫藥是阿斯利康與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合資推動的本土化實踐,研發團隊脱胎於阿斯利康的中國創新中心。公司成立4年便實現上市,頂着A股市場生物技術類“最年輕”公司的光環,然而,在上市首日就破發超20%。截至目前,迪哲醫藥的股價已下跌近40%。
鉅額研發投入引起虧損在國內創新藥企中屢見不鮮,迪哲醫藥也不例外,年內在研發方面投入5.8億元,同比增加33.70%。迪哲醫藥在財報中解釋稱,公司正處於重要研發投入期,已針對不同靶點研製了多款產品,持續投入大量研發費用。隨着研發管線各產品及其各項臨牀研究適應症的快速推進,公司未來研發費用預計持續處於較高水平,虧損可能進一步擴大。
雪上加霜的是,迪哲醫藥的營業收入也在近三年迅速下滑。年內,該公司營業收入1028.54萬元,同比下降62.95%,其在2020年的營業收入為2776.08萬元,較2019年下降32.32%,下滑速度在兩年內翻了一番。年內,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完全依賴向阿斯利康提供研發技術支持服務的關聯交易,而該項業務較往年還有所減少。
沒有銷售收入,又需要在研發上鉅額投入,造成的結果就是現金流的捉襟見肘。2021年12月10日,迪哲醫藥在科創板首發上市,籌集資金19.81億元,但其因產品持續未能產生足額收入,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4.92億元。從財務數據看,過往三年,迪哲醫藥在經營方面的淨流出合計12.68億元;今年一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淨流出額為1.73億元。迪哲醫藥目前賬面的現金還夠虧多長時間是個問題。
6月10日,迪哲醫藥的185.05萬限售股解禁上市,股東的動作或將成為評估迪哲醫藥發展潛力的重要參考。
第七名:君實生物,虧損額:7.21億元
國內PD-1單抗藥企“F4”之一的君實生物-U(688180.SH)2021年實現營收40.25億元,同比增加152.36%,歸母淨虧損7.21億元,較上年虧損16.69億元已大幅縮窄56.80%。
君實生物在財報中解釋稱,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期內技術許可收入的大幅增加、特許權的新增和其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的商業化銷售收入。君實生物聲稱,隨着產品商業化能力的提高,其“造血”能力也正逐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君實生物的營收結構在2021年產生了較大變化。按產品分,來自抗腫瘤類藥物的營收為4.12億元,同比減少58.96%,毛利率減少18.1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來自技術許可及特許權的收入較上年大增724.76%,毛利率增加22.15個百分點,全年貢獻營收33.41億元。按地區分,相較於境內,境外成為君實生物的主戰場。年內,來自境外的業務收入為33.41億元,是境內業務營收的近8倍,同比大增562.66%,毛利率增加20.20個百分點。
以技術許可及特許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境外業務增長,主要得益於君實生物的海外合作業務的持續擴大。2020年5月,君實生物與美國禮來製藥簽署《研發合作和許可協議》,目前,該公司關於埃特司韋單抗對禮來製藥的海外授權已達成協議約定的全部里程碑事件。此外,君實生物還在2021年2月與美國生物仿製藥研發公司Coherus簽署了《獨佔許可與商業化協議》,雙方約定在美國和加拿大區域開展腫瘤免疫領域的深度合作。與此同時,基於海外疫情的發展,截至報告期末,君實生物的雙抗體療法已在超過15 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緊急使用授權。上述境外業務為君實生物的營收提供了強勁的支持。
然而,作為君實生物的前兩大客户,禮來製藥和Coherus分別為君實生物創造了62.80%和25.88%的銷售額,向單個客户的銷售比例超過總額的50%,也明示了君實生物對大客户的嚴重依賴。
成立於2012年,君實生物目前已開發超過51項在研藥品,有超過48項在研產品處於臨牀試驗階段或臨牀前開發階段,僅有特瑞普利單抗、埃特司韋單抗及阿達木單抗3項藥品實現商業化。其產品類別之多樣,在國內僅次於復星醫藥。在這背後,是源源不斷的研發投入,年內,君實生物研發支出20.69億元,同比增長16.35%。雖然其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已納入醫保,但面對來自恆瑞醫藥、信達生物和百濟神州的激烈競爭,降低價格是否能夠帶動銷售,還未有定數。
缺錢,仍然是君實生物創立至今面臨的主要困境。對此,該公司採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不斷進行融資。2015年8月,君實生物在新三板掛牌,期間共進行6次定向增發,募資約16.16億元。在登陸港交所和科創板後,2021年6月,君實生物按配售價格每股H股70.18港元配售3654.92萬股H股,淨籌約25.28億港元。今年4月,該公司再度向上交所申請定向增發,並於5月16日得到受理,擬募資不超過39.8億元。
第六名:邁威生物,虧損額:7.70億元
同屬於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邁威生物-U(688062.SH)於2022年1月登陸科創板,年內實現營收1622.67萬元,同比增長206.03%,收入主要來自提供技術服務,歸母淨虧損為7.7億元,較上年擴大20.19%,研發支出和在研產品尚未開展商業化銷售是其虧損主因。
外部融資是邁威生物維持生命線的主要手段。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5月,分別在2019年和2020年完成天使輪和19.70億元的A輪融資,東方富海、海通開元、瑞豐投資等均是其投資方。然而,因沒有商業化銷售產品,成立五年內,邁威生物合計虧損26.69億元。今年1月18日,邁威生物登陸科創板再次“補血”,募得資金33.03億元,一舉將前五年的虧損補平。
值得注意的是,邁威生物目前已有1項商業化階段品種和14項在研品種,並擁有56項已授權專利。這是如何在短短五年內實現的?收購,是其主要策略。自2018年起,邁威生物接連收購5家公司,以此建立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醫藥產業鏈,這也側面反映了公司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並不突出。
作為創新藥企的命脈,核心研發管線的價值不容忽視,而邁威生物的核心研發管線主要是收購、合作研發和引進開發所得。在15項品種中,有4項是公司收購的泰康生物立項研發品種,3項為合作研發品種,3項為引進開發,而其餘由公司自主研發的品種,多處於臨牀早期階段。
期內,邁威生物的研發投入為6.23億元,同比增長7.08%。目前,在研品種中的生物類似藥進展較快,這也是公司的核心產品,但此類藥物在未來存在較高的集採降價風險,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若在上市後採取降價手段,產品的毛利率也將降低,從而影響公司的商業價值和盈利能力。
在財報中,邁威生物表示,未來將根據發展需要,充分藉助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為公司經營和發展提供可靠的資金支持。上市以來,公司股價已跌超50%,也許邁威生物需要仔細斟酌,資本市場是否還會為其買單。
第五名:寒武紀,虧損額:8.25億元
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U(688256.SH)在2021年錄得歸母淨虧損8.249億元,同比擴大89.86%,營收總額為7.21億元,同比上漲57.12%。2017年至今,寒武紀已累計虧損近25億元,尚未實現盈利。公司在財報中表示,期內研發支出、管理費用中的股份支付、銷售費用的增長是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
目前,智能計算集羣系統是營收的第一大來源,年內貢獻收入4.56億元,同比增長39.91%,毛利率為70.58%,在所有主營業務產品線中排名第一。邊緣產品線拓展迅速,年內貢獻收入1.75億元,同比大增741.10%,毛利率為41.29%,但因銷售費用的增加,該產品線的營業成本高達1.03億元,同比增長868.52%。
期內,寒武紀的研發費用為11.36億元,同比增長47.83%,管理費用為3.96億元,同比大增139.67%,主要用於因股權激勵計劃而增長的股份支付費用。為了留住高新人才,寒武紀在人員薪酬方面增加支出3.22億元,同比增長64.51%。
在2020年登陸科創板之時,寒武紀便頂着國內“AI芯片第一股”的光環,被業內寄予厚望,但如今光環正逐漸褪去。上市首日,公司股價暴漲148.01元或229.86%,收報於每股212.40元,市值突破千億。然而,好景不長,此後股價向發行價每股64.39元一路迴歸,當前市值已不及280億元。
公司還在近年不斷遭到股東減持。2021年7月,寒武紀合計約2.07億限售股開始解禁。就在解禁兩天後,公司收到古生代創投和智科勝訊的減持計劃,近乎清倉,待減股票市值近18億元。一週後,公司再度發佈股東減持計劃,寧波瀚高擬減持不超過總股本2.80%的股份,市值在當時近11億元。
今年4月,寒武紀再度公告,南京招銀、湖北招銀擬合計減持不超過總股本3%的股份,而就在不久後的5月底,古生代創投、寧波瀚高、國投創業基金擬減持不超過總股本5.82%的原始股。截至2021年底,創始人陳天石持有1.19億股,持股比例達29.87%,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中科算源持有6,567萬股,持股比例為16.41%;艾溪科技持有3065萬股,持股比例為7.66%,為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第四名:神州細胞,虧損額:8.67億元
神州細胞由新諾生物於2007年出資設立,並於2021年登陸科創板。2021年同樣也是神州細胞-U(688520.SH)的商業化元年,公司首個產品 “安佳因”成功上市銷售。在此支持下,神州細胞年內實現營收1.34億元,同比大增40852.81%,較其2019年營收翻了50倍。然而,即便營收實現猛增,公司的年內淨虧損額高達8.67億元,約為其營收的6倍。
與榜內其他生物醫藥公司相似,神州細胞給出的虧損主因同樣是研發投入和市場銷售費用的增加。期內,公司在研發方面投入7.33億元,同比增長20.05%,銷售支出1.21億元,同比大增633%,銷售人員也從2020年底的29人增加至2021年底的204人。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2020年,神州細胞累計虧損21.32億元,此次安佳因的上市銷售,對公司來説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安佳因是神州細胞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重組人凝血因子VIII產品,是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重組人凝血因子VIII產品,用於治療甲型血友病(即血友病 A)。
然而,在安佳因上市後,神州細胞距離實現盈利仍然長路漫漫。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和疫苗等生物藥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涵蓋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遺傳病等多個領域。截至2021年底,公司有3個產品處於上市申請階段,6個產品處於臨牀研究階段,其研發方向所處的行業競爭十分激烈。神州細胞在財報中同樣指出,生物藥研發難度大、成藥風險高,成熟靶點相對有限,很容易造成同質化競爭。
融資,是公司產品商業化進程提速的“汽油”。年內,神州細胞融資所得4.46億元,加上其營收1.34億元,也不足以支撐研發費用。2021年11月,神州細胞公告稱,公司擬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2.40億元,融得資金將全部用於補充新藥研發項目的費用。
第三名:和輝光電,虧損額:9.45億元
和輝光電-U(688538.SH)是本榜中唯一一家技術密集型企業,以生產平板/筆記本電腦類AMOLED半導體顯示面板產品為主營業務,於2021年在科創板上市。年內,公司實現營收40.21億元,同比增加60.69%,歸母淨虧損9.45億元,較上年縮窄8.78%。在過去五年中,和輝光電累計虧損48.34億元,平均每年虧損近10億元。值得慶幸的是,公司由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在年內由負轉正,規模效應初顯。
和輝光電在剛性 AMOLED 半導體顯示面板領域具有一定的產能優勢。根據市場研究機構Omdia 數據,公司 2021 年 AMOLED 半導體顯示面板的總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四,國內排名第二,其中平板/筆記本電腦 領域的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國內排名第一。在平板/筆記本電腦領域,公司於 2020 年二季度實 現 AMOLED 半導體顯示面板量產出貨,是國內首家實現 AMOLED 半導體顯示面板量產出貨的廠商, 也是全球繼三星電子之後第二家量產出貨 AMOLED 半導體顯示面板的行業廠商,華為、步步高、小米、OPPO 、VIVO和聯想等知名廠商均是其客户。
作為一家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本應是公司的命脈之一,然而,和輝光電在研發方面的支出並不顯眼。年內,和輝光電的研發支出為4.11億元,同比增加16.36%,佔營業收入的10.32%,同比下降3.90%。研發佔比的下降或許可以用營收的增長解釋,研發人員的流失則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平均薪酬在年內由24.72萬元上漲至30.23萬元,但研發人員較上年流失75人至915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創立以來,剛性AMOLED半導體顯示面板一直是和輝光電的核心業務,但目前來看,柔性AMOLED半導體顯示面板的發展前景或許更為廣闊。相較於剛性AMOLED面板,柔性AMOLED面板具有可彎折、柔韌性佳的特點,在中高端和旗艦機型中備受青睞。根據Omdia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剛性AMOLED和柔性AMOLED面板的出貨量將分別達到4.40億片和6.01億片。
不過,就產能來説,即便和輝光電現有第 4.5 代、第 6 代 AMOLED 生產線均可生產剛性及柔性 AMOLED 半導體顯示面板產品,仍難以與京東方、TCL、深天馬等行業龍頭匹敵。
第二名:孚能科技,虧損額:9.53億元
在新能源備受追捧的2021年,“軟包電池第一股“孚能科技的業績表現卻有些失意。年內,孚能科技實現營收35億元,同比大增212.60%,歸母淨虧損卻達到了9.53億元,同比擴大187.82%,不僅是虧損最為嚴重的鋰電池上市公司,虧損額在科創板中也位列第二。
根據公司財報,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產品普遍降價、原材料價格升高致使成本增加、銷售和研發的支出增大是導致鉅額虧損的主要因素。年內,孚能科技在研發方面支出5.42億元,同比增加45.62%。
相較於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天科技等國內一線鋰電池廠商,孚能科技與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蔚藍鋰芯基本屬於第二梯隊,年內市場佔有率約為1.3%。在裝機量排名上,孚能科技也並不具備優勢。
相對於圓柱電池和方形電池來説,軟包電池具有封裝成本低、重量輕、能量密度高等特點,但該類電池的設備成本較高,包裝也較為複雜。雖然有專家認為,電量、電壓、成本達到要求,便可以自由選用電池類型,但因軟包電池生產成本較高,供應鏈尚未成熟,因此國產化程度更高、技術鏈更成熟的方形電池則更受青睞,主要廠商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目前看來,孚能科技的技術路線和產品線較為單一,並且對大客户依賴嚴重,客户存在流失可能。年內,第一大客户銷售額為10.47億元,在年度總銷售額中的佔比高達41.62%。2021雖然孚能科技與廣汽、北汽、長城等車廠也有相關合作,但召回事件使得部分合作受到影響。2021年3月23日,供應北汽的動力電池產品因存在起火隱患,致約3.2萬輛EX360和EU400純電動車召回,孚能科技承擔召回費用3000-5000萬元;同年7月,長城汽車召回旗下16216輛歐拉IQ電動汽車,因部分動力電池一致性與BMS軟件控制策略存在匹配差異。
根據2021年9月對上交所問詢函的回覆,孚能科技當時主要供應廣汽的兩款車型、戴姆勒與北京奔馳的四款車型、江鈴集團的兩款車型和天際汽車的兩款車型,共十款車型,而僅有五款為孚能科技獨供,其中四款來自戴姆勒與北京奔馳,其他主供還有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中航鋰電等。與戴姆勒的長期合作協議,無疑成為孚能科技的主要大單。據悉,孚能科技鎮江製造基地項目主要也是為與戴姆勒的長期合作而建。截至2021年底,戴姆勒為孚能科技第六大股東,持有3212萬股,持股比例為3%。
不僅如此,在6.45億股限售股於2021年7月19日解禁後,孚能科技股份遭多名股東減持。年內,三位首發原股東深圳安晏、贛州裕潤科能和上杭興源合計減持超5000萬股公司股份,套現總額逾16億元。
第一名:百濟神州,虧損額:97.48億元
2021年12月15日,國內抗癌創新藥龍頭——百濟神州-U(688235.SH)正式登陸科創板,完成美股、港股以及A股三地上市。然而,其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257.94%達75.89億元,但歸母淨虧損達到97.48億元,落得“年度虧損王”的頭銜。
百濟神州2021年營收情況|來源:百濟神州財報
造成鉅額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百濟神州的大部分產品管線仍處於新藥研發階段,尚未形成銷售,研發支出金額較大,換言之,其商業化能力還未能彌補研發方面的鉅額投入。這也是一家捨得“砸錢”的創新藥公司。2021年,百濟神州在研發方面的總投入為95.38億元,在所有披露研發費用的藥企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長6.66%。百濟神州在財報中表示,繼續虧損的風險仍然存在,並且隨着公司持續進行候選藥物開發及尋求監管機構批准、擴張生產及製造設施、商業化在研藥物(包括公司自主研發及獲授許可的在研藥物),該虧損可能進一步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高翎資本是百濟神州在國內的唯一全程投資人。自2014年A輪起,除IPO外百濟神州共完成6輪融資,全程均有高翎資本參與投資。根據財報,截至2021年底,高翎資本持有公司1.47億股,持股比例達到11.02%,是百濟神州的第三大股東。
百濟神州的全球化基因和出海能力或許是獲得高翎資本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分別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創始人王曉東、歐雷強,強強聯手,將百濟神州定位為“在全球兩個最大的醫藥市場——中國和美國建立商業化平台,以及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高質量生產能力。”2019年,其自主研發的抗癌藥物百悦澤打響了中國創新藥出海“第一槍”,現已在全球40餘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2021年9月,百濟神州研發的替雷珠單抗藥物“百澤安”的在美上市申請獲FDA受理,FDA將在今年7月作出決議。
然而,面對遙遙無期的“燒錢”之路,資本市場還能給予百濟神州多大的支持?自2021年12月在科創板上市以來,百濟神州的股價從開盤價每股176.96元持續下跌。截至6月6日,公司股價為每股94.92元,已跌去46%,當前市值為1273.13億元。當創新藥的“泡沫”接連破滅,百濟神州的千億估值也顯得搖搖欲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讀數一幟 (ID:dushuyizhi007),作者:王立峯 吳笛,編輯:王立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