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倒計時 銀行理財全力衝刺淨值化轉型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中國證券報》3日刊發文章《資管新規倒計時 銀行理財全力衝刺淨值化轉型》。文章稱,資管新規過渡期僅剩不到一個月,多家銀行加速壓降不符合新規的“老產品”,淨值型產品佔比顯著提升。業內人士表示,預計年底絕大多數銀行能完成理財業務存量整改。銀行理財即將邁入淨值時代,既需要進一步壓實受託人責任,也需培育投資人更為理性的投資理念。

  (小標題)加速壓降“老產品”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近期多家銀行加速壓降不符合新規的“老產品”。

  11月以來,多家銀行發佈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與此同時,淨值型產品的比例在不斷攀升。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日前發佈2021年三季度理財市場數據顯示,淨值型產品規模穩步上升,佔比達86.56%,較去年同期提高26.08個百分點。

  談及理財業務存量整改進展,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王朝弟日前表示,從前期摸底情況看,預計今年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務。對於個別銀行剩餘的少量難處置資產,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個案專項處置,直至全部清零。

  (小標題)理財公司異軍突起

資管新規倒計時 銀行理財全力衝刺淨值化轉型

  (圖片説明)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業內人士認為,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公司將成為銀行資管業務的主要載體。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顯示,截至9月底,理財公司共獲批籌建29家,21家正式開業,產品存續規模達13.69萬億元,較今年年中增長36.75%,同比增長2.75倍。隨着理財業務轉型與理財公司發展,理財公司市場份額佔比穩步增加,佔比達48.97%。

  招商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自2018年12月首批理財公司獲批以來,理財公司數量快速增加,預計未來將有50家左右的理財公司。可以説,銀行理財已經進入理財公司時代。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介紹,與商業銀行內部的理財業務相比,理財公司的優勢除了產品端銷售門檻降低外,投資範圍的擴大,也讓理財公司可以為客户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體系。各家理財公司紛紛將培育權益類投資能力作為中長期發展的重點之一,同時在產品端也開展了初步嘗試。目前來看,相關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體系將呈現穩健創新的格局。”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張繼強認為,一是參照國際經驗,推出覆蓋客户全方位資管需求的產品;二是固收類、現金管理類是理財主打產品,主要基於銀行風險偏好和信用研究能力特長;三是非標期限匹配產品仍具備一定優勢,基於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優勢而產生的非標投資,在解決期限錯配與打破剛兑兩個難點後,仍將是銀行理財的重要資產配置方向和特色優勢;四是針對不同客户需求打造差異化淨值型產品。

  (小標題)淨值波動成常態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隨着銀行理財邁入淨值時代,讓投資者適應產品的淨值波動、提高客户的接受度也是當前理財業務的重要任務之一。

  當前,淨值型產品的淨值波動已成常態。比如,截至12月2日,某股份行理財產品近6個月的漲跌幅為-15.693%,但近3個月漲幅為4.971%;與此同時,也有理財產品近6個月漲幅高達24.356%,但近一週漲跌幅為-0.138%。

  “淨值化轉型關鍵在客户接受度,這取決於產品競爭力。”廖志明認為,本質上説是產品開發、投資研究、風險管理、前中後台的完整成熟體系,直觀體現就是產品的淨值。組織架構和歷史業績都需要長期積累,故後起者應該更加努力。

  在農銀理財總裁段兵看來,資管機構應更主動地與投資者建立信任關係,最根本的做法是堅持按照合同約定,努力實現事先確定的風險與收益目標,以此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口碑、品牌和市場形象。與此同時,還需做好投資者教育,逐步讓其理解“風險與收益目標”的實質:一是不承諾收益,不代表不帶來收益;二是並非收益越高越好,而是應在事先約定的風險條件下實現最大收益。

  “打破剛兑實現投資風險的買者自負,是資管新規的核心要義,也是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的主要目標。”曾剛強調,在此過程中,提高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強化理財業務從設計、銷售、投資等各個方面的投資者保護和信息披露要求,壓實受託人責任,這也是目前各類理財子公司監管制度重點規範的領域;另一方面,需要針對理財淨值化之後,理財產品風險、收益特徵的變化,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教育,培育更為理性的投資理念,為理財產品的轉型創造更為良好的市場環境。(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1 字。

轉載請註明: 資管新規倒計時 銀行理財全力衝刺淨值化轉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