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逐漸消退,國內經濟回暖在途。9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佈2020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預計2020年三季度經濟增速為5.2%,全年經濟增速為4.1%。調研發現,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外貿形勢總體趨於改善,就業形勢漸趨緩和,但通脹壓力仍有所上升。在此次調研中,經濟學人普遍認為當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樂觀,然而對於徹底打贏脱貧攻堅戰來説,有效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貧困人口教育水平仍是重中之重。
預判三季度經濟增速同比漲5.2%
據瞭解,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預判2020年三季度經濟增速為5.2%,全年經濟增速為4.1%。《China Economist》編輯副主任、工經所研究員李鋼表示,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經濟基本已走出疫情衝擊。目前來看,除了就業形勢還相對較弱,其他經濟指標大多顯示與前兩年持平,下一步或將逐步降低擴張性政策的力度。
具體而言,當下外貿形勢總體趨於改善、就業形勢漸趨緩和的同時,通脹壓力仍有所上升。據介紹,本期中國經濟學人外貿景氣指數為59,較上季度調查上升35個點,已高於2019年1、2季度的外貿景氣指數,略低於2019年四季度時期外貿景氣指數。
就業方面,有16.0%的經濟學人認為三季度就業形勢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67.9%的經濟學人認為就業形勢會不如去年同期。。本期中國經濟學人就業指數為39,比上季度調查上升29個點,基本恢復到了2018年底、2019年初水平;
通脹壓力方面,有67.0%的經濟學人認為三季度物價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會上升,23.6%的經濟學人認為物價水平會保持基本持平。本期中國經濟學人物價指數為158,比上季度調查上升14個點,與2019年同期物價上漲壓力基本相當。
“總體來看,中國物價通脹指數大體與2019年通脹水平基本相當。這其中有疫情影響,但在當前中國經濟週期下,很大程度還是源於其他國家疫情影響生產的恢復導致的。當前,夏糧、秋糧收購總形勢較好,基於保護農民利益的考慮,其價格大概率維持在這個水平;豬肉方面,由於疫情影響,對於牲畜飼養業衝擊較大,許多企業已在着手加大產能。預計年內豬價還會維持較高水平,但長期而言則處於下行的態勢。”李鋼表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樂觀
“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China Economist》編輯部編輯、工經所副研究員梁泳梅表示,據調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樂觀。在調查中,27.36%經濟學人認為,2020年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已經完成了90%的進程;21.7%的經濟學人認為,2020年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已經完成了80%的進程;16.04%的經濟學人認為,2020年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已全部完成。
據介紹,調研過程中,得出前述結論的衡量標準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完成進度、工業和信息化程度、貧困人口脱貧等。其中,創新與協調被認為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一階段的着力點。
具體而言,71.7%的經濟學人認為主要着力點是推動自主創新,提升科技實力,使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其次則是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和進一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寬裕,這些都排在了維持必要的經濟增速,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實力之前。
以提保障擴消費,以創新促發展,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着力點。63.2%的經濟學人認為應着力通過完善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和優化來擴大國內消費需求;60.4%的經濟學人認為應着力推動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關鍵生產環節的可控性。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扶貧也是此次調研的重要組成。在經濟學人看來,我國精準扶貧能夠取得進展的原因包括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政治體制、組織的保障,其次是我國多年快速發展形成的經濟基礎的支持、精準有效的減貧方案和政策支持。
扶貧仍待“扶智”
“扶貧難點與貧困人口素質密切相關,通過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來提升貧困人口素質對打贏脱貧攻堅戰至關重要。”梁泳梅説,當前中國扶貧工作的難點,主要聚焦在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技術能力短缺,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意識欠缺、內生動力不足;扶貧工作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方面。
這種情況下,43%的經濟學人認為打贏脱貧攻堅戰最主要的途徑是教育扶貧、提高貧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質和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35.8%的經濟學人認為是通過發展產業來脱貧。在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方面,65%的經濟學人認為如果將9年義務教育擴展成12年義務教育,應優先普及高中教育,35%的經濟學人認為應優先普及學前教育。
不過,面對有限資源,多數經濟學人認為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攤模式應為國家承擔主要部分、個人承擔小部分。對於本科教育的投入與成本應如何在國家和個人之間分配,半數經濟學人認為應主要由國家承擔,個人承擔小部分,24%的經濟學人認為應主要由個人承擔,國家承擔小部分。對於研究生教育的投入與成本應如何在國家和個人之間分配,4成經濟學人認為應主要由國家承擔,個人承擔小部分,2成經濟學人認為應主要由個人承擔,國家承擔小部分。
對於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仍需全面調整,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間的佔比問題。例如,適當放開高等教育的社會主體參與,以公辦形式更大力度託底基礎教育,將更有利於在帶動高校活力的同時,補齊基礎教育資源短板。
對此,李鋼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教育質量與教育質量評估相對複雜,從教育年限看,與其他人均國民説如突破1萬美元的國家相比,我們公民的受教育年限依舊相對較低。就目前國家財力狀況下,財力可更多傾向於基礎教育,但這並不意味着好高等教育就應該是私人辦。從當前國內教育現狀來看,在中國社會治理結構下,高等教育引入社會資本仍需謹慎,避免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情形。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劉瀚琳
【來源:北京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