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資本偵探,作者丨馬秋雯
上世紀70年代末,47歲的稻盛和夫遭遇了創辦京瓷公司20年後最嚴重的一次挑戰。
彼時,京瓷賴以發展的核心技術主要依賴歐美,而就在那時,京瓷遭遇了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這讓其面臨生死挑戰。面對制裁,稻盛和夫提出要“將自主研發做到極致”,帶領團隊研究技術,最終實現技術自主,突破封鎖。
這是屬於稻盛和夫眾多傳説中的一個,這位現年88歲的老人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在其生涯中,創辦京瓷、KDDI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及臨危受命挽救日航的事蹟為人津津樂道。因此,稻盛和夫在企業界有着廣泛影響: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馬雲曾三次拜訪稻盛和夫,向他討教商業之道;華為主要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更是評價“我自愧不如(稻盛和夫),只能追隨”。
稻盛和夫治下的京瓷,是商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經歷過日元升值危機和日本泡沫經濟危機後,京瓷總能適時抓住機遇,得到快速的發展。
這些穿越週期、應對挑戰實現基業長青的做法,在今年尤為受到關注。今年以來,中國企業經歷了一次疫情帶來的衝擊,許多重線下的企業受損嚴重。挑戰下,如何度過危機、尋找機遇,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對此,稻盛和夫對經營之道的思考和總結,或許能夠提供啓示。《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收錄了稻盛和夫的六次演講,概括了其經營理念和方法。書中,他將企業發展比喻成竹子生長,而每一次危機都是竹子生成竹節進而拔高的契機。在如何把握這些契機的課題下,他不僅闡明瞭企業經營之“術”,更傾囊相授了經營要訣之“道”。
強壯企業體質如何避免突發經濟危機時的窘迫?事前準備是應對危機的第一要義。
稻盛和夫認為,使企業高收益常態化就是抵禦蕭條的最好辦法,“沒有10%的銷售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常被他掛在嘴邊。以京瓷所在的製造業為例,蕭條出現時,訂單量會減少,但若產品的毛利率高,銷售量的下滑不一定會導致虧損,簡單的算數可以驗證這個結論。
他繼續指出,如果維持一貫的高收益,企業就會有相當多的內部留存,經濟蕭條期間,因為發不起工資導致裁員、剋扣工資甚至倒閉的企業比比皆是,而京瓷卻有底氣説“哪怕兩年三年銷售額為零,員工們照樣有飯吃”。
這樣的決策當然也導致另外一個問題:京瓷的股東資本利潤率(ROE)很低。因為ROE=淨利潤/淨資產(自有資產),即單位淨資產的利潤產出效率。而京瓷雖然自有資產雄厚,但它很少拿積累收益再投資,這就導致淨利潤受限、投資效率低進而不被投資家們看好。但稻盛和夫並不擔心,他認為“ROE高的企業就是好企業”這種觀點只是資本家為短期投資獲利發表的謬論,他更關注經營本身。要想長期經營,就要有足夠的儲備。
高收益+高儲備使得企業有健康的體質,面對危機時不至毫無對抗之力,甚至能蓄勢待發。
推翻重建,把握機遇即使做好了事前準備,處於危機漩渦中的企業也仍要採取方法積極應對。
京瓷屬於製造業,而製造業的營收主要還是看產品銷量。稻盛和夫提出,在供大於求的蕭條時期,動員全體員工做營銷工作不僅能解決部分庫存問題,更重要的是能磨平員工身上的架子、調節對立部門之間的關係,讓大家都能體會營銷的辛酸。
當企業遭遇週期震盪時,在不裁員、訂單又驟減的背景下,若仍沿用以前配置人員的方案,則必定使得車間工作效率降低,之前提高效率的努力白費不説,鬆懈的氣氛很有可能延續到經營迴歸正常時。
於是稻盛和夫的做法是,把多餘的人從生產線上撤下來,讓他們集中學習或做一些車間的整理工作,另外他還舉辦哲學培訓班,讓員工們學習做人做事的正確規範。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車間能時刻保持高生產率,為經濟恢復之後的經營做準備。
京瓷部分產品和業務
做好基礎的調整後,接下來要大力削減成本,讓成本下降大於價格的下降以夯實筋肉堅實的企業體質,同時,重要的一條是企業應該在不壓縮人工費的基礎上重建成本規範。這看似不可能,但從種種細節中,可以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比如,稻盛和夫就不無嚴肅地稱“走廊裏的燈關掉,廁所裏的燈也關掉”,細節做到如此,成本總有降低的空間。而一旦成本降低,待經濟回暖,企業的利潤將呈井噴式增長。
蕭條時期的另一機遇在於無論是供方還是需求方,大家都多出很多空閒時間,因此是全力開發新產品的好時機。這同樣需要企業上上下下的參與:不僅是技術開發部門,營銷、生產、市場調查等部門都要積極參與,共同開發。
比如京瓷初期生產的產品是紡織機械上的零件,在石油危機全員推銷的背景下,一位推銷員在拜訪漁具製造企業的時候幸運地發現了商機:他成功説服了客户把漁竿上的金屬導向圈換成陶瓷圈。自此,凡是高級漁竿全都用上了陶瓷導向圈,並推廣到了全世界,每月銷量達500萬個。
京瓷生產的用於紡織機械和魚竿的陶瓷導向件
而回到企業本身的內部關係上,契約論認為企業是一個契約的集合體。勞資關係是這個集合體中很重要的一環。企業家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蕭條時期員工會自願犧牲,這必須基於勞資雙方的互相信賴。
而京瓷工會從上級工會團體中退出,表示自己要承擔企業發展的一部分責任,無疑是勞資關係的範本,對事後京瓷的發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不過,雖然京瓷對勞資關係的處理已經十分温和,但稻盛和夫認為即使員工在企業困難時發牢騷,自己也不應埋怨,而應該謙虛地反省過去自己在經營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努力重建企業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敬天愛人高收益常態化、全員營銷、降低成本等是稻盛和夫經營企業的“術”,而支撐“術”的底層是稻盛和夫對“敬天愛人”之道的思考。
稻盛和夫之奉行的敬天愛人,看上去過於高屋建瓴,但仔細瞭解可以發現,其也是與他日常經營中的一點一滴緊密相連的。
稻盛和夫認為,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天”就是道理,合乎道理即為“敬天”。他堅持以將正確的事情用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為準則,並提出了十二條經營原則:
- 明確事業的目的與意義;
- 設立具體目標;
- 胸中懷有強烈願望;
- 付出不遜於任何人的努力;
- 追求銷售最大化和經費最小化;
- 定價為經營之本;
- 經營取決於堅強的意志;
- 燃起鬥志;
- 拿出勇氣做事;
- 不斷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 要以關懷坦誠之心待人;
- 始終抱有樂觀、向上的心態,抱有夢想和希望,以誠摯之心處世。
稻盛和夫認為,12條都是對事物的本性要求,按這些本性要求去做事,則無往而不勝。
所謂“愛人”,就是以仁慈之心關愛眾人,或者説是“利他”。“利他”是做人的基本出發點,但人性本自私,因此需要從“自我本位”轉向“他人本位”。稻盛和夫主張以“他人”為主體,自己的角色是服務於他人、輔助於他人的。
延伸到企業身上來説就是“利他經營”,這個“他”是指客户。廣義的客户包括顧客、員工、社會和利益相關者。同樣的,要從“企業本位”轉向“客户本位”,全心全意為客户服務,當然首先要為顧客服務,一切從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只要為客户創造了價值,企業也就可以從中分享價值。
換句話説,稻盛和夫強調了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稻盛和夫相信,所謂經營只能是經營者人格的投影。因此,只要具備做人的正確判斷基準,就一定能在經營實踐中有效發揮它的作用。不論在企業經營方面還是在人生中,只要心懷純粹的願望並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迎來美好的未來。
《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出版於2009年,從網絡上的評論可以看出,剛出版時,部分人認為稻盛和夫的觀點過於老派,缺乏新意。而在本書出版十餘年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前所未有的危機推至眼前,應對危機的方法一時成為熱門話題。站在如今的節點再回頭看這些觀點,似乎更能體會到書中傳達的智慧。
或許正如稻盛和夫曾經説過的那樣:所謂的“經營要訣”原本就不會受“時間”因素的影響,也就是不會因時代環境、景氣動向的變化而變化,其基本精神應當是確定不變的。
畢竟,正確的方法可能會顯老派,但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