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基建法案》影響輕微 控通脹還看美聯儲
經過漫長博弈,美國聯邦眾議院上週五終於通過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根據該法案,在未來5年基建領域將新增投資約5500億美元,包括2180億美元道路橋樑、鐵路、機場、港口升級維護支出;390億美元公交升級支出;1200億美元供水和寬帶網絡改造支出;1360億美元清潔能源、災害治理、環境修復支出以及預計新建50萬個充電樁的75億美元支出。
不考慮通脹因素,5500億美元新增投資規模遠超1950年代的高速公路建設,甚至也超過1990年代克林頓政府時期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項計劃的實施會產生兩輪經濟效果,第一輪是直接拉動相關需求,於GDP數字有所貢獻,但分攤後當期貢獻並不顯著,所以更多是體現在後續長期的第二輪效應。這個法案涉及的基建以“舊基建”為主,也有少量“新基建”,所以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均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對總體生產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受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美國聯邦赤字率急劇飆升,分別佔GDP的14.9%和12.4%,2021年財政赤字額高達2.8萬億美元。據測算,基建計劃每年大概會額外增加250億美元赤字,所以基建計劃對財政的影響較輕微。但值得注意的是,後疫情時代美國通脹率已顯著上升,而各方對通脹持續時間的判斷分歧較大,如果美聯儲判斷失準,貨幣收緊行動遲緩,與基建計劃相伴的財政擴張就可能會產生“百上加斤”的效果,成為短期甚至長期通脹的助推劑,而通脹能否儘快回落到正常水平,又是經濟和金融市場下一步能否平穩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法案之外還有一項税收及社會支出計劃正在推動中。拜登政府10月28日公佈了一份最新方案,雖然總規模較之前縮水一半,但仍然高達1.75萬億美元。這項計劃涉及兒童撫養、教育、氣候變化、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廣泛的社會領域,與剛通過的基建方案不同,這項計劃花錢更多,且大多數是消費性支出。為籌集資金,包括對資本市場在內的增税將無法避免。目前,美國兩黨乃至全社會意識形態對立嚴重,這項計劃的內容則是雙方鬥爭的焦點。從歷史經驗看,該計劃如果成行美國經濟社會運行將出現大的方向性轉變,赤字和通脹的壓力和持續性都將有所上升,對資本市場有長遠影響,因此,該計劃的動向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