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我國是一個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年齡人口近9億人,就業人員達到7.5億人,解決好就業問題有着極為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就業擺在“六穩”“六保”工作首位,創新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保持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步明確了“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並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受到經濟增長持續下行、經濟結構深刻調整、智能化技術普遍應用、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影響,又遭遇突發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暴雨洪水等災情的重大沖擊,同時需要完成化解過剩產能、就業扶貧攻堅、長江流域禁捕人員安置等政策性任務,就業承受多重壓力疊加,但總體上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一)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

  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保持穩定增長。城鎮新增就業反映經濟部門提供就業機會、吸納就業人員的能力。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45萬人,同比增加147萬人,增幅為16.4%,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5.0%,進展快於時序進度。

  二是失業水平回落低位。1月份至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5%的控制目標低0.3個百分點。從變化趨勢看,城鎮調查失業率2月份攀升到5.5%的較高位,但之後逐步回落,9月份降至4.9%,比去年同期低0.5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低0.3個百分點。從登記失業情況看,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城鎮登記失業率比去年同期明顯下降。總體上看,全國失業水平已恢復到疫情前低水平運行狀態。

  三是重點羣體就業基本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保持基本平穩,青年人失業率出現明顯下降,三季度16歲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持續回落,從7月份的16.2%降至9月份的14.6%,回落了1.6個百分點,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在三季度沒有出現往年暑期季度性攀高形勢。應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高於去年同期,登記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人數同比減少。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延續增長態勢,三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8303萬人,比二季度末增加70萬人,基本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外來户籍人口失業率低於全部城鎮失業率,9月份為4.8%。脱貧勞動力務工總量達3000多萬人,其規模也超過去年。1月至9月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也同比顯著增長。

  四是市場供求動態平衡,企業用工保持穩定。部分市場機構招聘數據顯示,三季度招聘需求保持增長,環比增加0.4%。從企業實際用工看,監測企業崗位數量沒有出現大幅波動,各行業和各地區監測企業崗位增減幅度在正常區間,企業招工和減員數量基本保持動態平衡,沒有出現持續或大範圍的規模性裁員現象。三季度,監測重點企業用工規模保持攀升勢頭,環比增加。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企業員工周平均工作時間逐步恢復增加,三季度平均達到47.7小時,比二季度增加0.6小時,其中9月份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7.8小時,比上年同期增加1小時,為近幾年較高水平。

  五是工資水平穩中有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0.6%。招聘機構智聯招聘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平均招聘薪酬達9739元/月,環比上漲4.2%,同比升高12.1%,這表明就業人員工資水平和勞動力市場價格總體保持穩定增長。

  (二)一些突出問題仍需高度關注

  一是就業增長尚未完全恢復,增長動力亟待加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為1100萬人,較2020年的900萬人增長率為22.2%。從增幅看,1月至9月累計同比增幅16.4%,但增幅環比持續下滑,較1月至8月下降3.7個百分點,低於全年目標增長率。特別是受局部疫情反覆和嚴重汛情等影響,一些地區勞動力市場受到較大沖擊,就業增長很不穩定,個別地區調查失業率出現顯著升高。

  二是服務業穩崗就業壓力持續加大。近年來,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加,一直是就業增長的主要來源。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社會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尤其是服務業消費受到持續衝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復甦更趨艱難。疫情暴發以來非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持續處於50以下,今年8月份更降低至47.0,9月份雖略有回升至47.8,但仍是近年來的低位,這顯示三季度非製造業用工流失仍在持續擴大。

  三是中小企業壓力仍持續加大,用工需求不振。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三季度仍延續上季度回落走勢,降至86.7,比上季度下降0.5個點,低於去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水平。且各個行業指數和分項指數均全面下降,表明中小企業恢復速度繼續放緩。三季度勞動力指數為105.2,比上季度下降0.2個點。其中,需求指數為99.0,下降0.6個點;供應指數為111.4,上升0.3個點,勞動力供應上升、需求下降,顯示企業用工需求趨軟、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趨緊。監測企業數據也顯示,300人以下中小企業崗位呈持續流失態勢。

  四是羣體就業仍面臨困難。青年就業始終是影響就業穩定的重要方面,青年調查失業率波動幅度大,且長期處於相對高位,是總體調查失業率的2倍至3倍左右。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羣體就業差異加大,部分高校和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度較大,失業率居高不下。在往屆離校未就業人員累積和應屆畢業生規模增加情況下,就業壓力有增無減。同時,市場供求數據顯示,大齡勞動者求職困難,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市場招聘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35歲以上求職者人數逐季增加,特別是55歲以上求職者增加幅度較大,而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中大齡勞動者的求人倍率長期處於低位,崗位需求少於求職人數。同時,女性勞動者失業率高出總體失業率1個百分點以上,隨着三孩政策放開,部分育齡青年女性求職難度或進一步增加。

  五是政策監管和供應鏈緊縮等因素導致電商失業風險增加。三季度以來隨着教培行業、互聯網平台企業、網絡遊戲行業和房地產等行業監管政策加強,跨境電商遭遇國外平台關停,部分地區、部分企業用電用氣受限,加之缺芯少料,部分零部件供應鏈短缺、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影響,地區性、行業性生產經營和用工受到一定影響,部分企業員工流失率抬升、減員增多。下一步,一些企業可能利用年底自然減員進一步縮減用人規模,員工轉崗轉業求職或將增多。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縱觀我國未來就業形勢發展,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就業總量高位承壓、結構性矛盾“常態常新”,宏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更加複雜,就業保持總體穩定態勢有良好基礎和條件,但不確定性挑戰和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

  一是人口因素變化帶來的挑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今後一段時期,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依然龐大,每年新成長勞動力仍將保持在1000萬至1500萬人,而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將導致勞動力人口高齡化。由此帶來的新問題是:一方面,為實現社會充分就業目標,要以適度的經濟發展來維持大規模就業;另一方面,要充分開發勞動力資源潛力,通過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為保持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條件。同時,為應對老齡化而可能實施的生育和退休政策調整,也將對生育期女性和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帶來挑戰。

  二是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挑戰。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一直是我國就業結構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目前,我國城鄉和產業勞動力分佈比例仍然不太合理,鄉村地區和農業部門從業人員比例較高,鄉村就業人員佔比超過40%,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比仍超過四分之一。前些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都在1個百分點以上。近年來,農民工進城意願呈總體下降態勢。“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率的增速可能會有明顯下降,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口就業之間矛盾會更加突出。

  三是科技革命與產業數字化帶來新的挑戰。科技革新和產業升級對就業的影響既有“促進效應”和“改造效應”,也有“替代效應”,目前這幾種效應正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疊加顯現,需儘早採取措施應對。一方面,產業升級轉型,特別是跨界融合發展,為就業創造了許多新的空間,要形成以開放共享隨機協同為特徵的就業資源與就業機會配置的新機制,為新的就業形態提供內在動力和基礎;另一方面,要避免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帶來失業風險,防止部分低知識技能水平勞動者被邊緣化。

  四是開放型經濟與全球化新趨勢的挑戰。如今的世界局勢風雲變化,世界經濟結構也處於一個調整與變革並進的階段,全球化出現了新的變局。未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既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優化就業結構,又要適應這種經濟發展格局的大變動,化解變動、競爭甚至對抗與衝突中的就業風險。

  五是就業形態和觀念變化帶來的挑戰。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變化、主要勞動者羣體的代際更替以及產業和技術變革帶來的需求變化,從供需兩端對原有的就業形態和就業結構進行改造,就業觀念、就業方式的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勞動力市場更加靈活,勞動者職業變換更加頻繁,青年就業觀念和擇業方式更加多元。

  六是政策和服務供給短板提出的挑戰。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還將面對目前有關政策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不能適應新形勢變化和要求的突出問題,制約就業目標的實現。比如,影響勞動者流動就業的障礙依然存在,不少地區教育、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務仍與户籍掛鈎,影響轉移流動就業人員融入城市穩定就業;部分勞動者權益缺乏保障,平台就業勞動者難以納入現行勞動保障法律的適用範圍,勞動權益保障成為新的難題;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勞動收入增長機制缺乏等。

  政策協同實現高質量就業

  一是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宏觀政策目標取向,推動財政、金融、投資、產業等政策與就業政策銜接,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聯動、結構優化與就業轉型協同。構建更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此外,推動社會領域改革,加大投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強區域發展戰略與就業聯動;加強就業政策與其他社會政策聯動,創造更多、更穩定、更高質量就業機會;建立完善就業指標及統計監測體系,將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勞動收入增長率等關鍵指標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

  二是完善中小微市場主體持續支持機制,不斷夯實和擴大就業基本盤。將貫徹就業優先原則與創造公平、寬鬆的營商環境結合起來,在資源供給、政策扶持、環境優化和能力提升等關鍵問題上,為中小微企業持續“開門”“減負”“輸血”“賦能”,將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户提供的財政、信貸、專利、政府採購等優惠政策系統化長期化,進一步激發中小微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實行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制度,創新監管方式,清理對民間資本進入的體制壁壘和歧視政策。

  三是加大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優先投資於人。以青年、女性、農村勞動力、老年勞動者等為重點,提高其勞動參與率。全面提升勞動者能力素質,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注入動力。深化教育培訓體制改革,建立學科專業設置、職工培訓項目與產業發展急需的動態調整機制。以建立提升可持續就業能力為核心,構建面向所有勞動者終身學習的職業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合作的多級培養體系。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渠道。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激發勞動者創新創業活力。

  四是精準施策保障重點羣體就業。持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和青年就業工作,加強退役軍人就業保障,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統籌做好脱貧人口、長期失業和就業困難羣體、產業調整和生態環境政策影響羣體等人員的就業工作。在適應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特點和需求上強化支持,着力發展智力密集型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多方面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五是完善就業市場體制機制。加強建設更加統一、公平、高效、規範有序的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人才合理高效流動,特別是社會垂直流動,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勞動力市場內部結構差距。深化勞動就業和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勞動力市場壁壘,破除妨礙城鄉勞動力、國內外人才在全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勞動力要素跨區域、城鄉有序自由流動,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六是完善多元高效的全方位就業服務體系。大力加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勞動權益保護,加快完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平台,及時收集、發佈涉及勞動者就業的企業崗位需求、法律法規、創新創業等各類服務信息,提供快捷精準全方位的公共就業社會保障服務,特別是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等羣體的就業幫扶和權益保障,夯實基層就業服務力量。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陳 雲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46 字。

轉載請註明: 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