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今創14年新高 回顧歷史看看高油價的影響
財聯社(上海,編輯馬蘭)訊,美東時間週日(3月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歐洲合縱連橫,討論是否禁止俄羅斯石油。在布林肯公開承認後,直接導致週一亞洲盤國際原油暴漲,布倫特、美原油期貨均漲超10%,布倫特原油一度逼近140美元大關,創近14年來新高,而且離2008年的147美元歷史新高也相距不遠。
高油價令全球投資人恐慌情緒陡增,週一亞洲股市及歐美股指期貨一片慘跌,黃金等避險品種上漲,而期鋁、期鎳等大宗商品亦是因供應擔憂,大幅上漲。
這麼高的油價,看着都讓人觸目驚心,但早在2008年,油價就已玩過一次火箭升空,此前還有三波石油危機的衝擊。
讓我們回看一下,2008年及更早之前的幾波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
2008年,一桶原油最高賣147美元
2008年1月,原油價格還在90美元一桶,到了6月已突破140美元,美油、布油都在7月突破147美元,而同期黃金的表現卻平平無奇。買黃金的人哭暈在交易所,選錯賽道真是恨啊。
2008年的油價飆升由多重因素推動,供需關係變化加上投機分子的助攻,才造就了這個歷史高點。
經濟學理論愛講均衡。供大於求,價格下降,進而產出減少,需求增加,長期而言價格會落在一個比早先價格低的均衡點上;反過來,求大於供,價格推高,進而產出增加,需求減少,均衡點會跑到原均衡點的上方。
2008年的原油市場,經歷的正是供不應求的情況。先有尼日利亞石油設備被攻擊,再來北海的英國煉油廠罷工,伊朗在核項目的頻頻動作,加上歐佩克(OPEC)隔岸觀火不願增產,導致全球石油庫存不斷下降,供應吃緊。
大家要是都勒緊褲腰帶,也能共克時艱,但彼時,新興市場國家正熱火朝天地發展經濟,對石油的需求與日俱增。
當時的中國,對工業那是一個如痴如醉,石油作為重要原料,怎麼可能在這個檔口減少消耗。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石油日消費量在200萬桶左右,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870萬桶。
新興市場國家對石油的追逐,擠壓了全球市場對其它國家的原油供應量,短期內,油價坐了直升飛機,一路躥上天。
對了,這中間還不乏資本市場的“友好”幫助。
2000年以來,商品期貨市場體量急劇擴大,2002年,石油期貨日交易量是全球石油需求的四倍。到了2008年,日交易量已經達到石油日產量的15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其一是涵蓋的商品種類和交易期限更加豐富,為現貨市場提供更多對沖;但同時也放大價格波動,為投機滋長提供土壤。
2008的石油供需錯位,讓投機分子看到商機。油價上升,機構買入石油期貨,在到期前賣出,賺中間差,然後繼續買低賣高,當時多頭力量明顯大於空頭。結果就是,原油期貨漲得一路高歌,帶動現貨價格繼續向高位進軍。
駱駝不會被一根稻草壓垮,但誰也説不清壓倒駱駝的是哪一根稻草。正如2008年創造歷史的油價。
2022年油價上漲不僅僅關於俄烏
到了2022年,油價上升的原因也同樣複雜。
自去年年末以來,原油價格一直在上升,美油和布油從去年末的接近70美元一桶,到現在先後觸及130美元,甚至布油一度接近140美元,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俄烏衝突的影響。
首先是需求端,全球大多數國家在觀望許久後已開始放鬆社交禁令和恢復生產,對原油的需求逐步上升。全球原油庫存受此影響快速下降,達到了2015年來新低。
但原油產量卻無法跟隨腳步。OPEC不願增產,而部分頁岩油企業受到2020年低油價影響,目前還陷在債務泥沼裏難以擴產。
供需之外,美國政府疫情以來大幅擴表,流通美元增加,刺激需求的同時,抬高了各類資產的價格。另一方面,美聯儲退出購債放水,加息箭在弦上,使投資人轉向持有大宗商品,原油市場自然成了好去處。
兩廂夾擊,加上地緣政治緊張,油價這波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不漲才叫見了鬼。
高油價之後的世界
2008年,油價打擊最重的是汽車行業。消費者負擔不了高油價,購車意願受到嚴重打擊。
2007年,SUV是美國境內的暢銷車型,但在2008年卻一度無人問津。2008年5月至7月,SUV的銷售額同比都下降超過25%,直到8月油價出現下降,這一情況才有所轉變。耗油量高的SUV只是一個類別,就全局來看,美國輕型轎車和輕型卡車在2008年的5月到7月銷售額同比平均下降了7%,其中進口輕卡的銷售額在這三月中比之上一年下降了22%。
據估計,汽車業的受挫導致美國2007Q4到2008年Q3的實際GDP增長損失了0.5個百分點,更是打擊了當時的汽車業勞動力市場。2008年5月,美國總就業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87,000人,其中經季節性調整的機動車和零部件製造業的就業人數減少了132,000人。
汽車業不景氣,是因為消費者用不起油,買車意願下降。同時,房產市場也被波及,是因為油價高企造成的購買力下降和失業率上升,消費者購房意願被大幅削弱,人們聽到買房只能苦笑。房地產市場萎縮,違約率急速增加,也為之後的次貸危機埋下伏筆。
當時,美國政府看到高油價,內心並無多大波動,僅在春季出售了部分石油戰略儲備中的石油來緩和市場矛盾。美聯儲則是按兵不動,在6月的聲明中大玩春秋筆法。他們一定不知道,幾個月後,次貸就將搞得他們無力喘息。
不怪人家不重視,相比於油價,其他行業的歲月一派祥和。黃金、美元、標普500、日經225都風平浪靜,似乎油價的飆升實現在另一個次元。
甚至與石油直接相關的能源股都在這段時間安靜做事,只有PPI不甘寂寞,美國PPI數據在5、6、7月分別錄得1.4%、1.8%、1.2%,相比前幾個月有了明顯上升。
三次石油危機時動靜不小
但2008年高油價並不代表常例,在前三次石油危機造成油價高企時,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動靜可不小。
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導致的能源危機,直接將美國的GDP不變價從5.6%幹到-0.5%,日本GDP更是斷崖式下降,從8.03%到-1.23%。標普500和日經都出現大幅下跌,標普500一度跌幅達到36.33%,日經指數達到28.69%。而之後1980年代的伊拉克入侵伊朗,同樣把美國GDP增速錘到負數,日本僥倖避過鋒芒,但GDP降幅還是超過2%。當時美日股指雖然迅速恢復,但在油價暴漲時,還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
市場的反常也許是傲慢的開始,很多人都覺得,這一次的油價上漲只是一個短暫的調節。
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在2009年1月進行回顧時,將2008年油價上升歸結為短期供需矛盾,而非通脹壓力。他們還預期,最終,大宗商品的價格會温和調整,不會造成長期的影響。但事實上,當時的短期油價上漲卻被不少人視為後面造成長期衰退的原因之一。
通脹還在路上
而2022年,我們遭遇的是後新冠時代復產和地緣政治緊張的綜合徵,不説後無來者,但好歹算是史無前例。石油價格的上漲,跟隨着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糧食,化肥,貴金屬都出現了各種意義的遍地開花,直接把通脹拉到警戒線。
目前較2008年情況更為嚴峻的是,這一波價格上漲趨勢還未到頭,美國擬議中的禁止進口俄油不僅不會平穩石油價格,反而將進一步加劇上漲。
更讓人擔憂的是,美國政府現在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從之前的2.7萬億達到9萬億美元,財政政策空間較2008年縮小不少。
面對高油價,人們會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仍未可知,但每天或每週的加油確實要成為錢包不能承受之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