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給側改革方向上濃墨重彩的落筆:北京證券交易所宣佈設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於,提升直接融資比例,降低債務融資槓桿。北交所的設立,是基於深化新三板改革的背景,是資本市場更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需要,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伴隨科創板的設立、證券法的修訂、退市新規的推出等一系列政策落地,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一方面,改革下的制度結構相互銜接,北交所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維持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交所“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同步試點證券發行註冊制。另一方面,北交所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既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堅持錯位發展與互聯互通,又與新三板現有創新層、基礎層堅持統籌協調與制度聯動。
政策、產業、微觀企業三維共振:不能低估對“專精特新”的支持力度,更不能低估其戰略意義。註冊制下的北交所,打通新三板創新層,與新三板精選層轉板相比,有望上市流程簡化、時間縮短,對於處於初創階段的新興產業而言,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融資通道,這會加大科技類公司的長期供給,優化A 股的產業結構。當前政策的扶持、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微觀創新企業發展的訴求,三者很好的形成了共振,其合力及其意義有望超出市場預期。在此背景下,北交所提供了新的上市通道,提高了股權流動性,有助於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推動A 股科技成長板塊估值與海外市場接軌。
“震盪不長久,此後是拉昇”:市場在六月拉開序幕,在九月迎來黃金時間。“震盪不長久,此後是拉昇”,雖有波折,但我們一直堅信方向終會到達。7月下旬以來,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調整,但再次回到3500點以上。震盪的背後,主要在於宏觀信號與噪聲的混淆。回顧市場,我們看到了雙減、房地產政策疊加反壟斷引發對未來政策風險擴散的擔憂,但與此同時也看到了培育內需、強化基礎研究、兼顧公平與效率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我們認為,在調整與反彈的過程中,積極的信號正在逐步形成:儘管經濟動能弱化,分子端盈利有所承壓,但寬鬆及其背後的無風險利率的下行有望超出預期。撥雲見日,我們對市場的研判一直把握無風險利率下行這一核心,而這一因素一直被市場所低估。除此之外,風險偏好將伴隨信用擴張的預期進一步修復,這將成為額外的推動力量。
行業配置:風格上把握中盤藍籌,行業上關注券商+新基建。越到2021年四季度,伴隨市場盈利增速趨弱,新能源、半導體盈利的相對優勢就愈發凸顯。但擁擠的交易下,科技成長並非全部。行業推薦:1)資本市場改革、寬鬆預期疊加基本面邊際改善:首推券商;2)能源新基建(BIPV/特高壓/風電/充電樁);3)產業週期向上:光伏/鋰電;4)中期供需超預期的週期賽道:玻璃/純鹼/鋼鐵/鋁等。
(文章來源:國泰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