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碳中和”背後的中國能源大三角:光伏、特高壓、新能源汽車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財經

美國崛起以來,打造了一個非常具有時代性的“原油體系”,通過“高效煉化技術-全新輸油管道-創新汽車生產線”,最終形成了“生產-傳輸-利用”的循環體系,成功取代了由英國主導的“煤炭體系”,大大加速了美國工業的發展,這個體系也成為了二戰後美國石油霸權的基石。

而在當下,我國開始重視能源發展,在能源安全方面投入甚多,但若想要打開新局面,中國需要在能源領域進行一次創新革命,這便是如今最熱的賽道:“硅能源”取代“碳能源”的能源革命,由“光伏-特高壓-新能源汽車”組成,對應一個新的“生產-傳輸-利用”循環體系。

為此,我國針對這三個方面出台了空前規模的產業政策,也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在政策調控下,這些產業也曾經歷過寒冬和輿論看低,但隨着“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這個循環體系在去年開始迎來了突破和發展,中國能源大三角正逐漸完備。

光伏:從卡脖子到佔領全球市場

光伏被稱為“取之不盡”的能源。經過多年積累,我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具備規模化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的資源條件,技術優勢和應用基礎。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底,中國光伏累計裝機超過250GW,連續6年保持全球第一位;多晶硅和組件產量分別連續10年、14年位居全球首位。而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在全球累計產量中的佔比均超過了2/3。2020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規模達到48.2GW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可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

在光伏技術的發展方面,無論是大規模的產業化技術,還是實驗室技術,中國光伏行業技術創新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在量產效率方面,單晶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達到了22.8%,多晶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也超過了20.8%,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在實驗室轉換效率方面,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全球電池最高轉換效率圖表中,中國已經有20次上榜記錄,且至今仍保持4項記錄。

光伏技術進步帶來的結果是產業鏈各環節成本穩步快速下降。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中國光伏系統成本從2007年的60元/瓦下降到當前的4元/瓦以下;組件成本從當年的36元/瓦下降到如今的1.5元/瓦以下。而在2020年競價項目中,青海海南州項目中標電價為0.2427元/kWh,是目前中國最低中標電價,其發電成本已經低於中國大多數地區的火電成本。

隨着光伏成本的持續降低,光伏產業不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能源結構調整,也將對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做出重要貢獻。截止2020年底,中國光伏發電累計發電量達到9244億千瓦時,相當於累計節約標煤2.85億噸,減少碳排放量7.4億噸,植樹16.9億棵。中國光伏行業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棄光率高、發電距離電力消費中心太遠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特高壓。

特高壓:全世界都用中國技術標準

在我國,特高壓是指±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電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的電壓等級。特高壓能大大提升我國電網的輸送能力,如果將普通高壓線比喻為電力的“鐵路”,那麼特高壓就是電力傳輸的“高鐵”。

據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回路特高壓直流電網可以送600萬千瓦電量,相當於現有500千伏直流電網的5到6倍,而且送電距離也是後者的2到3倍,效率大大提高。此外,據國家電網公司測算,輸送同樣功率的電量,如果採用特高壓線路輸電可以比採用500千伏高壓線路節省60%的土地資源。

我國特高壓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目前處於第三輪發展期。2018年至今我國出台了多項特高壓相關政策,旨在推動特高壓有序快速發展。國網《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對高壓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推動了各地區特高壓建設。

通過多年發展,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目前,我國主導了59項國際標準、5個新技術委員會,控制了所有特高壓標準,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國的這一套標準。中國的特高壓技術能夠做到輸電5000公里,電力損耗僅為1.6%,甘肅的光伏棄電率從40%降到了10%。國家大基建也在推動特高壓技術在全國遍地開花,中國已建在建特高壓線路全長4萬公里,而到了2035年,中國的特高壓線路將會像毛細血管一樣遍佈全國各地。

在傳統的發電思路中,通過擴建鐵路網把西部的煤運到東部,各地興建電站,可解決當地用電和部分就業問題。特高壓的思路則是,在西部建大型坑口電站,降低發電成本,然後通過延綿千里的大型高壓電塔,輸入到東部大城市。我國採取的措施是特高壓和鐵路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這樣,本是平行線發展的兩大賽道,光伏-特高壓完美出現了結合點,中國集齊了新能源競賽的第二塊拼圖。

然而,特高壓能解決光伏發電的傳輸問題,而光伏在晚上無法發電,如果要穩定上網,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能源儲存起來,讓發出的電得到更好的應用。因此,新能源汽車,作為利用端的一環,帶着爭議而來。

新能源汽車:打造完整上下游產業鏈

以2009年“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範工程為起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2018年銷量突破百萬輛、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不止一個新能源產業集羣,京津、長三角、泛珠三角、西南、中部等全國主要的汽車產區都有對應的新能源產業集羣。

與此同時,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提速。截至今年2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已達175.8萬台,換電站663座,已建成世界上充換電設施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全的充換電設施網絡。

新能源汽車作為“生產-傳輸-利用”循環體系中的“利用”環節,其發展直接帶動了儲能產業的飛速發展。隨着電動車爆發帶來的推動,儲能成本將會持續下降,根據GTM數據,2012年到2017年電化學儲能電站成本大幅下降78%。而且未來到2030年,儲能成本會下降到1000元/kWh,我國大部分地區光儲結合就能實現平價。

至此,中國的“光伏-特高壓-新能源”三個產業,會讓能源的“生產-傳輸-利用”的三角形成閉環,而且可以自我造血,不斷正向加強。“碳中和”背後的能源競爭,會影響中國的產業佈局,會影響中國的發展質量,也一定影響中國本土產業鏈未來的生存空間。

如果只有新能源一個產業鏈,我們最多隻能掌握一個行業的話語權,唯有光伏發電+特高壓輸電+新能源用電三者齊頭並進,我們才能掌握全球未來能源的話語權。曾經,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全球大部分能源,誰就控制了世界,為此還引發了戰爭和爭奪,如今全球能源緊缺,加上外部環境不斷壓制我國科技發展,我國只有走出自己的能源發展路徑,才能擺脱“卡脖子”的困境,走出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