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一批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提出 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將擴至30個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財經

  經濟日報原標題:國新辦就《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舉行吹風會——形成工作合力 精準幫扶企業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8月13日,國新辦就《意見》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表示,《意見》按照“六穩”“六保”要求,着力穩住外貿主體、穩住產業鏈供應鏈,穩住外資存量、擴大外資增量。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今年前7個月外貿外資回穩向好、好於預期。然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貿易投資大幅下降,保護主義上升,外貿外資形勢依然複雜嚴峻。針對外貿外資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商務部會同23個部門和單位,結合企業困難訴求和地方經驗做法,提出了新一批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建議。

  發展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今年前7個月,我國外貿情況好於預期。一方面,進出口逐步回穩。出口自4月份以來連續4個月正增長。世界貿易組織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表現好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佈局持續優化。對新興市場出口佔比提升了0.2個百分點,佔到我國出口的49%。同時,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國貿易新業態仍快速發展。數據顯示,上半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增長26.2%,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增長28.8%。

  為進一步加大對貿易新業態發展支持力度,《意見》特別提出,要新增一批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力爭從目前的14個擴大到30個左右。通過基金等方式支持跨境電商平台、跨境物流、海外倉,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海外倉建設。同時,優化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退税服務,加快退税進度,推動更多符合標準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成為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

  不過,下半年我國外貿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

  為此,要充分發揮外貿外資協調機制作用,加強橫向協作與縱向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精準施策,幫助企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繼續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下,有序恢復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積極推動擴大生活必需品等出口,繼續做好防疫物資出口工作,嚴控出口質量,規範出口秩序。

  吸收外資總體好於預期

  今年前7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5356.5億元,同比增長0.5%,較前6個月回升了1.8個百分點,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7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4.7億元,同比增長15.8%,連續第四個月實現單月吸收外資正增長。

  “今年以來,我國吸收外資增幅實現了由‘負’轉‘正’,總體好於預期。”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宗長青表示。

  宗長青表示,穩外資成效好於預期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因素。一方面,得益於我國應對疫情穩外資政策的持續加碼。另一方面,得益於對外資企業服務保障力度加大。此外,還得益於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新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今年正式實施,全面取消了商務領域外資企業設立變更的審批和備案,外商投資實行信息報告制度,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提升,外商投資預期和信心穩定趨好。

  香港單獨關税區地位非他國賦予

  疫情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疫情初期出現的部分產品供應鏈緊張問題,引發了部分國家和地區對產業鏈安全的擔憂,並隨之出台了一些鼓勵本國境外企業調整產業佈局的政策。

  宗長青表示,一些企業基於要素成本、貿易環境、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的考慮,調整產業佈局和全球資源配置,多屬正常市場行為。同時,個別國家和地區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有政府幹預過度泛化的跡象,少數政客甚至鼓吹產業鏈“去中國化”。“儘管如此,我們更應看到,中國仍然是大多數跨國公司主要的投資目的地。”宗長青説,今年以來中國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成果,經濟增長由降轉升,使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好於全球,堅定了外商投資中國的信心。

  商務部統計,今年前7個月,外商在華新設企業18838家,其中日本在華新設企業415家,美國860家,韓國849家,新加坡584家,英國296家,德國245家,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任鴻斌表示,近期美國以中國出台實施香港國安法為由,相繼出台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宣佈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包括暫停出口許可證豁免等,這些措施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損人不利己。

  “香港地區單獨關税區地位並非美國能夠賦予,而是由世貿組織規定並被所有成員接受和承認的。”任鴻斌強調,隨着CEPA貨物貿易協議的簽署實施,內地與香港貨物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深化,香港地區在中國對外貿易中還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將積極採取措施,進一步強化內地與香港經濟的融合,在CEPA框架下進一步擴大開放、支持香港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香港穩定繁榮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