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徐酒眠
施中安與王健林相差9歲,一個剛過花甲,一個年近古稀。他們下海創業的起點,也差不多是相隔了9年。
從公開資料來看,1988年成立的萬達與1997年成立的眾安,似乎並沒有過交集。不過,施中安與王健林對彼此應該不算太陌生。在王健林參與出資籌建的西湖大學,他們二人都在董事名單中。
如今,施中安與王健林還站在同一個隊列中——他們都在推進旗下輕資產平台赴港IPO上市。
4月28日,眾安智慧生活向港交所第四次遞交上市申請。而在此三天前,4月25日,萬達商管第三次遞表“失效”,其管理層表示,公司會盡快按香港聯交所要求更新提交申報材料。
換而言之,萬達商管也將向港交所第四次遞交上市申請。
緊隨物業赴港上市風口收緊,遞表物企首次失利後,二度遞表才拿到港交所入場券的多了起來。不過,最多也都是在第三次遞表後就上岸了,比如今年初完成上市的潤華物業。
眾安智慧生活與萬達商管,正在進一步刷新物企IPO遞表的次數。
徘徊港交所
事實上,眾安智慧生活第二次和第三次遞表,均已通過港交所聆訊。最近一次,眾安智慧生活已經啓動了招股,卻在擬定敲鐘的四天前,今年1月12日,宣佈延期上市,退回香港公開發售及優先發售申請股款。
萬達商管似乎也有差不多的劇本。去年就曾有消息指出其已經通過聆訊,而之所以一直拖着,與過去長時間物管股遇冷有關。
2021年下半年開始,地產行業下行,打在物業股身上的高光開始暗淡,估值掉頭回落,曾經蜂湧的資本隨之大撤退。大環境不佳,施中安與王健林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刷新申報材料,再開一局。
而據樂居財經《物業K線》統計,除了眾安智慧生活與萬達商管,龍湖智創生活、世紀金源服務、融匯悦生活也是在港交所門口徘徊多次卻上市未果的代表物企,它們均在港交所遞交過兩次招股書。
其中,龍湖智創生活在去年1月7日完成首次遞表。去年7月7日,其首份招股書“失效”當日,就再次更新的相關材料,上市決心裏似乎透露着一股“迫切”滋味。然而,今年1月6日,龍湖智創生活招股書再度“失效”後,龍湖方面至今尚未有新的動作。
而從時間線來看,世紀金源服務遞表最早,首次遞交招股書是在2021年1月20日。彼時,有一大批中小型物企集中起跑,啓動上市。新希望服務、德信服務集團、朗詩綠色生活、中駿商管,4家物企與便是與世紀金源服務在同年同月遞交的招股書。
不過,到2021年6月底,在管面積相對更大的世紀金源服務,卻成為了被剩下來“失效”的少數。
距離首份招股書“失效”6天,2021年6月26日,世紀金源服務再度遞表,不過最終還是沒有能改寫命運。去年1月26日,再度遞表“失效”後,其隨之明確宣佈暫緩上市。
去年11月21日,世紀金源服務用8%股權換了第一服務控股20.88%股權。
融匯悦生活首次遞表時間與眾安智慧生活相近,不過二者未能一舉拿到港交所的“通行證”。二次遞表,眾安智慧生活表現更積極,是在2022年1月30日;融匯悦生活則是在首份招股書“失效”近4個月後,於2022年3月21日二次遞表。
2022年4月22日,眾安智慧生活通過港交所聆訊;2022年9月9日,融匯悦生活以“壓哨”的時機也通過港交所聆訊。不過,二者都沒有進一步行動了,結果失效。
各自的算盤
客觀來看,上述5家物企都已經錯過了物業上市的黃金時代。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當物管股上市變成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少物企老闆們暫時壓下上市的心思,選擇等行情好的時候再推出來也符合市場規律。
資本層面的信心缺失,是多方作用的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兩個:一方面,物管股的經營成色和未來業績難以撐起巨大的市值泡沫,利劍向下之時,市值泡沫被刺破;另一方面,地產市場的融資縮緊和賣物企的行為引起波動,市值應聲下跌。
去年下半年,行業巨頭之一的萬物雲在“差市場結交真朋友”,啓動招股時獲國內外多家明星投資機構作基石投資者保駕護航,市場申購意願卻仍然低迷,且仍沒有逃脱上市破發的命運。
數據顯示,萬物雲的香港發售股份認購不足,最終僅獲認購0.82倍,數額約為953.13萬股,相當於全球發售股份總數的8.17%。
香港未足額認購部分分配給了國際配售,在機構投資者的護航下,萬物雲國際發售股份獲3.3倍超額認購,最終發售股份1.07億股,相當於全球發售股份總數的91.83%。
而在市場剛熱的2020年初,興業物聯和燁星集團兩家“蚊型”物企曾獲得超千倍認購。
事實上,申購意願低迷也是眾安智慧生活在今年初最終選擇延期上市的原因。
資料顯示,眾安智慧生活結束招股是在1月9日,但截至1月8日,其10家機構孖展金額為0.3777億港元,按照2.25億募資額計算,僅錄得0.168倍孖展,市場申購意願低迷,沒有獲得足額認購。
自身成色不足“怯場”,也是物企通過聆訊後放棄招股的原因。
比如融匯悦生活。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其收益分別為2.24億元、2.41億元及3.00億元;對應期內淨利潤分別約為3560萬元、5420萬元及4170萬元。
其通過聆訊後的資料顯示,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其在管總建築面積及合約總建築面積分別為910萬平方米及1080萬平方米。
而萬達商管2014年曾在港股上市,而後因為估值不如意,王健林選擇對其進行私有化處理。如今在衝擊回港,不願意妥協於低迷的申購和較低的估值,也不難理解。
“我們很堅持長期主義,不會為了謀求一個短期的上市資格而喪失(把握)上市的主動性”,龍湖智創生活也有同樣的訴求,希望獲得更豐厚的募資、更合理的估值,以助力公司未來發展。
文章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