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要抵押就是“當鋪”思想?
近日,在上海召開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上,馬雲出席並發表演講。他認為,今天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當鋪,僅靠資產抵押的機制會走向極端,難以支持未來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須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讓信用等於財富。這一席話,在整個金融圈和互聯網圈炸開了鍋。對其言論眾人褒貶不一,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
不可否認,從長遠看,金融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對於很多面臨融資壓力的個人和企業特別是缺乏固定資產的小微企業而言,的確是一大利好。這樣的體系,能夠更好地消除金融機構與企業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大大提高信貸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推動信貸業務能夠更好地配合小微企業融資短、頻、快的現實特點。
但在認同信用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承認信用體系自身存在的脆弱性。畢竟,過往的收益率並不代表未來的發展。很多企業之所以在商海中折戟,未必是因其自身存在信用問題,而是因為他們面臨很多不可控的風險。在這些潛在風險面前,並非有信用就能夠成功化險為夷。因此,選擇資產抵押或質押其實並不等同於當鋪思想的延續,而是一種合理有效的增信手段。
況且,金融信用體系的建設並非一日之功,還有賴於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雖然近年來我國已經加快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進程,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大數據對信用系統建設的支撐作用,提供了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等信用服務政策,但信用體系的建設發展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要構建一個成熟可信賴的信用環境任重道遠。要實現“銀行降風險,企業易融資”的“雙贏”局面,還應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上下足功夫。比如,通過打通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通道,推動信用信息的綜合管理,擴大社會信用體系的覆蓋範圍,更要通過技術完善提高社會信用體系數字化水平,並且完善信用監管、懲戒機制等手段,構建更完善的信用體系。
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道路上,對於銀行以抵押或者質押來彌補信用缺陷、控制風險的市場行為,我們應該給予理解。
(許曉芳)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