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養老金融市場逐漸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的爭奪市場的“新藍海”,其中,以各大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作為戰略佈局的推進者趨勢明顯。
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末,全國企業年金積累基金總規模為18646億元,比2019年末的17985億元增加約661億元。2020年一季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投資收益為152.95億元,加權平均收益率為0.88%。
銀行加速佈局養老金融
銀行理財子公司自籌備起便被寄予了助力資管市場發展的厚望,以養老理財切入資管新藍海已逐漸被納入各大理財子公司的戰略佈局中。
距首批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和工銀理財獲准開業已過去一年。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家商業銀行宣佈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有20多家A股上市銀行。
2020年以來,養老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有所放量。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6月24日,已有15家銀行發行了115款產品。其中國有行的發行數量明顯增加,達到35款,主要原因在於理財子公司發力養老領域。據瞭解,所有的35款養老型產品均由國有行的理財子公司發行,而在2019年,國有行發行的養老型產品數量僅為18款。
值得一提的是,已開業的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中,不少理財子公司成立初推出養老理財產品以打頭陣。
截至目前,已有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工銀理財、中郵理財、光大理財和興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養老系列產品。
中銀理財在開業伊始便將養老產品作為重點發力方向。在開業儀式上,中銀理財推出五大理財新品,其中“穩富——福、祿、壽、禧”養老系列,旨在為養老客羣提供長期投資、策略穩健的理財產品。
2019年12月25日,招銀理財推出“招睿系列頤養兩年定開增強型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
去年年底,工銀理財就在同業中率先推出符合國際通行設計理念的頤合系列養老產品。
2020年2月12日,中郵理財推出“郵銀財富養老·鴻錦三年定開1號”等產品。
2020年2月20日,光大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也推出一款五年期封閉式淨值型公募理財“陽光金養老1號”,面向公眾發售,業績比較基準4.70%~6.10%。
2020年4月,興銀理財首款養老型理財產品——“安愉樂享1號”成功發行,該產品為5年期封閉式管理,1元起購,且產品100%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資產,不參與股票投資,五年內將不少於三次分紅,兼顧了投資收益與流動性需求,適合中長期養老需求並且追求相對穩定收益的投資者。
對於目前我國養老體系的支柱失衡現象,理財子公司是否真的成為破局者?
此前,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在《銀行家》雜誌刊文稱銀行理財子公司能夠打通銀行渠道、養老金和資本市場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我國養老金體系特別是第三支柱的建設,緩解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提高居民的養老保障。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當前各家商業銀行越來越難以依賴存貸利差獲得更多的收入,如果要保持長期增長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資金鍊條之間打通,將原來單純的對公業務、對私業務、個人業務和理財業務全部打通,形成體系。那麼相對而言,以養老理財切入這些業務無疑是非常合適的。
招銀理財董事長劉輝也曾表示,讓銀行系的投資能夠進入到養老金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甚至第一支柱的投資範圍,以及作為養老、社保、税收遞延以及企業年金等一些產品的管理人,這一點對於整個行業都會非常重要。
一大型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投資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禁止期限錯配的政策約束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資產端的非標久期大約在2-5年左右。但商業銀行的負債端很短,大約在半年左右。養老理財產品面對的恰恰是風險偏好低、對長期限投資容忍力較強的老年投資羣體,因此算是一個用來消化長期限資產比較好的補充來源。
資產配置和收益率如何協調?
除了以投資管理人身份參與四大類基金,企業年金基金也可以投資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2020年第一季度企業年金基金投資了4.1億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但是這個數據同基金、保險、信託公司的產品資產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企業年金投資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對主體資格和理財產品都有明確要求,其中對於產品的要求其中兩條是:風險等級為發行銀行根據銀監會評級要求,自主風險評級處於風險水平最低的一級或者二級;投資品種限於保證收益類和保本浮動收益類。
一股份行投資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理財子公司和商業銀行資管部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已經不符合企業年金基金、職業年金基金的投資要求,只有老產品中的保本產品才能納入投資範圍,而這與資管新規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2020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年金資產配置中固收佔比高達83% ,而權益類僅約佔6.6%。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2020年第一季度年金養老金產品分類下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收益率出現高比例負數,其中股票專項型收益率虧損程度最高,為-16.35%,而在去年年底,這一板塊的投資收益率為13.34%。
今年4月以來,受債市震盪影響,債券收益率持續下行,多家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多隻淨值型產品出現較大回撤,年化收益率也罕見地跌為負數,而浮虧產品的運作方式以封閉式或定期開放式居多。
7月以來,隨着股市回暖,銀行理財資金“盯上”了股市,不少理財子公司主要通過直接投資於權益類資產或間接通過FOF的形式投資股市。此前,國家政策一直鼓勵養老資金能夠入市,長期限資金對整個資本市場有一定的穩定作用。
雖然養老理財產品的的收益率比起短期理財要高一些,但在資產配置和組合上,多以長期限+封閉式產品為主。如“瑞享養老1號”,期限是五年半,該產品開放期內“只可申購不可贖回”,即客户在五年半的時間內,只能選擇維持最初的購買金額或不斷買入,中途不能贖回。
不少國有大行主要還是以固定資產配置為主,呈現的是一個“固定資產+”的結構。“受制於資金風險收益的屬性,因此提高養老理財資金的一個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畢竟是養老的錢,保值是第一位,以穩健為主。”一國有大行的負責養老金融業務的工作人員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也有不少銀行在此基礎上做了些靈活處理。如光大理財發行的“陽光金養老1號”屬於封閉式產品,但產品成立滿兩年後,每年將向投資者返還25%的份額,以實現長期投資目標下的短期流動性安排。招銀理財“頤養五年封閉1號”會在產品成立18個月後,至少對投資者提供不少於三次的現金分紅。中銀理財的一款養老理財,則採取了“3+1+1”期限自主選擇模式,首個封閉期是三年,封閉期結束後每年開放一次,存續期限是五年。
商業銀行紛紛佈局養老金業務為哪般?
養老金上調漲5%的消息,一時間讓養老金再度成為熱點話題。
近日,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下稱“報告”)稱,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2050年,中國老齡化將達到峯值,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27.9%。
銀保監會在年初曾提到,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一方面,我們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也是體現作為國有大行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現狀來看,中國的養老市場僅僅靠第一支柱是不夠的,需要靠其他支柱支撐,在這個背景下,養老金融市場巨大。”某國有大行負責養老金融業務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此外,從銀行實際情況出發,不少銀行在客户結構上也逐漸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對於我們銀行來説,45-55歲的客户結構佔比較高,對於這一人羣來説,養老的需求比較大,我們現在也在做投資者教育。”一大型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投資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養老市場的三大支柱的不平衡分佈也為銀行入局提供了市場。潘東指出,截至2018 年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規模約為 5.6 萬億元,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約為1.5 萬億元,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約為 2.8萬億元,三者比例為 56 ∶ 15 ∶ 28,合計規模僅佔 GDP 的 11%。而美國三大支柱比例為 10 ∶ 54 ∶ 36,養老金規模佔GDP 的 160%。
一大型券商銀行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企業年金基金具有來源穩定、規模增長快、維護成本低等優點,商業銀行介入企業年金正好能積極促進中間業務的發展。
巨大的藍海市場留給了不少分析機構預測的空間。國盛證券分析稱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國企業年金實際運作金額已達1.85萬億,同比增速20%。若保持20%增速,則2020年底企業年金將有望達到2.12萬億。
畢馬威在《中國養老金行業的格局》2019年度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養老金規模有望達到113萬億元,其中企業和個人相關的商業補充型養老金管理規模約有60萬億市場。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