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額終身壽險再次上演“炒停售”
一波瘋狂的“炒停售”正在保險銷售人員的朋友圈刷屏。“就像4.025%的年金險一樣,有效保額遞增利率為3.5%的增額終身壽險也將成為歷史絕唱”“複利3.5%的增額終身壽險很快下架,趕緊上車!”……
3月26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銀保監會宣佈組織調研已經對人身險市場產生影響,首先到來的是一波“炒停售”。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核心意思為:3.5%預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即將絕版,以後再也沒有這麼好的產品了。
該如何看待這波“炒停售”?對於消費者來説,又該如何理性選擇?
炒停風再起
“監管召集23家壽險公司座談,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因為監管擔心保險公司承諾給客户的終身3.5%太高了。”
“3.5%的時代要過去了。”
“就像4.025%的年金險一樣,有效保額遞增利率為3.5%的增額終身壽險也將成為歷史絕唱。”
近半年來,增額終身壽險似乎很“脆弱”。繼去年11月銀保監會一紙通報引發部分保險營銷員“炒停售”後,關於該險種的新一波“停售風”又悄然颳起。不少保險營銷員微信朋友圈、短視頻等方式對消費者進行“焦慮營銷”,再次宣稱3.5%預定利率增額終身壽險即將“絕版”,建議消費者趕在產品停售前購買最後的“高收益”。
不同於此前,出於對個別公司激進經營、行業惡性競爭現象有所抬頭等原因,銀保監會直接叫停部分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此次“炒停風波”與上週的一場調研有關。
為引導人身保險業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銀保監會近日對保險業協會及23家壽險公司下發了調研通知。通知明確將重點調研保險公司負債成本情況,包括普通險預定利率分佈、分紅險預定利率和分紅水平、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和結算利率情況銷售費用情況等;保險公司負債與資產匹配情況,如歷史投資收益水平負債與資產期限匹配、成本收益匹配情況等。
雖然當前仍處在調研商討階段,但監管的調研引發了業內對於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的火熱討論。
預定利率主要用於保險產品的定價,可以將預定利率理解成保險公司對客户保費的投資收益補償,而預定利率越高,也就是對未來收益越樂觀。
當前,整個人身險市場最火的產品無疑是增額終身壽險,而增額終身壽險超過3%的收益率使其被視為“高收益”代表。如果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下調,增額終身壽險將難逃收益減少的命運。一場針對增額終身壽險的“炒停售”也隨即開始。
明令禁止炒停營銷
何為炒停營銷?
作為金融商品,隨着市場變化、政策調整,產品的新舊交替、更新換代成為必然。但目前保險銷售領域內,常有營銷員以停售為賣點,同時結合對費率、投資收益等背景資料的誇大或不實宣傳忽悠消費者投保。
“炒停售”就像開門紅一樣,被視為保險業的“慣例”。無論是新舊重疾定義切換、互聯網人身險新規發佈,還是監管下發通知點名個別公司產品激進,每當監管政策調整或市場有風吹草動,都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炒停潮。
不過,從監管角度來説,“炒停售”卻是一直被明令禁止的行為。《人身保險銷售誤導行為認定指引》明確規定,不得有以保險產品即將停售為由進行宣傳銷售,實際並未停售等欺騙行為。即使保險公司決定在部分區域停止使用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根據《人身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規定,保險公司也不得以停止使用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進行宣傳和銷售誤導。
甚至,針對個別類型產品被“炒停售”的行為,監管曾發文喝止。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在2017年,原保監會曾發佈《關於炒停“返還型健康險”的消費提示》,嚴禁該類保險產品的“炒停”行為。
謹慎跟風
需要注意的是,預定利率下調只是業內預測,將來的市場走向如何,尚未有明確定論。
停售產品在保險業可以説司空見慣,精算視覺創始人牟劍羣(Alex)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2019年8月銀保監會下調長期年金險和養老年金險的預定利率開始,監管部門一直在從各個維度入手糾偏產品形態比較激進的保險產品,不管是年金險還是增額終身壽險,都已經經歷了幾輪的停售。
談及此次身處炒停中心的增額終身壽險,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佔軍表示,對於消費者來説,增額終身壽險在投保六年以後通過退保能夠實現3%-3.3%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使得該類保險產品既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理財屬性。
不過,宋佔軍提示,消費者應全面看待不同產品的理財屬性,也要看到保險產品階段性調整的可能,沒有必要搶購增額終身壽險。從保險理財的角度來説,普通型增額終身壽險、分紅保險、年金保險附加賬户、個人養老金保險均具有一定的投資功能。當前分紅保險、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等的理財收益甚至高於增額終身壽險。
此外,還需要消費者關注的是,在個別保險銷售人員“炒停售”的同時,往往還伴隨着銷售誤導,需要消費者警惕。比如,某保險公司銷售人員曾向北京商報記者推介一份號稱3.5%收益率的增額終身壽險,但經過測算發現,該產品需要七年後才能達到回本要求。“增額終身壽險複利3.5%”,並非該產品的實際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