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徐曉蘭:“十四五”時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題:全國政協委員徐曉蘭:“十四五”時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中新網記者 吳侃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發展速度快、輻射範圍廣、影響程度深,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做客中新社、中新網“兩會直通車”欄目,就“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相關問題做出解答。

“數字經濟代表着先進生產力,也是百年大變局的基本內容、關鍵變量和重要動力,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較快、成就顯著。”徐曉蘭説,具體表現在數字產業化支撐能力堅實,產業數字化進程加速,數字化治理能力穩步提升,數據價值潛力不斷釋放等方面。

徐曉蘭以一組數據舉例,“我國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實現增加值約8.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其中,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位於全球第一梯隊;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142.5萬個,佔全球六成以上。”

在徐曉蘭看來,“十四五”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藴藏巨大發展空間。“包括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帶來的機遇、產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數據要素升級帶來的機遇和數字治理能力提升帶來的機遇等。”

當前中國數字產業化推進過程中,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依然存在融合不夠緊密、深度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具體而言,從融合發展的能力來看,核心技術和平台創新能力仍不堅實;從融合發展的主體來看,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較為薄弱;從融合發展的動力來看,數據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從融合發展的環境來看,標準與監管制度體系還亟待完善。”徐曉蘭指出。

針對這些痛點難點,徐曉蘭建議,要着力加快突破數字經濟領域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升級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網絡以及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與應用,挖掘海量數據價值;構建產業融合生態,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同時要加強與各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繁榮發展。

數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但中國尚未形成統一的大數據存儲、分析和應用體系,數據確權、交易機制尚未建立,流動性不足,數據價值尚待挖掘。

對此,徐曉蘭表示:“‘十四五’是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完善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的關鍵時期,建議從建立數據產權制度、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加強數據安全治理三方面着手完善頂層設計,為建設數字中國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總的來説,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應當適應數據要素髮展的趨勢和特徵,符合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規律,統籌發展與安全,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乘數效應,為建設數字中國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徐曉蘭説。

談及華僑華人如何在推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上發揮作用,徐曉蘭指出:“數字經濟是開放型的經濟,需要深入融入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這給華僑華人提供了機遇。”

她表示:“具體可從三方面發力,一是以僑架橋,助力中國數字經濟企業‘走出去’;二是以僑引外,打造僑商數字經濟產業集聚高地;三是以僑聚才,涵養培育數字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6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政協委員徐曉蘭:“十四五”時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