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巨頭“神仙打架”,100億造智能電動汽車只是個入場券?
幾天前,小米造車終於塵埃落定,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集團CEO雷軍也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CEO。
“雷布斯”親自帶隊,首期投入百億元,未來十年投資額百億美元……儘管目前小米造車只是剛剛啓動,並無任何造車的細節信息披露,但發佈會上雷軍賭上一切All in造車的情懷和夢想,確實讓人心潮澎湃。而圍繞智能電動汽車,一場巨頭們的造車“軍備競賽”,早已轟轟烈烈開始。
100億到底夠不夠關於造車到底需要多少錢?儘管根據各家戰略規劃的不同,很難給出明確數字,但是從各路巨頭的投入上還是能看出個大概。
對於造車早期的投入,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三強”或許會更有發言權。
特斯拉從2003年成立到2008年首款車型Roadster交付,用了63個月。而在2003年至2008年間,特斯拉的累計融資額大約為1億美元。這麼看,似乎100億元的啓動資金綽綽有餘。不過,考慮到當時特斯拉所在市場的競爭對手不多,而且當時的特斯拉已經瀕臨破產邊緣,看不到明確的未來,因此這種“極限狀態”的數字不太能成為參考。
我們再來看一下國內造車新勢力“三強”的情況。2020年,蔚來、理想、小鵬三家的年交付量分別為4.37萬、3.26萬和2.7萬輛,都已度過了最初的發展階段,逐漸步入正軌。
截止2020年,蔚來、理想、小鵬的融資額度分別為835億、362億和458億元,現金儲備分別為425億、298.7億和353.4億。由於目前即使理想也只是剛剛實現扭虧轉正,因此可以對上述數字簡單相減,三家新勢力創立至今分別花掉了410億、63.3億以及104.6億。
和“燒錢”的蔚來,以及“摳門”的理想相比,小米和小鵬在車型定位上可能更為接近,這麼看來,前期投入100億元步入正軌,還算是相對合理。
不過,如果放到十年的維度看,特斯拉從2010年上市至2020年間,包含研發、廠房設備、營銷管理等方面累計投入超過2300億元;三家造車新勢力未來每年僅在研發上的投入都將達到30億-50億元左右;而隨着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車企在營銷層面的成本投入將會更多,這樣看來,小米10年投入100億美元,或許並不太夠。
巨頭造車“軍備競賽”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需要在生存和發展之間尋找一種平衡點。而對於在電動汽車領域被新勢力們搶佔先機的傳統車企而言,投入更是有點“不計成本”。
2019年,現代汽車推出了未來5年約4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用於開發自動駕駛、電氣化以及交通服務;
2020年3月,寶馬集團宣佈,未來五年投入300億歐元推進電氣化技術研發;
同月,通用汽車宣佈在2020年-2025年間,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投入超過200億美元;
2020年11月,大眾汽車集團宣佈,未來五年對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和相關未來技術的投資將增至約730億歐元,達到該公司截至2025年1500億歐元預算的一半。
2020年12月,戴姆勒宣佈,將在未來5年間投資700億歐元在研發、不動產、工廠及設備領域,以加速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
今年2月,福特汽車宣佈,到2025年前公司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將投入290億美元;
國內車企方面,2019年7月,一汽紅旗發佈2030技術發展戰略規劃,表示將投入1500億資金用於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研發,全面推動建設新能源智能網聯超級平台。
2020年12月,東風集團創業板IPO募資210億元,招股書中透露全新嵐圖品牌高端新能源乘用車項目總投資110億元,新一代汽車和前瞻技術開發項目總投資127億元。
當然,大手筆的並不僅僅是傳統車企。3月25日,恆大汽車在2020年全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目前在汽車領域累計投資已超過474億元,其中有249億元主要用於整車研發設計、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及智能網聯等領域,剩下的225億元,則主要是工廠建設、設備採購和零部件採購等方面的投入。
互聯網企業的造車野心“不差錢”是小米造車的一大優勢,也是互聯網企業的普遍特徵。也正因為如此,互聯網企業對於造車這件事可謂覬覦已久。
1月11日,百度宣佈與吉利組建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入汽車行業。據媒體報道,早在2015年,百度對於自動駕駛的投入就達到200億元。圍繞自動駕駛領域苦苦耕耘多年,為行業輸送了大量自動駕駛領域人才後,百度終於從幕後走到台前。
如今,智能電動汽車早已不再是藍海。和當年造車新勢力羣雄逐鹿的局面不同,如今要這個賽道上的,已是豪門雲集,他們手握重兵,志在必得。
面對巨頭們動輒百億美元級的投入,要想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100億真的只是一張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