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房子,很多人是又愛又恨,沒少人在這上面吃苦。除了我們這些小蝦米,這些年,曹德旺也沒少炮轟痛斥房地產行業。兩年前他正義直言,“未來房子或賣不掉,因為有錢人不缺房,有需求的人沒錢買房,未來房子只會在有錢人手上流通,發展到最後戲就演不下去了”。在他看來,房子就是財產,不是資產,而財產是要交管理維護費用的,所以他勸自己的親人早點賣掉多餘的房產。
一份非官方數據統計顯示,中國有34億人的住房,不包括農村地區的自建住房。然而,中國的人口還沒有達到34億,這意味着中國的住房存量顯然是空的。但高房價仍然是一個問題。這個數據表中還有另一個數據。中國大城市的空置率尤其高,許多城市的空置率遠超過國際警戒線。中國的住房已經是“過剩”了,但是關心樓市的朋友們不難發現,很多開發商還在建房子,那麼為什麼這些開發商還在繼續建房子呢?拿到他們不擔心房子賣不出去嗎?馬雲和潘石屹對此直言不諱。
雖然馬雲已經退休,但他對商業機會的把握能力很強,阿里巴巴的成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7年,馬曾勸説年輕人不要買房,他説:“未來8年,房價會像大葱價一樣。”當然他的意思也絕非真的像葱價一樣,但馬這麼説的原因是他希望年輕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成為“房奴”。年紀輕輕就被房子鎖牢,這是馬雲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房子還在持續建造中,這裏有三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對於開發商來説,只要住房有需求,就會有市場。許多開發商認為這是一個因素,所以他們繼續建房。如今,隨着城市化的不斷加速,一些農村人和一些小城市的人可能會選擇在一些較大的城市工作,這些人必然會想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買一套房子。因此,一些人流入大城市也會產生一定的購房需求。住房需求的存在是開發商繼續徵地建房的主要原因。畢竟,房子的最終使命是滿足剛需者的需要。隨着需求的增長,開發商自然會繼續建房。
但是隨着開發商繼續建房,會佔用大量的勞務資源影響我國製造業。有研究予以佐證,房價上漲導致勞動力從製造業流向房地產業的同時,會促使勞動力從高房價地區流向低房價地區,高房價地區的製造業將會表現出更加劇烈的勞動力流出態勢。曹德旺説,中國要保持自己的優勢,與發達國家進行競爭,製造業一定不能丟,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鞏固製造業優勢上。
第二個原因: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説,買地蓋房是他們的工作。畢竟,房地產行業的主要業務是建造和銷售房子,如果他們停止建房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會沒有房子賣了。住房企業的生存陷入困境,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也可能陷入停滯。中國房地產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地產大亨潘石屹曾説,今天的房地產行業已不再是20多年前的快速發展期,我國也不再缺少住房。
20年前,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7平米,舒適度不高,因此房地產是剛需。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37米,已經和發達國家一樣的水平了。到現在為止,不管是住宅地產、養老地產或者是旅遊地產,都不是剛需了。儘管中國現在有很多房子,但是它們都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不居住也不裝修。除了對住房有一定的需求外,開發商建造住房只是因為他們的“貪婪”和“私心”在作祟。因此潘石屹認為應該儘快推出房產税,促進同等的租售權。
第三個原因:許多房地產開發商缺乏資金,依賴銀行貸款來建房,但他們很難獲得信貸。在貸款的壓力下,只有繼續建設,一旦他們停止建設,他們的整個融資鏈就會斷裂。
李嘉誠:房地產不再只是一種需求,而是一種投資產品。
李嘉誠長期以來一直表示,房產已不再是過去的樣子,已成為資本家手中的投資品。在持續操作下,它變得無法實現。事實上,房子的本質是提供給人一個居住的地方。也許我們可以從李嘉誠退出房地產行業中看到一些線索,這也意味着李嘉誠對房地產週期的判斷也在影響着他對這個行業的行為。用李嘉誠的話來回答,不是房地產不賺錢,而是靠房地產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由此可見,現在房屋“過剩”,開發商仍繼續建房。一方面是為了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畢竟,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市場。事實上,為什麼我們國家提倡“房住不炒”不僅僅是抑制房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房子真的可以回到“住房屬性”。
不僅曹德旺直言不諱,房地產需要被“消減”,馬雲也説,國家發展靠實體經濟,房地產犧牲年輕人的幸福為代價的發展絕不能再次上演;任正非、董明珠等實業家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們都在不同場合發表過對房地產的一些負面看法。一些投機者不再炒房子,多關注中國實業方面的發展,以大局為重,這樣中國才能在世界上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