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於84807份基民大數據,中基協國民“投基”報告:僅8.8%沒有“虧損焦慮”,超三成“頻繁查看賬户”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市場飄忽不定,炒股的人容易出現焦慮情緒,那麼買基金的人是否也容易出現焦慮?如果焦慮有一個“臨界點”,那麼基金虧損多少投資者會出現明顯焦慮?

中基協日前發佈的《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顯示,基金虧損在10%以下時,僅7.9%的投資者出現明顯焦慮,虧損超過10%焦慮者的比例迅速上升到34.1%,虧損在30%-50%時出現焦慮的投資者達35.1%,僅8.8%投資人“不會出現焦慮”。

其中,虧損10%-50%時會出現明顯焦慮的投資者比例為69.2%,這與去年的調查數據(67.2%)基本一致,可見由基金虧損所致的焦慮心理在投資者中間也有着相對穩定的模式。

僅8.8%投資人“不會出現焦慮”

84807份個人投資者數據、409份機構投資者數據、160餘家會員單位廣泛參與……這份由中基協牽頭髮起的《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日前正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份長達59頁的報告分兩部分:基於8萬多份個人投資者的主觀意願數據,完成個人投資者的調查結果分析;基於400多份機構投資者的主觀意願數據,完成機構投資者的調查結果分析。

在個人投資者部分的“公募基金投資行為與心理”章節,有關投資者“虧損焦慮”的調查成為這份報告的獨到視角。與外界想象的有所不同,僅有8.8%的投資人“不會出現焦慮”。

自2019年以來,“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相比個人炒股,投資基金可謂交由專業的基金經理操作,無論是在選股、擇時的能力上,還是面對市場波動的情緒上都會更勝一籌。

不過,這份針對數萬名個人投資者的“虧損焦慮”大數據,依然顯示出基金投資者焦慮不安的另一面。當虧損出現10%以上的虧損,基金投資者僅有7.9%的出現焦慮,表現出相當的“淡定”。

但當虧損繼續擴大,出現10%-30%的虧損程度後,投資人的焦慮情緒便迅速上揚,達到了34.1%;如果虧損擴大到30%-50%,即接近“腰斬”的位置時,投資人的焦慮程度也達到了最高,兩者相加近70%。

不過,隨着虧損程度的進一步擴大,基金投資者的焦慮反而會有所下降——虧損50%至70%,焦慮者的佔比下降至10.95%,當虧損進一步擴大至70%以上,焦慮者的佔比降至3.2%,即常説的“虧到無感”。

進一步分析出現焦慮與其他因素的關係,還可以發現焦慮並未表現出性別差異,但年齡對其有一定影響——虧損在50%以下時,年齡越大越不會表現出焦慮,不會出現焦慮的人羣也隨着年齡的增加而增多。

“就收入和金融資產規模而言,30%是一道門檻,虧損30%以內時,收入和金融資產規模越高者焦慮越少,但當虧損超過30%,則收入和金融資產規模越高者焦慮越多。”報告稱。

虧損焦慮源於“頻繁查看賬户”?

這份由中基協牽頭、並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調查統計研究所、傳播心理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的報告,通過大數據對8萬多名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進行了全景式的洞察。

報告顯示,超六成(63.3%)的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後比較注重長期收益。其中,“一般不查看賬户盈虧”的比例為23.2%,“偶爾查看賬户盈虧”的比例為40.1%。

除此之外,有超三成的投資者表示“頻繁查看賬户”。其中,25.1%的投資者雖然“頻繁查看賬户盈虧情況但不頻繁交易”;僅有11.5%的投資者“頻繁查看賬户並進行交易操作”。

與去年調查數據相比,一般不查看賬户盈虧的投資者比例從34.6%下降到23.2%,偶爾查看賬户盈虧的投資者比例從51.9%下降到40.1%,可見投資者對基金市場變動情況的關注度有所提升。

從贖回基金數據看,在導致贖回公募基金的各項原因中,“自己需要現金”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65.0%),“股票市場表現不好或有下跌的可能”排名第二,有51.2%的投資者將其納為考慮因素。

基金業績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分別有46.4%和45.9%的個人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要贖回公募基金時,會考慮該基金業績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及該基金業績與其他類型基金相比的表現。

此外,32.0%的投資者會因為基金經理變更贖回基金,21.9%的投資者會因為基金管理公司發生股權、高管變更等重大事項而贖回基金,僅有9.3%的投資者因為銀行客户經理建議而贖回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