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對外吸引力上升 境外機構連續17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本文轉自【證券日報】;
主持人於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再迎小高潮。近日,好消息不斷,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限制被取消,滬倫通第二單獲批,中國債券連續17個月被境外機構增持,更具深意的是,一系列舉措將激發本土市場主體活力、提升改革效率,成為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收穫的又一豐碩成果。
本報記者 包興安
隨着中國債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更多外資增持了中國債券。5月7日,中央結算公司公佈數據顯示,4月份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706.71億元,為連續第17個月增持。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銀行間市場債券託管規模為646652.96億元,同比上漲12.98%,相較上年末上漲3.88%。其中,境外機構在中央結算公司託管的債券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達到20011.36億元,同比增長30.45%。
另外,中央結算公司公佈的銀行間市場現券交易數據顯示,4月份,境外機構投資者買入債券3817.60億元,賣出債券2773.96億元,淨買入債券1043.6億元;本年累計買入債券12864.53億元,累計賣出債券10389.16億元,累計淨買入債券2475.37億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外資連續增持中國債券,説明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吸引力正在上升。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持續加快,外資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渠道暢通;二是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經濟復甦腳步加快,人民幣匯率趨穩,人民幣資產安全性較高,避險作用凸現,外資對中國市場信心較足;三是全球開啓量化寬鬆政策,利率處於較低水平,而中外債券利差相對較高,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實施多項舉措,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程度不斷加深。
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在債券市場方面,提出要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市場品種,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統一公司信用類債券信息披露標準,完善債券違約處置機制;探索對公司信用類債券實行發行註冊管理制;加強債券市場評級機構統一準入管理,規範信用評級行業發展。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5月8日,我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103.6萬億元,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品種不斷豐富,出現很多創新性的債券,比如扶貧專項債、綠色債券、小微金融債、“雙創”債等。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有助於更好滿足境內外投資者投資債券指數型產品的需求,有助於促進債券市場長遠健康發展。
丁臻宇表示,自1997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形成了由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櫃枱市場3個子市場組成的統一分層的市場體系。其中,由機構投資者參與的銀行間市場是我國債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場所,近年來,其債券託管量和交易量佔整個市場的九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上交所發佈的上交所總經理工作報告顯示,2020年,上交所將穩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推動滬倫通東向開通,推動出台交易所債券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方案,以及公司債等信用債券品種逐步納入全球主流債券指數。
盤和林表示,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一方面要繼續優化制度設計,完善交易、託管、清算等核心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各項制度“短板”,解決債券違約處置方式不統一、效率低下的問題,形成債券市場統一監督及管理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繼續加大中國債券市場開放程度及市場化程度,可以從利率、本金等債券構成要素入手豐富債券品種、培育多層次的投資者、加強監管協調。
丁臻宇認為,目前,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的互聯互通已有實質進展。未來可考慮建立統一的結算託管體系,從解決轉託管效率低的問題入手,形成統一的託管結算規則,最終建立統一的託管結算體系。除此之外,在債券市場發行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投資者保護機制方面進一步統一規則,構建統一的監管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