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德意志銀行:未來5年中美科技摩擦恐使ICT產業損失超3.5萬億美元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隨着中美科技摩擦持續升温、並逐漸蔓延到全球其他地區,人們對該問題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 Apjit Walia日前在最新發布的研報中探討了中美關係對全球信息和通信技術(ICT)領域的影響。

Walia發現,中美科技摩擦所導致的需求中斷、供應鏈動盪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牆”,可能會在未來五年內使該行業損失超過3.5萬億美元。

為了量化這一地緣政治風險,並減少主觀的“噪音”,德意志銀行創建了其獨有的“科技冷戰指數”(DB Tech Cold War Index)。不出所料,該指數自2016年以來就一直呈上升趨勢,而從2020年四月開始,新冠疫情加劇了這一風險,導致該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此後也不斷上升。有調查顯示,41%以上的美國人和35%以上的中國人表示他們不會購買彼此的產品。而美國的大選年令這一地緣政治動態進一步複雜化了。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和中國的科技能力不斷增強,這兩個全球科技體系之間的融合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整合共計花了40年的時間,形成了複雜的需求和迷宮般的供應鏈網絡。分析和量化兩國之間相互依賴的科技關係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在這種背景下,德意志銀行策略師將中美科技摩擦對該領域的下行影響量化為以下三大類:

1.中國國內需求的下降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約佔ICT行業收入的13%,每年約7300億美元。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中國科技行業的需求,這些需求在經過一定的增值,組裝和包裝後再出口(“再出口需求”)。為了分析來自中國的國內終端需求,德意志銀行着眼於潛在的ICT行業集團及其來自中國的多種再出口組合。對於大多數ICT部門,再出口組合(半導體,電子組件,計算機硬件,計算機外圍設備,電子設備部門)的範圍介於25%-75%之間。整個ICT行業的再出口需求的加權平均值為45%。從ICT總收入中剔除這一點,中國目前的有機終端需求將佔55%,即4000億美元的收入。在最壞情況下,ICT行業將蒙受這些收入的損失。

2.全球供應鏈的轉移成本

供應鏈成功轉移可能需要5-8年的時間。與中國相比,其他國家缺乏基礎設施、產業集羣網絡和熟練勞動力是主要障礙。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是這一過渡的主要目標,但其中大多數都需要進行重大的基礎設施升級,以趕上中國供應鏈集羣的實力。

根據技術管理層和供應鏈專家的反饋,重建供應鏈的平均成本約為賬面價值的1.5至2倍。為了估算中國供應鏈設施的賬面價值,德意志銀行分析了各類科技產品的收入和進出口比率。結果顯示,與中國相關的ICT部門的賬面價值約為5000億美元。那麼,五年內的過渡成本約為1萬億美元。

儘管德銀認為5-8年是一個合理的時間範圍,但一些供應鏈專家認為,重新部署供應鏈網絡的時間可能會長達10年。

3.兩種不同技術標準(“技術牆”)的出現導致運營成本上升

在這個新的世界秩序中,企業在不同國家的經營將被不同的標準限制。標準的分歧可能會在多個方面增加成本,例如增加了製造商的研發、設計、產品開發和相關成本等。

研究顯示,“技術牆”對ICT行業的影響可能在2-3%的增量成本(資本支出,人工)或每年1000-1500億美元之間。一段時間後,隨着規模經濟的到來,這些成本將被吸收,但是平均需要大約5年的時間。

總體而言,德意志銀行預計,這三個因素在5年內對ICT行業的總影響將達到3.5萬億美元。德銀還指出,在計算過程中也不應排除還有交叉效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二階效應(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實際結果仍將取決於兩國如何處理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