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指成拳,高水平科技供給正形成聚合疊加效應

握指成拳,高水平科技供給正形成聚合疊加效應

正在建設中的G60科創雲廊已初見雛形。

在傳統的旅遊打卡地之外,越來越多的長三角城市正在向世界遞出另一張更具時代標識的城市名片:從“上海光源”到無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從合肥的“人造太陽”到杭州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透過這一個個新近崛起的科學地標不難發現,隨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與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兩項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一種聚合疊加效應正在形成。

最新發布的長三角區域創新協同指數顯示,從2011年的100.00分(基期)至2019年的204.16分,總體指數得分已經翻番,同比增長11.17%,年均增速達9.33%。

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資源稟賦互補,是我國科技創新合作活力最強、頻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區之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一年多來,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2019年,相互間合同輸出共計14128項,合同金額近431.93億元;聯合爭取國家重大攻關項目超過100項,獲批經費超過18億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集合優勢科技力量“握指成拳”,加大協同攻關力度,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以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超前佈局下好先手棋: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

位於上海松江區佘山鎮的G60腦智科創基地近日啓動二期建設。除了規模升級,一二期項目聯動的志向更為遠大:建成後將成為國際一流靈長類腦科學與疾病模型研發中心、高水平類腦人工智能技術轉化中心,進而成為長三角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及智能技術產業的輻射源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必須超前佈局下好先手棋。長三角區域彙集着全國近1/3的研發經費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5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高新區。作為全國創新資源的高地,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用“知天氣、接地氣、聚人氣”來描述G60腦智科創基地的戰略定位:一方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推進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一方面聚焦產業,以點帶面,助推腦疾病醫療、類腦智能等產業在長三角集聚發展。此外,基地還希望在此打造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的人才高地。

更重要的是,松江區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起點和策源地,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龍頭”部署一流創新項目,其強大的創新生態影響力必將沿着G60科創走廊向外輻射,賦能整個長三角區域的創新鏈和產業鏈。

未來,一個城市羣在全球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區域內各城市間的智能協同力和創新要素的智慧組合力。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認為,長三角一直以產業配套能力強而著稱,近年來正從同質化競爭向同城化合作轉變。

在最尖端的量子通信領域,長三角已形成創新鏈上不同節點的錯位協同。上海市組建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在新型量子材料與關鍵量子器件等前沿方面開展研究;南京大學在超導量子計算和模擬基礎研究方面國內領先;浙江阿里巴巴達摩院完成第一個可控量子比特的研發工作;安徽全力支持中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領跑全球。

協同創新打造增長極:1+1+1+1>4,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貢獻長板

今年二季度,華虹集團營收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廠前十。去年9月,無錫華虹七廠實現建成投片,不僅進一步擴大了華虹生產規模,也提升了無錫通用半導體制造的競爭力。

作為我國集成電路行業龍頭企業,華虹集團一直在“中國芯”的發展中扮演着關鍵角色。規模對於芯片產業意義重大,要進一步提升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版圖中的地位,華虹必須走出上海,將自身融入更廣闊的空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此提供了最佳機會。

事實上,走出上海、融入長三角的背後,還藴含着深層次的協同效應。華虹無錫基地聚焦物聯網芯片製造,這使得滬錫兩地的產業鏈形成了完美銜接。未來,華虹集團在上海將以追求芯片極致微小化為目標,努力追趕世界一流工藝;而在無錫,則更強調靠特色工藝提升芯片性能。如此一來,長三角區域內的芯片產業佈局,不僅有對接,更有錯落,而上海則發揮着龍頭帶動作用。

作為全國最大、世界居前的超大城市羣之一,以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為引領,長三角正通過協同創新構築超級產業集羣,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當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只是一道簡單的加法——在空間的聯通、規模的疊加之外,長三角更需要做的,是通過內在機制的相互融合、各自優勢資源的充分對接,實現“1+1+1+1>4”的效果,為全國發展、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貢獻長板。

隨着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傳感、存儲、計算(簡稱“感存算”)一體化是未來發展趨勢。在今年6月舉行的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由三省一市共建的面向物聯網領域“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簽約。

長三角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源地和技術策源地,在錯位發展過程中,三省一市在物聯網產業上形成了優勢互補格局。其中,上海嘉定區着眼於彌補智能傳感器“中國芯”短板,正在着力打造上海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已有投資額超過300億元的項目簽約入駐;江蘇無錫作為我國物聯網“首航之城”,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浙江杭州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產業領先優勢,發力智慧城市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城市“數據大腦”;安徽合肥在打造物聯網產業生態同時,着重吸引先進計算、高端芯片等項目入駐。據悉,該項目將通過滬蘇浙皖分工合作,共建跨區域超級中試中心,實現四個千億的產業集羣,打造全球物聯網產業高地。

共建共享激活創新生態:“儀器網”“創新券”釋放中小微企業活力

今年初,當浙江湖州的安美德公司由於原料供應不足而面臨停產時,一條求助信息發佈到了G60科創雲平台的“G60共同抗疫”專區上。長三角G60聯席辦工作人員當即聯繫原料供貨商所在的嘉興市,在各部門通力協調下,第二天上午就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在科技資源流動和配置上,長三角正在編制一張越來越緊密的“網”,共建共享共用機制激活了一連串“化學反應”。目前,這張“網”上匯聚了3萬餘台(套)大型儀器、19個重大科學裝置,加工梳理了萬餘條儀器檢驗檢測服務項目,2420家服務機構實現了雲上預約和共享共用——在這個被人們稱為“包郵區”的區域內,科技企業足不出户就能縱覽長三角科技資源信息,輕點鼠標就能預約使用。

首創於上海的科技創新券,對於中小微企業創新可謂“雪中送炭”。以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台為例,平均每個月服務150家小微企業,每家企業的檢測費約1萬元,其中一半用科技創新券支付。截至目前,長三角城市羣共有41個城市,其中30個城市推出了科技創新券,上海實現了與蘇浙兩省八地(嘉興、長興、海寧、慈溪、南通、宿遷、蘇州、無錫)創新券跨區域互認互用。此外,上海還佈局近30個國際技術轉移渠道向長三角開放共享,精準對接和匹配海外科技資源,吸引海外優質成果落地長三角。

為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促進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今年6月,三省一市啓動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眼下,中心建設方案已編制完成。未來,該中心將成為全球創新資源配置、產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價值轉化的樞紐,引領帶動長三角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級。

作者:任荃 沈湫莎

編輯:蘇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7 字。

轉載請註明: 握指成拳,高水平科技供給正形成聚合疊加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