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個人的想法,就是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和以前所説的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這兩個是不是矛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如何理解?
一、
何為後疫情時代全球格局
為了把這個事情講清楚,我想非常快的總結一下後疫情時代全球的整個格局大概是怎樣的,我梳理一下可能有三個特點,應該沒有爭議。
第一、疫情之後全球經濟恐怕會持續低迷,會低迷一段時間,5年也好,10年也好,我説的低迷和報復性的反彈不矛盾,比如明年或者後年,但是未來5年到10年整個全球經濟恐怕進入一個經濟低迷期,為什麼這麼講?08年的金融危機和這次疫情,這兩次都對全球經濟帶來的重創,主要體現在主要的經濟體財政能力大幅度下降,08年之後,很多發達國家,包括德國,宏觀經濟管理如此之好都出現了連續的增發債券,德國國債券都超過了百分之百,這在20年前都不可想象的,德國人的財政紀律性非常強的。所以,全球範圍內,各個主要國家的財力都在下降,更不用説社會矛盾還在加劇,我以前説疫情是個窮人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但不管怎麼講,對政府的公共財政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未來的5到10年一定是各國政府,主要是發達國家,税負要上升,或者未來10年必須多發鈔票,多發鈔票之後早晚會引發一輪金融的危機。
第二、疫情之後,全球化的領導力進一步下降,注意,不是全球化。過去70年美國是領導全球化的最主要的旗手,但是美國從三個方面講領導這次全球化的能力都下降,無心無力。在中國發展高峯論壇上,我講了這個觀點,跟國外嘉賓們交流,一是美國經濟的規模佔全球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從戰後的40%,二戰佔到25%,還在下降,自己的市場規模不大,又下降,怎麼説服大家市場彼此都開放,自己的榜樣都做不到,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自己的市場很大,美國人説我對你們開放,當時有討價還價能力,現在沒這個能力了。二是二戰結束的時候,包括80年代初,美國在重要領域中科技上是絕對領先的,因此,它不怕開放,越開放越有利於它的科技推廣,贏者通吃嘛,現在這個情況沒了,最好玩兒的例子是5G,美國沒有公司投,任正非説了,你説我偷了美國的技術,你美國沒有5G技術,相對而言技術領先能力下降了。最近剛剛出來的抖音,本質上是個科技戰,抖音為什麼牛?核心是算法,Facebook都搞不出這個算法,如果微軟買了抖音説不定沒用,因為算法上買不過去,即便算法買過去了,科技人員買不過去,沒有持續研發能力。三是作為一個全球化的領導者必須有能力搞定國內的利益衝突,必須在國內經濟中受益的企業,包括波音公司、微軟多交一點税,以此補貼在全球化競爭中受害的一部分人,美國的政府能力在下降,自從里根之後,政府相對的調控能力下降,所以它搞不定那些在全球化過程中受損的一羣人,從全球化過程中受益的華爾街和高科技公司收税收不上來,因此,它補貼不了底特律、賓夕法尼亞、俄亥俄。中國能不能補上這一課,坦率地講,我們還在學習之中,馬上讓我們彌補美國全球化領導力的真空恐怕還不夠,什麼時候夠了呢?等陽總的雁棲湖論壇能夠趕上達沃斯就行了,那個時代會來的,但現在還不夠。
第三、科技發展加速,點到為止。
首先是人工智能,這個真的很厲害,自動駕駛已經到2.5了,L2.5的車大家一定要試駕,基本上上高速你不用管它了,自動拐彎,自動剎車,以後咱們開很多會,包括部分的主持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代替,不是全部,美女主持還是挺需要的。抖音為什麼厲害?你看什麼視頻它馬上給您推,而且推送的視頻比你看的還喜歡,這不就上癮了嗎,Facebook做不到,youtube抖音能讓你上癮,抖音比你自己還知道自己,它引導你的消費。
其次是互聯網的深化應用,5G是基礎。以後不是人和人交往,是物和物交往,每個樓裏都有傳感器,這個樓什麼地方出問題,什麼時候該維修,馬上就知道了。
最後是生命科學,生命科學來了以後,我們很多人可以活很長,不敢講長生不老,但至少生命會大大延長。這些會帶來變化,未來5到10年,恐怕是這些技術飛速發展的時間,注意到沒有,中美現在的摩擦越來越走向科技領域的競爭,而不是傳統的貿易赤字,現在談的是抖音、微信,美國這次的來意非常明確。
二、
中國經濟面臨何種挑戰
兩件事必須幹好:
第一,我們的量還要上去,為什麼?中國14億人口基本上分成4+10,4億人口進入到中等收入水平,什麼叫中等收入水平?國家有標準,國家統計局不公開講,有車、有房、有教育、能旅遊。有車,説明你基本的生活不缺了,有房子説明你居有定所,心態是穩定的,受過教育水平,説明你的知識水平不錯了。能旅遊説明工作不是那麼緊張,有閒暇時間,這也是很重要的,不是錢多了就進入中等水平了。還有10個億呢,這10個億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精準脱貧完成之後,中國經濟規模要做大靠這10個億,這10個億的人能不能讓他們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坐高鐵,第一次買汽車,第一次買城裏的房子,這是中國經濟量要做大的要求,這樣做不大怎麼談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現代化水平了呢,進入到高收入發展門檻了呢,我們現在按順序上看接近12000了,再到兩年能到世界銀行標準的門檻,所以我們提出翻番,把4個億的中等收入的人羣變成8個億,我算了一下,15年時間差不多,那時候變成8+6,中國經濟就很牛了。
第二,質量要提高。我們要有越來越多的產業做的跟華為一樣,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做的跟抖音一樣,在全球範圍內能夠領先,這樣中國的經濟發展質量才能上去,這樣中國的百姓才不會天天忙活,才不靠流汗而掙錢,要靠動腦筋,要靠科技,靠商業模式去掙錢,這條做不到,中國很難是一個強國,只能是大國。
三、
何為內循環
內循環,什麼叫內循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我認為內循環有三個內涵:
第一、必須要大幅度提升中國的最終需求,最終需求要上去,最終需求上去以後,能夠讓國內的市場遠遠大於國外。中國經濟現在部分做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2007年我們的國際貿易量除以GDP是70%,現在是35%,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每100塊錢的GDP有9塊是貿易順差,100塊的GDP有9塊是外國人給咱們的市場,今天基本上接近0了,進出口除以GDP35%,按剛剛的算出口僅佔到35%,總進口+出口是一半,17%,毛出口,中間有相當一部分是從韓國、日本買的芯片、原材料加工再出口,我們的附加值大概一半左右,真正現在依賴國外市場的大概是8%左右。國際經濟的動盪對我們的衝擊直接從需求上講就是衝擊8%這部分,廣東、浙江沿海一帶,還要進一步增加國內經濟的量,增加國內經濟的需求,把國外的需求相對的下降。
第二 、卯足勁,要建立統一的大市場,舉一個例子,電梯咱們到處用,現在小區改造,你知道中國多少家電梯廠嗎?600家,天方夜譚,怎麼生存,一定是市場割據的,全國形成統一大市場不可能只有600家,要形成一個國內大市場一定要有不同的企業兼併重組,全國打成一片。這一點要學美國,美國憲法本質上是一部經濟法,後來有個修正案,這個另説,本質上是個經濟法,當時美國人搞憲法1789年才弄出來,1776年打獨立戰爭,快要打贏了,這個憲法最根本的是不許各個州設立貿易關卡,美國的法律是靠一個個判案形成的,最高法官厲害,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成,經濟發展格局,所以我們要學,打通全國的大市場。舉一個小例子,什麼時候北京的出租車不是以北汽為主的,以上汽或東風為主,這時候就形成統一大市場了,現在是地方割據化的,上海是上汽,重慶是長安。
第三、科技要有自主創新能力,這點也非常重要。重要的科技來自自己,而不是國外一卡就完蛋。
四、
過往的外循環
以前的外循環是什麼?對應這三個內循環內涵,以前的外循環是什麼呢?
一是我們以前的需求靠國外,原料來自於國外,市場來自於國外,我們加工掙點錢。
二是資金來自於國外,外商投資現在很低了,13萬億GDP美元才1300億,1%的水平,很少了,過去很高,6%。
三是科技來自於國外。我們那時候最喜歡搞合資,內循環和外循環是不一樣的,對於一個企業,對於一個公司,對於一個地區,必須有側重點,內循環和外循環肯定是有矛盾的,不能説兩個都要。
五、
內外循環的辯證關係
這兩者之間是什麼辨證關係呢?我想講的是內循環和外循環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層面上講是對立統一的,是不矛盾的,對單個地區、單個企業可能是矛盾的,為什麼這麼講?內需是我們提供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市場大了,我們的市場佔到全球經濟的比重,按照購買力評價算20%多,今年有可能還上升一點,基本上到今天為止,我們的人均GDP到了全球的平均設備,1.1萬(美元),相反發達國家是負增長,所以我們佔全球1/5的市場,再發展當然靠自己,不能靠境外的市場,所以第一個要求,內循環是我們國內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的、主要的動力來源,追求量,內循環給我們量。
六、
外循環的作用
外循環幹嗎呢?外循環給我們帶來的是質,為什麼這麼説?因為外循環給我們兩件事情:
首先參與國際競爭。比如格力電器要出口,無形中必須要按照國際標準做事,無形中有這個壓力,無形中必須要學習。所以,外循環的第一個帶來的好處就是學習,強迫我們持續學習。最近我們寫了一本書叫《中國的經驗》,講的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個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持續的通過對外開放強迫我們學習。這個學習不光是企業家,不光是工人,也包括政府官員,學習最重要,我們為什麼過去落後?明初以後不搞國際貿易,搞了海禁,本來中國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阿拉丁這個名字起得好,地中海一帶是人類過去五千年的“劇場”的中心,我不是貶低中國,那是人類最活躍的,阿拉伯、伊拉克、波斯,歐洲打打鬧鬧,我們相對平靜,所以一旦不學習就不能進步,過去五百年的慘痛教訓,我們必須學習,不能關起門來自個兒競爭。
其次能夠讓我們開始領先的技術向外推廣。舉一個例子,抖音,抖音是很先進的,它的算法很牛,抖音和今日頭條背後都是算法,你可能不喜歡它,但年輕人喜歡,這個技術我們領先,如果抖音不去歐洲、不去美國,就在國內玩兒,很難保持領先,過兩天美國人搞出一個自個兒的抖音就把你滅了,所以為了讓抖音保持先進,必須出國,美國去不了我們去,去非洲,去東南亞,只有把自己的平台往外擴大才能贏者通吃。
再講一個例子,自動駕駛,現在全球至少有兩大平台,特斯拉和通用搞了一個,奔馳、寶馬搞了另外一個,豐田、大眾,我們自己的平台呢?如果關起門來搞自動駕駛,自己的平台出不去,早晚會被人滅了。就好像説我們中國人多,全球1/5人口是我們中國人,不用學英語了,講漢語就行了,這個不對,人再多,關起門來沒用,別人照樣打你,所以我們中國人再多,講漢語的人再多,也必須學外語,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外循環根本的要求,強迫你睜開眼睛,這樣中國的好東西才能對外推廣,好的技術,像抖音、自動駕駛,才能出去,能夠推廣,最終才能做強做大,要不然再好的玩意兒悶在家裏也做爛掉了。
宮保雞丁好不好吃,中國人做飯牛不牛?牛,如果我們關起門來自己玩兒,至少從商業模式上搞不過麥當勞,反過來把中國的慶豐包子和宮保雞丁到世界上,品牌不就越來越強了,如果不到國外推廣我們的宮保雞丁,過兩天你的孩子都更喜歡麥當勞,下一代都認為麥當勞比宮保雞丁更有技術含量,這不對,但沒辦法。所以,總結外循環的兩個根本的對經濟的提高質的,一是強迫我們學習,睜眼看世界,二是讓我們領先的科技能夠走向世界,這樣才能真正站得住腳,這兩方面我們都要虛心的向歷史學習,總結歷史教訓,中國最牛的時候佔到全球37%,結果乾到最後,只有2%了,越來越落後。平台的作用也是同樣的道理,平台學習美國,美國人最善於搞平台,可口可樂、麥當勞、漢堡王、好萊塢都是平台,我們應該向美國人學習,所以説外循環要求我們,美國人越打壓我我越要學習你的一些優點,不要以為競爭對手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學習,反過來講,越是競爭對手,我們越要虛心學習它的優點,保持冷靜,才能最後在競爭中、合作中勝出,所以內循環和外循環是矛盾的對立面,實際上是統一的,內循環給我們帶來了量,讓很多百姓過上好日子,能夠從脱貧之後走向中等收入發展水平,外循環能夠提高質,在全球競爭中保持我們的競爭力,質跟量兩者都需要,不要只強調一方面而荒廢另一方面。
七、
內循環的關鍵
第一、城鎮化是內循環的關鍵之關鍵,沒有農民進城,光有農民在城裏打工,消費怎麼能上去呢,農村的家怎麼能參與現代經濟循環呢?所以城鎮化是內循環的根本之根本。
第二、一些基本的社會服務要變成普及化,公共服務普及化,現在很多消費上不去,為什麼?因為怕生病,怕父母養老出問題,小孩受教育要存錢,基本的社會服務沒解決,老百姓不敢花錢,不敢買車,不敢改進住房,這次疫情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啓示,就是政府在基本的社會服務方面要加強。這次疫情出來以後,從核酸檢驗到住院,政府花了點錢,錢不多,醫患關係也搞好了,老百姓也滿意了,所以基本的公共服務政府要加強,這條做好了,中等收入人羣才敢進一步拿出腰包的錢搞私人消費。
第三、政府官員的激勵要改變,改革開放40年最根子上的一個經驗是什麼呢?政府官員,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市場經濟是兼容的,他使的勁與市場經濟發展是同向的,這裏面有好多好多案例,比如江南一帶,地方政府主動要求很多集體企業或者國有企業改制,很多集體企業的企業家不想改制,地方政府説你不改制以後沒有前途,政府官員比企業家思想還解放。現在是什麼呢?很多地方官員紀律性很強,怕被懲罰,這是好事情,不亂來,黨內的紀律檢查要求很高,政府的、行政的各種紀律檢查要求很高,監察委也成立了,但是沒有正向激勵,不敢幹活了,現在的問題,地方官員的激勵一定要補上,現在是空檔的。在這個激勵裏最重要的激勵是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要從需求擴大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激勵,過去我們的激勵主要是生產側的,比如北京曾經有個領導説,我整了半天税收上不去,整了個北汽一下就上去了,跟奔馳一合資税收上去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過去地方官員的主要激勵是抓生產抓項目抓投資,但市場在哪裏?在國外,我才不管誰消費,北京只管生產汽車,最好周邊城市都買北京的車,堵車堵的一塌糊塗跟我沒關係。現在要變了,變成各級政府要想方設法抓本地的收入和消費,税收要變,要從生產側轉向消費側,要把更多的消費跟消費直接掛鈎的税收交由地方政府。
這裏有一個小例子,為什麼汽車消費上不去?一個簡單的道理,汽車購置税將近10%,中央政府收的,各個地方政府誰願意搞汽車呢?各個地方政府把汽車的配額增加一點,增加的是交通堵塞,交管大隊給我找麻煩,税收給了中央,激勵不匹配,所以我一直在呼籲,汽車購置税交由地方政府,很多的,這樣才能讓地方政府有興趣在合理的管理和發展汽車的消費,才能讓地方經濟,從生產轉向消費。
文章選自清華ACCEPT研究院,2020年8月19日
⊙全球化智庫(CCG)報告/期刊在線閲讀
⊙百位官產學精英集聚 解析大變局下的企業 “引進來”與“走出去”
⊙CCG 崢嶸十年,再啓航
⊙CCG訪美“民間外交”開展二十餘場活動:關鍵時點發出智庫聲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