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階段是我投資路徑的縮影

上週六,在上海一個淅瀝的小雨天,我們攜手20餘位球友共赴希瓦。大家在希瓦總部見到了梁宏,聊投資、聊基金、聊人生,一場酣暢的對話由此展開。鑑於全程走進希瓦的交流持續近2小時,期間觀點新奇,由於篇幅較長,我們將分成三篇來發,大家將讀到的是第一篇。

這場交流,從梁宏的自述開始,他説:“從我個人層面來講,從職業投資,到成立私募,再到做到百億規模,這裏面三個階段,我的一些感受其實是不一樣的,但是初心一直都是炒股,這點沒有變過。”

這三個階段是我投資路徑的縮影
個人炒股階段,收益高的原因主要是心態自由

個人炒股階段的話,我上雪球其實是2012年,當時雪球主要是美股和價投,討論的比較多。

2012年的時候我也有做別的職業,在做一些實業,也兼職在做些股票,可能偶爾會上一下雪球。到2013年開始我就專職做股票了,那段時間就是天天上雪球了,住在在地下室裏,一邊炒股,一邊自己在雪球分享。

2014年下半年牛市來了,到2015年,這兩三年裏面做股票很自由,倉位可以重,錢少的時候可以直接懟一支股票,甚至帶槓桿;錢多了一點,就稍微分散一點,反正心態是這樣。自己做的階段就是這樣,主要是收益率會更高,因為倉位集中,上槓杆。像2013年收益直接就是幾倍,因為就買了蘇寧的一隻股票,帶槓桿買的,其實蘇寧漲的也不多,就翻倍,我可能上4倍槓桿,中間還做個T等,所以就收益高,主要是心態自由。

成立私募以後,前期是個人作戰

2015年年終發了產品以後就做私募基金經理,其實從2015年到2017年這一階段,其實都是我個人投資,所有東西都是我一個人。説白了跟雪球現在大部分的私募基金經理是一樣的,沒有投研團隊,所有的決策投研什麼都是自己來。信息哪裏來?就是雪球裏來,然後自己來做判斷,就看各自關注的人。他們發的那些東西,寫的文章,哪些覺得有興趣。成立私募早期階段,我們也面臨了一些困難,主要是我們發產品發的晚了,如果能早一年,我現在可能收益是已經10倍。

我準備做私募的時候已經14年底了,當時也沒經驗,備案搞了好幾個月。到了14年中,出來以後就4000多點,指數點位很高。只是當時市場還很強勢,那時候就順勢做一些,當時沒感到困難。因為高位的時候,我自己已經感覺到接下來肯定會有暴跌,是有準備的,所以就躲過了這輪暴跌,也因此整個15年是逆市創新高的淨值。

15年兩輪股災我都是有備的,所以回撤只有3個點5個點,而且股災完了都是創新高了。真正的困難其實在16年遇到了,16年熔斷,我沒有準備,硬吃的回撤了9個多點,後面兩個基金都在淨值在0.92。那時候是第一次遇到困難,因為一開始上來其實挺順的,我上來雖然位置不好,但是我一下子逆勢賺了60個點以後,第一個產品後面發了第二個第三個都很順,不過後面兩個產品一下跌到0.9293,那個時候熔斷的時候,其實有壓力,那時候我是第一次幫投資人虧錢,確實是感到有壓力了。

我是一路減倉下來的,那時候就是怕虧錢,然後想怎麼樣把淨值先做回一,不要有這種負罪感,然後就做了期指的多單,還賣了一些看漲期權,完全就是一種很保守的做法了。期指做多是因為期指有貼水大概年化有12個點,滬深300就是這樣,期權是50etf的,賺點權利金,我那時候也不指望它漲,就是指望它震盪,震盪的話我就賺貼水賺權利金,加起來有十七八個點的年化可以獲利。

如果它不漲不跌的話,我期權一年下來也有二十幾個點,所以那時候我指望就是説萬一市場不漲,我通過賺貼水和權利金。萬一市場向下跌的話,貼水加權利金的話,也能抵擋掉差不多17個點的年化的一個風險。 

那時候我雖然絕對收益是虧的,但還是相比其他產品相對收益角度還是不錯,做了一個很保守的方式。 

從事後來看這個應該是2600點是應該滿倉乾的地方。結果我當時做的很保守,我買的是期指,只是因為期指有貼水,現貨我沒把握,就不敢去博,不敢去按照正常思路去做,現在就不會了。

18年10月份同樣這種情況,已經回撤挺大的,比熔斷的時候還大,那時候我只要進來的資金就全滿倉。後來慢慢的也起來了,淨值回來1以後我心態就好了,就是這樣子。感覺沒辦法虧錢了,然後但是其實如果你在2600多點熔斷那個位置,你能做比較重的倉位,其實你會彈性更大。

我2017年做融創的時候,其實融創投資線索的來源也是雪球。整個過程都是這樣,但是買賣點,決策,市場判斷這些綜合的東西還得自己來做。我私募剛開始做第一年的時候會做得非常謹慎,尤其2015年我的產品是發在高位,4月底發的,5月8號建倉了,4200點的指數,那時候我比較謹慎。

團隊作戰,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2017年年終,我陸續的把研究員團隊建立起來了,原來公司員工只有交易員加上一些運營團隊,就開始真正變成團隊作戰了。有很多股票別人會幫我盯,會給我投資建議,每週開投資會、投研會議、投資分享等。從2017年以後,規模也逐漸做大。其實2015~2017是我一個人在做,2017到現在都是團隊作戰。

現在跟以前有什麼區別?可能對收益的追求有了差異。

剛開始做為一個私募新人的時候,如果收益率只是20-30%是不容易出頭的。雖然業績長期來看,每年的二三十都是不錯的年化。但是早期做私募,這個收益想要冒尖很難,尤其從2018年年底到現在,市場整體是向上的。年化20%左右的收益在市場感覺像牛毛一樣多,甚至散户的收益都比你高,這樣市場怎麼做到認可你。

所以私募的前面幾年要做出成績讓人看見,可能收益率真要達到年化三四十甚至四五十以上,或者更高的收益。這是一些衷建。如果基於未來私募規模上的考慮來講:一個新人,肯定要追求收益率的,所以倉位會集中。對我現在來説倉位會相對分散,收益率求穩,過去兩年其實我是遠超收益率目標的,目標是這麼定的,實際做出來效果超目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未來我的目標是費前25%

我有幸在過去5年完成了年化40以上的收益率,規模現在上來以後,我對自己的收益目標可能就沒以前那麼高了。因為前期的口碑知名度有了。未來我的目標是能夠做到費前25%,費後20%,這樣把這10年一攤開,年化收益肯定30%以上,未來我的目標這是一方面的考慮。

目標定來是做什麼的?就是在股票買入前,我會計算這支股票收益率多少,估值多少,未來我持有幾年長期投資,大概能有多少回報,我會做個測算:這個股票如果測算下來收益率太低,可能就不符合我要求。

所以我會定目標,但實際上有些時候市場走起來,興奮起來,可能漲的遠超你初定的目標。其實我那個目標可能定的是收益估算極小值的一個目標,所以我定的是費前25%,費後20%的一個投資收益目標。

還有一方面的考慮,之前管理規模比較小,現在是管理幾十億,以後管100個億,200個億,目標1000個億,這1000個億其實不難的。做收益,流動性等,其實有很多板塊它是能支撐流動性的。比如説互聯網板塊,現在阿里、騰訊、美團這些加上小米,再加上以後未來字節螞蟻,還有海外美股的科技股,比如蘋果一天成交量就400億美金,巴菲特都能做成40%的倉位,可見流動性。所以1000億人民幣,如果持倉配置在一些高流動性高彈性的板塊,是完全可以達到收益要求的。不難。所以説我目標是這樣。

確認這個目標是能做到的話,接着就是求穩。相對來説我們公司其他投資經理去年、今年的收益率比我還高一點,比我高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對收益率的要求高。

因為我一開始做私募的心態是會在早期強調收益,所以他們對收益會要求高,他們倉位會更集中一點,甚至有時候會更集中點,而且會做點擇時等其他策略。

我的收益目標和他們是不一樣的,所以有時候有人問我,每個投資經理有什麼策略上的差異?

首先每個人的策略確實有差異,有的是做趨勢的,有的是做價投的,有的是做一些概念段的都會有。其次就是在心態上的不同,他們的收益率的追求會比我高一點。我也説了規模大了以後更多求穩,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高收益,收益目標可能跟過去相比會低一點。

 $希瓦小牛1號(P000531)$   $希瓦小牛3號(P000532)$   $希瓦小牛雪球2號(P000688)$  $希瓦小牛17號(P000689)$    $希瓦輝耀1號(P000739)$   $希瓦風行1號(P000740)$  

——————免責聲明——————

“雪球私募”系列文章旨在推動雪球用户更好的學習交流。文章中任何用户或者嘉賓的發言,都有其特定立場。本文內容所涉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同時雪球刊出此文,並不表示贊同其立場或觀點。投資者的所有決策應該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之上

/xz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2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三個階段是我投資路徑的縮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