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為幾十億,將國貨“賤賣”?今公司價值600多億,虧大了
對於各大企業來説,哪裏有消費市場,自己就會去往哪裏。畢竟對於各大企業來説,一個有消費潛力就市場,未來可能為自己賺更多的錢,率先搶佔先機,自己才能掌握“主動權”。
就好比我國來説,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能力不斷上漲,我國已經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並且,我國每年的消費額還在不斷的增長當中,這對各大企業來説,中國市場就是一個“香餑餑”。
大家都明白,誰要是能獲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芳心”,就等於擁有了一個會源源不斷印錢的“印鈔機”。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年來,有大量外資品牌湧入到我國市場中,想要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
尤其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左右,不少外資品牌都湧入到我國,開始搶佔我國市場。事實上,不少我們熟知的品牌,可能都是外資企業。
這幾十年中,來到我國市場中的,不乏一些實力雄厚的外資“巨頭”。細心的人或許能夠發現一個“秘密”,就是很多外資企業來到中國市場後,並不會急於建立自己的品牌名聲,和打通在中國的銷售市場。
很多外資品牌,來到中國市場後,最常用的一個“套路”就是,通過各種辦法(收購、佔股等)來控制一家我國的本土品牌。這樣的話,這些外資品牌能夠直接擁有在我國完整的銷售渠道,並且還不用做過多的宣傳,直接貼上我國本土品牌的標籤。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很多本土品牌被收購後,大家卻一直以為它是國民品牌。這種現狀,在我國非常的“常見”。除了這種“套路”外,更有的外資企業,直接將我國的本土企業“搞垮”。
他們通過收購等方式,佔據了我國品牌的銷售渠道,之後卻將我國的本土品牌“藏”起來。這樣做,這些外資品牌,不僅能迅速佔領市場,還能快速“解決”掉一個競爭對手,非常的“省時省力”。多年以來,我國不少本土品牌都“遭罪” 了。
“它”被外資收購,卻活的更好
上面説到,我國很多本土品牌被外資收購了,最後都逐漸走下坡路,甚至不少已經停工、停產了。但我國卻有一個“國貨”比較特殊,它被外資收購後,不僅沒有垮掉,反而活的越來越好,公司市值也在不斷增長。
不過可惜的是,它雖然表面是“國貨”,實則已經是“完完整整”的外資品牌了。它就是,我國的蘇泊爾。
蘇泊爾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聽過吧,它在我國可是享譽盛名的。在我國小家電領域中,蘇泊爾一直都佔據着重要地位。但就是這樣,卻讓蘇泊爾的創始人蘇增福後悔不已,原因就是蘇增福早早就將蘇泊爾的股權“清空”了。
蘇增福以前是一個壓力鍋配件廠的廠長,後來蘇增福和當時我國的一個壓力鍋品牌合作,借用人家的品牌,自己生產壓力鍋,每年支付給對方一筆品牌使用費就好。
在1994年時,蘇增福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如今的蘇泊爾。開始爭奪我國壓力鍋市場,僅在第一年中,蘇泊爾的賣出了上百萬個壓力鍋,成為了一匹黑馬。
據悉之後的幾年時間中,蘇泊爾的銷量處於直線增長的狀態。到了2000年左右時,蘇泊爾的市場估值就達到了數億元。當時,蘇泊爾在我國市場佔有比,一度超過了50%。蘇增福也一度,成為了我國的“鍋王”。
又過了幾年後,在2004年時蘇泊爾登陸A股,成為了一家上市公司。作為創始人的蘇增福身價也暴漲,成為了我國的“億萬富豪”。雖然蘇泊爾上市之後,股價一度大幅下跌,但蘇增福卻沒有太在意,繼續做好公司。股價在跌,但蘇泊爾的年營收卻在不斷增長。2006年時,就達到了21億元左右。
不過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後,蘇泊爾的創始人蘇增福還是萌生了,退居幕後的想法。當時主要是股價不斷下跌,再加上佈局海外市場受挫後,蘇增福也有些身心疲憊了。
後來經過多次談判後,蘇泊爾被法國的SEB收購了。蘇泊爾的轉讓過程,分了好幾步。之後幾年時間中,SEB逐漸佔據了更多的蘇泊爾股權。幾次收購過程,蘇增福家族套現了幾十億元。
賣出了大量股份之後,蘇增福家族已經算是“清空”了蘇泊爾的股權,只持有一點點股份作為“留戀”。雖然蘇增福家族,前前後後套現了幾十億元,但現在看來蘇增福是“血虧”了。
因為之後蘇泊爾市值不斷高漲,一度達到700億左右(如今在650億元左右)。這樣算下來,蘇增福出售的大量股份,放到現在價值在300億左右。但當時只賣出幾十億元,蘇增幅少賺了200多億元。這差距,有些大啊。
並且未來如果蘇泊爾市值不斷上漲的話,這樣的差距會更大。想必蘇增福自己,也有一絲的後悔吧,少賺了200多億左右,誰不心疼?
不過也有人表示,如果當時蘇增福沒有將蘇泊爾賣掉的話,現在蘇泊爾是什麼樣還是很難説的。畢竟,現在看來在外資手中,蘇泊爾的發展還是不錯的。
不過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有潛力的“國貨”,成為了外資的“賺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