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曹德旺餘永定之爭”,是為“有效投資”求解|新京報專欄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政府投資要以效益為導向,真正把錢花對地方、花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來。

圖/新京報網

文 | 匡賢明

8月1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線上峯會進入最後一天的日程。在今天的“高端對話”環節,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兩人的“政府投資之爭”引發熱議。

在餘永定看來,要想讓今年的經濟達到2.5%的增速,投資需求應有較大的增長,通過加強基建投資,可以帶動上下游一系列的需求和投資。對此,曹德旺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即使沒有這次疫情,中國經濟有必要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了,不能再進行大規模無效的基建投資了。”不過,最後兩人達成了一些共識:投資問題的關鍵是投資要有效,要投到有用的地方、要投到影響中國發展瓶頸的地方。

政府投資重在“實效”

應該説,曹德旺和餘永定的“投資之爭”,通過觀點的碰撞,達成了一個關鍵共識:有效投資。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做出要求:“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注重實效”的提法,也表明未來要更加註重資金使用質量和效益。只有確保資金用到實處,才能對經濟形成有效支撐。

疫情衝擊之下,我國二季度實現了正增長,實屬不易。但總的看,在國際形勢波動加大和防疫長期化的趨勢下,我國經濟增長客觀上仍然面臨着較大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經濟增長是社會福祉改善的前提,在外需疲軟、內需潛力尚未完全釋放的背景下,以政府投資來驅動國內大循環,其實是非常必要的。

我國要發揮投資的作用,除了考慮短期增長效應外,還要重點考慮經濟結構調整的因素。不能因為短期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就採取單純加大"鐵公基"的傳統投資方式;也不能因為經濟結構需要調整,而不敢加大投資。尤其是政府投資,作為政策的一個重要工具,需要在短期保增長與中長期調結構之間做出平衡:以效益為導向,真正把錢花對地方、花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來。

就此看,在當下,曹德旺和餘永定這樣來自實業界與學界的觀點碰撞,顯然多多益善。

提升實效關鍵在“快速精準直達”

今年的財政資金規模大,內外情況複雜多變,尤其要做實增長,否則就容易產生通脹和資產泡沫。因此,注重投資的實效,是這一輪“積極財政”的鮮明特色。

為此,財政部調研小組8月6日發佈了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對資金收支情況和效果進行評估,這是財政部方面首次發佈此類報告。這或許也表明,對資金支出效果的全程監管和動態評估將成為一種常態。

從投資領域來説,“兩新一重”自然是投資重點,“兩新”的重要意義不必贅言,需要説明的是,其中一重不僅侷限於重大項目,中央政治局會議還強調了“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近些年的實踐也表明,要進一步激發內循環,城市圈和城市羣的空間重構、一體發展,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提升投資效益的一個重要路徑。

在當下背景下,提升投資實效,還要特別強調速度。“快速精準直達”是今年政府投資的一個重要目標。無論是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是此前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求資金迅速直達基層,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另外,提升投資實效,還要發揮出政府投資的乘數效應,通過進一步減政放權和更大力度的市場開放,吸引社會資本集聚,使社會資本的投資空間越來越大,投資機會越來越多。

政府投資還要更多關注“社會領域”

當然,政府投資是不是有效投資,不完全取決於投資的經濟回報,還取決於社會效應,在於提升全社會的公共福祉和創新能力。政府投資更多地從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中抽身出來,投入到公益性強的領域。這樣的公共投資也是重要的有效投資。

由於我國社會建設在某些方面還存在短板,相比於"鐵公基",在社會領域的投資中,政府投資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社會對此有巨大需求。

比如,這次疫情引發了各方對公共衞生體系建設的關注。在公共衞生領域,我國僅有一家P4試驗室,有的省份甚至沒有P3試驗室。建設高水平的病毒試驗室,本身就需要一定規模的投資。

提升現有的公共衞生體系,需要投資大量的項目,包括疾控體系基礎設施更新升級、以疾控為重點的公共衞生科研支撐項目、公共衞生人才培養項目等。這些公共性十分強的投資項目,恰恰適合由政府來投資。

如果考慮教育、醫療、民政等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重大項目建設,我國政府投資空間還是相當大的。在發行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的基礎上還可以加大力度。例如,從不同的省情出發,可以考慮地方政府發行社會領域投資建設特別國債,比如學前教育特別國債、養老建設特別國債等,以此推動社會領域大建設、大發展。一方面,既可以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短期的增長動能以及長期的社會效益。

當然,在社會領域的投資,同樣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社會建設,放大政府社會性投資的係數。比如,即便在公共衞生領域,也需要鼓勵社會資本,發揮社會資本在第三方醫學檢測、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匡賢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編輯:孟然 校對:張彥君

以寫作之名——新京報·新聲代第二屆中學生寫作創造營啓動

2020年註定是個特殊的年份:疫情蔓延,大國摩擦,高考推遲,洪水肆虐……越是繁複的世象,越需要有力的表達,需要我們以文字為劍,戳破思想的迷霧;以寫作為媒,與世界促膝長談。

乘風破浪,讓思想遠航。7月20日起,新京報·新聲代第二屆中學生寫作創造營正式啓動,與你們一起——2020,以寫作之名,蹚文字江河。只要你能寫,我們送你上C位!

本次活動徵集話題是:“疫”與“情”,主題自定,題目自擬。活動時間為7月20日至8月31日,我們邀請了國內一批知名學者、媒體人,最終將選出30人的30篇文章,入選創造營。

活動期間,我們將推出由西川、熊培雲、梁鴻、史航、葉傾城、楊慶祥等大咖主講的寫作直播課;入選創造營學員作品還將有機會刊登在新京報各大內容平台,實現全平台分發,獲得百萬級甚至千萬加的曝光。一塊送上的,還有榮譽證書、神秘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