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世界格局、國際關係無疑會發生重大變化。但是,不管形勢怎樣變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仍然可以帶動世界各國摒棄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紛爭,最大限度地實現發展理念對接、政策法規對接、機制體制對接。”中聯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於洪君説道。
5月底,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舉辦了一場聚焦“一帶一路”發展機遇與挑戰的研討會。於洪君在發表致辭時做出上述論述。他表示,在疫情大流行過後,“一帶一路”建設對於優化全球經濟格局、有效應對共同挑戰、實現普遍發展和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根據安永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中國海外投資概覽》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宣佈的海外併購總額35億美元,同比下降78%,創十年來單季度最低值;宣佈的併購數量108宗,同比減少21%。
於洪君坦言,新冠疫情確實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挑戰。在他看來,各國政府都把施政重點轉移到防控疫情上,使得“一帶一路”建設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具體來説,很多中國企業面臨生產、流通、融資、用工安全等多方面的困難和壓力,走出去的意願相對下降,而且在各國停航後,企業也無法再外派員工。另外,企業履行境外合同義務的能力也打了折扣。
同時,於洪君指出,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沒有能力繼續推進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新項目、新工程接連開工、此呼彼應的局面,在今後一段時間恐怕難以再現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指出,確實有一些國家想要廢除合同、終止項目,甚至還要沒收企業資產。“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的困難和風險正在加大。
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逆勢增長,成為國際物流重要的貨運通道。5月,中歐班列在4月開行979列、發送貨物8.8萬標箱,實現同比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再創歷史新高,全月開行1033列、發送貨物9.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43%、48%。
對於疫情大流行過後的“一帶一路”合作,泰國前副總理蓬貼·貼幹乍那提議,應該首先着力提高“一帶一路”國家公共醫療體系建設;考慮到沿線國家財政能力縮水,應當更充分地考慮“一帶一路”項目的財務可行性;應嚮應急響應能力不足的國家提供援助,特別是非洲國家,從而幫助它們渡過疫情的難關。
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翁詩傑認為,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開發,中國應該更主動地與世界分享扶貧減貧的心得、數字經濟轉型的經驗。
“現在,全球都面臨着疫情造成的巨大的經濟後果,將發生大規模的失業,世界也陷入了蕭條的邊緣。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來之不易的經濟進步正面臨毀滅性的打擊。”翁詩傑説,“中國應利用當前的機會向全球證明有能力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崇高理想。”
“一帶一路”投資呈增長向好態勢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戴穩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陸續採取了“封國封航”等防疫措施,疫情防控不利因素與單邊主義、逆全球化等不利因素疊加之下,全球對外投資活動面臨着嚴峻挑戰。
商務部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對外直接投資(ODI)持續下降,其中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下降幅度最為突出。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256.8億美元,同比下降2.8%。其中,非金融類ODI為242.2億美元,同比下降3.9%。
近期,中美之間的摩擦不斷加劇。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美國商務部隨後宣佈將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此前,美國已經出台了《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RMA)》。
“這些政策法案和實體清單嚴重約束和限制了中企對美的投資發展。”戴穩勝説,“目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仍在繼續落實中,但新冠疫情蔓延增加了兩國未來進一步合作的不確定性,中企對美投資短期內或將進一步放緩。”
與此同時,戴穩勝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我國對外投資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當前,“一帶一路”投資方面已經呈現增長向好態勢。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一帶一路”非金融類ODI達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7%,佔同期總額17.3%,較上年提升2.4%,主要投向東盟、哈薩克斯坦和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此次疫情之後,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對外投資正面臨着轉向、變軌、升級的重大機遇期。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地區奉行單邊主義、大搞去中國化、逆全球化,不斷加大對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監管,中國投資者對歐美地區的投資活動長期必然會逐步減少和萎縮,中國投資者必須尋找新的投資市場和投資對象。”戴穩勝説。
在這樣的背景下,戴穩勝認為,應着重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短期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與中國雙邊關係深厚、投資政策較為優惠、與中國的防疫合作紮實有效,在全球投資活動低迷的局面中呈現出持續增長的向好態勢,成為疫情之下中國投資者的熱門投資地區。
從長期來看,戴穩勝指出,“一帶一路”沿線、亞太及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投資潛力巨大、市場空間廣闊,雖然投資基礎設施條件較為薄弱,相關投資政策制度不夠完善,但在此次疫情中同中國一道積極合作抗疫,雙邊關係牢固,長期上,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深厚的投資潛力。
中俄雙邊貿易疫情下逆勢上漲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5%。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大國,俄羅斯經濟形勢的變化值得中國企業密切關注。
“疫情對俄羅斯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官方統計顯示,在疫情大肆發展的4月,俄羅斯的GDP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都出現了大幅的下降,這迫使俄羅斯政府在疫情稍微緩和時便做出復工的決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旭説道。
儘管俄羅斯經濟遭遇嚴峻挑戰,但中俄雙邊貿易卻逆勢上漲。海關統計顯示,2020年1月到4月,中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9%,其中中國自俄進口額增長10.1%。在中國進口的俄商品結構中,與疫情相關的商品佔據了最大比重,而非傳統的資源類商品。劉旭指出,這説明兩國相互支持,為應對疫情開展了充分的協作。
更為可貴的是,以美國為首的陣營多方甩鍋圍攻中國時,俄羅斯對中國表示了聲援。5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會議遠程發言時説,“俄方多次表達了自身立場,可總結為,沒有任何理由指責中國在對抗新冠病毒疫情方面採取了某些不及時、不正確或不相符的措施。美國政客們、外交人員近乎每天都在增加向中國的索賠清單,試圖向國際社會強加自身的反華言論。俄方認為美方的類似舉動是可恥的,特別是在疫情危機之下。”
劉旭認為,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勢下,單邊和保守主義傾向越發顯現,中俄在共同防疫、協調國際立場方面開展的務實有成效的合作,為未來的雙邊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氛圍和增長契機。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烈·傑尼索夫5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俄中兩國不會放棄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
與印度的“一帶一路”合作值得期待
印度洋周邊地區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區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副教授馮俊新指出,不管從歷史文化傳承,還是現實經貿活動來看,印度都是該地區無法忽視的力量。中印緬孟合作也是中國西南方向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而且對於區域經濟穩定和互聯互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印度表現出了非常矛盾的態度,在口頭上絕不鬆口,在行動上又沒有實質性拒絕。”馮俊新説,一方面,印度認為自己的地緣政治和區域經濟優勢將會被“一帶一路”倡議所削弱,因此在官方層面找出了各種理由,一直不願意直接參與。但另一方面,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能帶來的實質性好處又沒有拒絕,因此印度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相關項目又採取了實質性參與的態度。
正是基於這一立場,印度加入了中方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對共同探討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採取開放態度。201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一道,加入了中國、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共同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
“作為世界兩大文明古國和當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管是在歷史文化層面,還是從現實的經濟發展戰略來看,兩國都存在着進行溝通對話和戰略對接的巨大潛力。”馮俊新指出,2018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已成為排在中國和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20年既是中印建交70週年,同時也是中印人文交流年。
4月1日,兩國領導人就中印建交70週年互致賀電。印度總統科温德在賀電中表示,印中互為鄰國,同為文明古國和主要新興經濟體,保持良好關係符合兩國共同利益,對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印方願同中方共同拓展和深化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
在疫情期間,中印兩國也在不同層面進行了合作。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衞東5月28日與印度青年代表舉行在線交流活動時表示,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印一直就疫情防控保持着密切溝通與合作。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大國,中印合作抗疫並取得成功,對維護世界公共衞生事業、最終贏得抗擊疫情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
在馮俊新看來,隨着疫情對印度經濟衝擊的不斷顯現,處於經濟困境中的印度需要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並預計在經濟外交上推出更多重大改革。雖然目前來看印度政府依然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持非常謹慎的態度,但印度政府對待“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取向在中長期將會發生何種變化仍“值得期待”。
產業鏈轉移越南?理性看待!
近期,關於“產業鏈轉移”的話題再次成為國內投資圈談論的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羅儀馥博士研究發現,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以來,由於各地工廠停工,部分跨國產業鏈確實陷入了“停擺”,並出現佈局重組的苗頭。其中,電子行業領域裏跨國公司調整全球產業佈局的表現最為突出,以谷歌、微軟、三星與LG等為代表的大型跨國電子企業都制定了在越南設立或擴大生產基地的計劃。
在羅儀馥看來,現階段之所以出現上述跨國電子產業鏈向越南轉移的小高峯,主要是因為越南是當前發展中國家中抗擊疫情較為成功的國家之一。疫情爆發初期,越南採取了全社會隔離政策,及時控制了疫情在境內的蔓延,直至4月22日才基本結束隔離期。截至2020年5月底,越南確診病例數穩定地控制在350例以內,而且至今沒有出現死亡病例。
在此基礎上,羅儀馥指出,越南經濟既有的內外部條件的優勢也進一步凸顯,這些優勢包括該國內部勞動力等生產成本相對低廉,以及構建了既面向發達國家、又涵蓋發展中經濟體的相對完善與健全的自由貿易網絡。一方面,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2016年越南的月薪平均值僅為212美元。另一方面,截至目前,越南正式參與的自貿協定數量已達12個,另有4個自貿協定正處於談判階段,預計未來幾年內可以得到落實,其中就包括EVFTA(《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和CPTPP等自貿水平較高的協定。
儘管當前一些向越南轉移的生產基地遷自中國,但羅儀馥強調,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在跨國產業鏈中地位的下降,也不一定導致中國與越南在跨國產業鏈的加工製造環節上競爭的激化,相反這有可能成為中越兩國產業鏈聯繫進一步密切化的契機。
“首先,一些跨國公司在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的同時,也在中國佈局新的、更高端的產品生產線,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升中國與越南的產業鏈的互補性。”羅儀馥指出,以越南最為重要的外國投資者——三星電子為例。儘管三星現已基本將手機組裝加工廠由中國轉移至越南,但與此同時,三星又在中國佈局了半導體存儲器生產基地。這種佈局重組實際上是強化了越南作為電子產品加工者、中國作為中間產品生產者的角色分工。
“其次,從當前雙邊貿易情況來看,中國與越南的雙邊貿易進一步擴大,其中中間產品進出口的貢獻最為突出,這也是兩國產業互補性提升的表現之一。”羅儀馥指出,2020年1-4月,在受疫情衝擊,中國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4.9%的基本局面下,中越雙邊貿易額不降反升,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9.1%,其中,中國對越出口額同比上漲10.7%,進口額上漲33.7%,其中進出口值上升的商品種類以各種零部件居多。
羅儀馥認為,在當前的國際經濟變局中,越南的生產成本優勢與經濟開放格局可以成為中國進一步擴大對越貿易與投資合作的寶貴機遇。自2013年以來,中越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經貿合作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無論是越南河內輕軌二號線、永新燃煤電廠與龍江工業園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還是雙邊貿易與投資往來,在過去幾年間都成效顯著,這是未來中越進一步深化經濟聯繫的有利基礎。